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姆酒對美國獨立的影響:連接市場、形成國家概念、敵視宗主國

江西 72℃ 0
摘要:1773年12月16日,一群“自由之子”喬裝成美洲高山族,潜入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將船上的茶葉全部倒入了海中,以此來抗議北美十三州沒有英國國會代表,卻有納稅義務的不公現象。從此之後,英國與北美十三州的衝突被擺上了案頭,北美獨立戰爭一觸即發,不過,星星之火想要燎原,缺不了催化劑,對美國人來說,這個夢寐以求的催化劑就是朗姆酒。

美國獨立是18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事件之一,這場龐大的革命活動就像一場精心炮製的化學實驗,在混合了各種“原料”後,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如果說這場“實驗”的導火索是“波士頓傾茶事件”,那麼,整場“實驗”的催化劑就是朗姆酒。

朗姆酒

小東西大作用

18世紀70年代,為了抗議英國剝削殖民地利益的“茶葉法案”(TeaAct),一群北美人組織起來,他們自稱“自由之子”(SonsofLiberty),並提出了自己的口號:“無代表,不納稅”(NoTaxationWithoutRepresentation)。

“茶葉法案”(TeaAct)引起不滿

1773年12月16日,一群“自由之子”喬裝成美洲高山族,潜入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將船上的茶葉全部倒入了海中,以此來抗議北美十三州沒有英國國會代表,卻有納稅義務的不公現象。從此之後,英國與北美十三州的衝突被擺上了案頭,北美獨立戰爭一觸即發,不過,星星之火想要燎原,缺不了催化劑,對美國人來說,這個夢寐以求的催化劑就是朗姆酒。

波士頓傾茶事件

自16世紀開始,英國就有了殖民全球的想法,這種野心的背後,部分原因是為了填飽嗷嗷待哺的國民。英國國土狹小,地力貧瘠,無法提供給城市化過程中的市民足够的食物,所以他們在尋找殖民地的時候,目標全是物產豐富之地。歷史作家利茲·克林漢姆(LizzieCollingham)在他的書《饑餓帝國》(TheHungryEmpire)中寫到:食物幫助英國變成了日不落帝國,最終也瓦解了日不落帝國。在這場關於食物的衝突中,朗姆酒扮演了重要角色,這種海員們愛不釋手的飲料,最終摧毀了大英帝國的驕傲,幫助北美十三州成為了大國遊戲的新玩家。

朗姆酒的三個作用

朗姆酒是一種烈性酒,由甘蔗汁發酵蒸餾製成。16世紀時,西印度群島被歐洲人開闢為種植甘蔗的殖民地。在製作蔗糖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只要加一些工序就能製成甘蔗酒,於是朗姆酒就出現了。作為制糖產業的附屬產品,朗姆酒很快風靡加勒比海地區,後來經由英國商船轉銷至世界各地,成為最早的全球性商品之一。海員們最開始喝朗姆酒只是權宜之計,為了飲水衛生不得不喝,慢慢習慣之後,朗姆酒就成了生活必需品。因為跟海船打交道比較多,北美十三州人民也喜歡上了朗姆酒。

朗姆酒

17世紀70年代,一名叫約翰·特納(JohnTurner)的北美船長開始了釀制朗姆酒的嘗試。他最開始只是販運貨物的商人,將北美的木材運至加勒比海,再將後者產的朗姆酒和甘蔗糖漿(molasses)運回北美。他的家人自學了蒸餾科技,並用甘蔗糖漿製成了朗姆酒,從此開啟了北美自產朗姆酒的歷史。

甘蔗糖漿(molasses)

朗姆酒很快成了北美十三州最受歡迎的飲料,到獨立戰爭前,僅僅麻塞諸塞州就有近140家朗姆酒廠。朗姆酒大受實業家的歡迎,不僅在於“剛需”旺盛,還在於它是整個奴隸貿易的“一般等價物”:商船從加勒比海出發,將甘蔗糖漿送到北美,然後商船滿載由糖漿換來的朗姆酒駛向非洲,再用朗姆酒換回一船奴隸,最後將奴隸運往加勒比海的甘蔗園,周而復始,所有人都賺得盆滿缽滿。

加勒比海地區的蔗糖莊園

北美朗姆酒廠的產品雖然質量一般,比不上加勒比海出產的朗姆酒,但卻極受北美人歡迎,成為十三州勞動人民最愛的烈酒,人均年消費量達15昇。嗜飲朗姆酒不僅使得北美釀酒業快速發展,還帶動了十三州的商業貿易。比如,南方州會向北方州出口稻米、水果等特產,以交換小麥和朗姆酒,北方州則在交易中逐步依賴南方州的廣大市場。因為朗姆酒,美國南北州逐漸由陌生變得熟悉,從而形成了“統一”的概念。

北美十三州

當然,朗姆酒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塑造十三州的統一關係,還在於它是各種政治力量的粘合劑。正如奧地利的咖啡館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中心一樣,北美十三州的生活中心是酒館。在酒館中,不僅可以打聽消息、討論買賣、舉行聚會,甚至後來連政治文宣、選舉拉票等活動也搬到了這裡。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Adams)就曾感慨要想幹成什麼事,必須與酒客厮混,並抱怨說在酒館為酒客買朗姆酒的單可不便宜。看到了酒館的社交作用,很多人便把這裡當成了高談闊論的“政治中心”,前文所說的自由之子,就常常在酒館中舉行集會。後來當英國對北美的態度變得咄咄逼人之後,酒館就變成表達不滿的論壇,在一杯杯朗姆酒中,北美十三州人“喝”出了“我是美國人”的自我意識。

約翰·亞當斯(JohnAdams)

朗姆酒的第三個作用,是直接引起了北美十三州對英國的敵意。法國殖民地不產朗姆酒,他們的甘蔗糖漿價格比起英國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要便宜許多,於是成為了北美釀酒業的主要供應商。此舉引起了加勒比海英國甘蔗園主的不滿,在他們的遊說下,英國於1733年推出了“甘蔗糖漿法案”(MolassesAct),對大英帝國以外生產的甘蔗糖漿徵收重稅,這種做法立刻引起了北美殖民地的不滿。

後來由於“七年戰爭”爆發,英國派重兵駐紮北美,並要求北美殖民地承擔軍費,同時為了償還戰爭債務,又推出了怨聲載道的“食糖法”(SugarAct),表面上取代原有的“甘蔗糖漿法案”,以作出減稅的姿態,但由於執行管道蠻橫,最終結果相當於變相加稅,北美人民怨氣沖天,就在此時,英國財政大臣查爾斯·湯森(CharlesTownsh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