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相信這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忍不住跟著讀一遍,它出自我們的中學課本,是必學篇目《木蘭辭》中的第一句。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老人家都喜歡講給孩子聽。然而這位巾幗英雄花木蘭最後結局究竟怎樣呢?
花木蘭,古代民族女英雄,是中國古代傳說的4大巾幗英雄之一,其他3比特分別是: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然而這3比特,都分別嫁給良婿,只有花木蘭既查不到姓氏、籍貫,也沒有交代她的結局。
根據史書記載,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420—589年)時期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據推算該詩作於南北朝時的北魏(386-534年)。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可見在第一次出現“花木蘭”這個人物之時,大家都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
當時的《木蘭辭》300餘字,後來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修改,才逐漸詳細起來。關於她的姓氏,古往今來都在爭論,有人說她姓朱,有人說她就是複姓木蘭。
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為止最多人贊成的一種說法。
北魏(386-534年)時期,連年戰爭,隨著戰爭的擴大,朝廷不得不發出“每家每戶必須選出一比特男丁參戰”的規定。
從《木蘭辭》中我們可以知道,木蘭沒有兄長,父親又老了,弟弟還是小孩子,朝廷的官員上門來要人了,木蘭毅然决然選擇“替父從軍”。
直到多年後,戰士們贏得勝利凱旋而歸,換上衣服,梳妝打扮的木蘭走出來,一起打仗12年的同伴們,這才知道花木蘭是女子。
看到這裡,我們不免奇怪,一個女孩子,12年和一群男子同吃同住,洗澡、上廁所這種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怎麼可能12年沒被發現呢?這個故事是不是編造出來的?
《木蘭辭》最開始只是一首民歌,老百姓們口口相傳的,但是民歌往往取材自現實,才能被廣大百姓接受。看到最後一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强”,木蘭勝利歸來,皇帝給了她許多賞賜。
試問哪個老百姓敢隨便虛構皇帝做的事情?那可是要砍頭的,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歷史上確有木蘭一人。
在《木蘭辭》的最後,寫道木蘭不願意在朝廷當官,選擇恢復女兒身回到故鄉,皇帝也准了她的選擇,不但沒因為她弄虛作假從軍降罪,還給她大大的賞賜,可見木蘭在當時皇帝的眼裡是有一定地位的。
所以後世流傳皇帝封了花木蘭為妃,讓她享受榮華富貴;也有人說木蘭回鄉後,找到了幼時傾心的男子,二人結為夫婦。無論如何,大家都賦予了木蘭美好的結局,可見花木蘭在中國百姓心裡的地位之高。
而現在,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我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似乎代表大家接受了木蘭是河南商丘市人的說法。這一說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徐鵬在1962年的文章《木蘭詩》裏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這個地方。
參攷:《木蘭辭》徐鵬《木蘭詩》《魏書·列傳第九十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