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必經之路,真是只能打下來嗎?為什麼不繞過去?

山西 72℃ 0
摘要:明朝的滅亡起於清兵入關,那麼清兵就真的非要從關卡之路走過才能進入中原嗎,為何不選擇其他道路?所以常有人疑問戰爭中軍事的必經之路是如何形成的,繞過去行不行,今天我們就此問題來詳細瞭解一番。古代的必經之路,通常指最近距離最有利的補給運輸線,又指大路。所以說戰爭中的必經之路,是靠自然天險形成,如果繞過去無疑是加重巨大的行軍風險,權衡之下領導者們無論如何都是要攻下來的。

明朝的滅亡起於清兵入關,那麼清兵就真的非要從關卡之路走過才能進入中原嗎,為何不選擇其他道路?所以常有人疑問戰爭中軍事的必經之路是如何形成的,繞過去行不行,今天我們就此問題來詳細瞭解一番。

古代的必經之路,通常指最近距離最有利的補給運輸線,又指大路。我國歷史上戰爭特別多,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到北,涉及地域廣闊行軍足迹遍佈天下,所有的路線你難免會有無法繞彎的地方。

如秦朝掌控的函谷關,就是一個踞天險獨守的軍事要點,通過那裡的路線就是一條必經之路,由於山勢地形問題敵國幾乎繞不過去。

根據記載秦朝欲吞併天下,其他6國深感恐懼於是聯合起來一起出兵征討秦國,而他們所走的進攻路線就是必須通過函谷關,甚至連續3次都選擇了走函谷關討秦。

可想而知當時的七國都認為函谷關是一條必經之路,不過當6國聯軍第4次攻秦時,終於選擇了繞開函谷關的路線,他們採取從河東渡黃河攻擊的方法,可惜水流喘急渡河效果不理想最終慘敗。經過分析,這黃河阻隔跟函谷關相比,無疑是走函谷關必經之路比較穩妥。

在中國版圖裡面,純天然形成的軍事防守地形數量並不多,除函穀關外,太原也有一條必經之路,位於它的東西兩山之間,那裡流著一條十二公里長的河谷還有河水從中間位置穿過。

北宋年間,金兵時常犯我國境,於是雙方都視太原成勝負關鍵重地,金兵要入主中原必經太原,而宋兵始終得死守太原天險,阻斷金人的入侵。到了明朝時代,大軍北伐,太原也是必經之路,如果繞開走周邊都是高山峻嶺還有河水阻隔,不僅行軍時間長,還特別容易被敵人據天險迎頭痛擊。

關寧錦防線,明朝末期清兵大舉侵佔中原大地,此時大明軍隊在此路上調集大批人馬抗擊敵軍,如果清兵不從遼西走廊經過,採取饒過去的話雖然能曲線入關,但在關寧錦防線的大批明軍也會成為他們後方的一大隱患,加之放弃必經之路不走無疑會踏入煉獄般的路線。

那時的遼西走廊被明朝充分開發,路面平坦,各個縣鄉城池之間距離很短,那麼不走此路的話周邊都是眾山群嶺,且樹木茂密崎嶇難行。後來皇太極跟努爾哈赤都想攻下關寧錦防線,曾多次出兵,可惜天險難攻屢次失敗,無奈之下清軍只能借道大同、宣府等地繞開關寧錦防線。

後來清兵幾經艱苦避開了關寧錦防線這條必經之路,又撞上了山海關這塊硬骨頭,這次無論如何都是繞不開得了,如果再繞一個大圈子避開山海關,那麼勢必會加重後方補給壓力,糧草運輸跟不上,阿兵哥無飯可吃最終還是會被迫退回去。

就像明朝大將盧象昇剿匪之時說講:兵一人日吃一昇米,米非兵自攜,要由他人攜之與軍同行,但扛米者也要日食一昇米。

這話的意思已經很明確,就算是運輸糧食的人也要吃那麼多飯,如果糧草車隊遇到大山惡水拖緩了行程幾乎跟等死無疑。那麼清朝軍隊主要是以騎兵為主,人要吃糧馬要吃草,所謂糧草糧草就是專供這人馬吃用。所以說戰爭中的必經之路,是靠自然天險形成,如果繞過去無疑是加重巨大的行軍風險,權衡之下領導者們無論如何都是要攻下來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