12月14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委獲悉,結合“我為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重慶今年已培育2萬名高素質農民,而且培育實現了從政府“下單”到農民“點單”的轉變,為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仲冬時節,記者在潼南區雙江鎮木井村種植大戶劉大興家的200畝蔬菜基地看到,綠油油的蔬菜一望無垠,田間地頭三五成群的農民正忙著收菜、洗菜、裝車。另一側,劉大興開著耕耘機在田裡來回翻耕,“現在的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都提高了。培訓一結束,我就買了這傢伙,用起來省時省力方便得很。”說起機械化種地的好處,劉大興讚不絕口。
劉大興在木井村種了大半輩子地,從最初的幾畝發展到70畝,再到如今的200畝,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劉大興卻有了新的煩惱。“一直想開耕耘機實現機械化耕種,但由於自己不懂科技,只好每年上工錢請機手種。”他說,直到今年9月,參加區農廣校組織的現代農機與社會化服務培訓後,他才掌握了農機操作科技。
近年來,在農村,像劉大興一樣對新技術、新經營理念、新管理模式有强烈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增不少,針對這些農民的培訓也越來越多。
“培訓每年都在搞,但有含金量的培訓其實不多。”市農業農村委科教處負責人說,從2012年全市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以來,每年市、區(縣)、鄉鎮(街道)都會開展各種培訓千餘場次,但這些培訓在課程安排上,傳統種植養殖技術培訓較多,而農民需要的農機使用、電商銷售和經營管理等課程較少,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
為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重慶改變過去由政府“下單”的培訓方法,改由農民“點單”選擇自己需要的培訓課程,比如開設了糧油、水果、水產、農業機械、民宿經營、社會化服務等30多門培訓課程,以滿足不同新型經營主體的需要。同時,結合農民年齡以及文化水准差异,分層分級開設若干個小班進行精准培訓,還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管道,方便農民學習。
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將建立數位化培訓台賬,分門別類解决新型經營主體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23萬餘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