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選擇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

浙江 92℃ 0
摘要:同年,以趙氏皇室貴族趙構為代表的北宋政權,一路逃到南方臨安府定都下來,並創立南宋政權,史上稱為''建炎南渡''。宋高宗趙構帶領宋朝殘餘的文武大臣逃到南方後,之所以沒有選擇定都南京,而是杭州是有多方面原因。所以說,宋高宗趙構退守南方之所以選擇杭州而不是南京,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為了安全起見。

中國的歷史一直都是由華夏中原文明和少數民族遊牧文明輪回入主,特別是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到兩宋和塞北三朝''遼、金、西夏'',這種華夏漢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對峙達到最頂端。

由此,宋徽宗靖康二年(1127)發生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對於中原漢文明來說是一場漢文化的滅頂之災。同年,以趙氏皇室貴族趙構為代表的北宋政權,一路逃到南方臨安府定都下來,並創立南宋政權,史上稱為''建炎南渡''。

宋高宗趙構帶領宋朝殘餘的文武大臣逃到南方後,之所以沒有選擇定都南京,而是杭州是有多方面原因。

其一,最為重要的是戰事危機,南京難以立足脚跟。金兵此次來犯境,來勢异常兇猛迅速,宋高宗的父兄徽宗、欽宗以及大部分皇室成員都被俘虜,康王趙構排行老九最不受父皇趙佶待見,加上此前根本沒有任何政治表現的機會,即使趙構有心組織力量在建康(南京)進行與金兵對抗,此時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不足。

再者,突然遭受家國滅亡,宋朝上下一時失去方向,像是無頭的蒼蠅只能嗡嗡亂飛,無論換做誰在那種危急存亡之秋、生死攸關之刻腦海裡第一個想的是逃跑,而且越遠越好。建康(南京)由於和金國的統治區離得太近,無異於在金國的眼皮底下,危若累卵,肯定不能抵擋住金兵的進攻。

從這一點來看,宋高宗趙構退守南方,捨棄建康(南京),定都臨安府(杭州)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其二杭州物產豐富,經濟十分發達。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向南轉移,等到宋朝建立以後,南方已經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心,更有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杭州雖然在北宋時期行政級別有所降低,但並沒有影響到它的經濟持續發展。內河運輸和海外貿易十分發達,是當時宋朝最大的三個港口之一。蘇軾被貶杭州的時候,曾經對杭州西湖周邊進行大幅度改造,使得杭州的灌溉、航運、人文等諸多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提升。

如果再往前推算,吳越國曾經定都杭州,錢氏家族經過七十二年的經營,已經使得杭州成為當時少有的富庶之地。吳越王十分專注於對杭州的水利建設,曾經斥鉅資改造提升境內的水利工程,將錢塘湖與運河相連通,設定專門人員負責杭州的水利運河工作。

其三,杭州水路發達,退路更廣。建炎三年(1129)七月,完顏兀術以''搜山檢海捉趙構''的口號打算一舉殲滅宋高宗的南宋政權。先是兵分四路進攻臨安府(杭州),金兵南進之路上第一個被滅掉的是建康(南京)。宋高宗趙構看完顏兀術帶領的金兵來勢過大,便寫信派遣使者向完顏兀術乞求言和。宋高宗趙構的信中這樣寫道''天網恢恢,將安之耶?是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一併彷徨,跼天蹐地,而無所容厝,此所以朝夕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己也''。意思就是說,你完顏兀術把我逼的既無人防守,又無地逃跑,我現在非常仿徨失措,天地之間都不能容我,白天晚上想的是閣下能够放我一條生路。

此時,金兵正值士氣大振,完顏兀術也志得意滿,只想著趕緊把趙構捉到,一舉統一南方,所以根本不理會宋高宗趙構的請求。宋高宗趙構無奈之際,先從臨安府(杭州)逃到越州(紹興),再逃到明州(寧波),最後逃到鎮海、定海,在台州和溫州之間的海上漂浮避難。由此可以看出,臨安府(杭州)有著天然的逃跑地理優勢,水路太多,趙構就可以依靠金兵是不習水性的弱點暫且保命。

其四建康地理不適宜建都。建康(南京)雖然是中國歷史上諸多王朝的都城,曾經是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的都城,這些小國家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皆是短命王朝。建康(南京)本身地理位置就不適合做都城,古代的都城選擇必然是易守難攻,處於有山有河可以依靠,一旦發生戰事,這些山河就可以作為天然的屏障用來禦敵。南京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境內沒有海拔較高的山脈,整體上以平坦地形為主要特徵,一旦敵人攻打,防禦的難度太大。

如果憑藉幾座山硬要建都南京也非常不明智。南京西北有棲霞山、東北有獅子山、東南有方山、城南有牛首山,如此以來南京城就像一個盆地,若有名將把守可以保證平安無事,如果沒有名將的話,南京非常容易把優勢變劣勢,成為瓮中之鱉,被人給一鍋燴了。

所以說,宋高宗趙構退守南方之所以選擇杭州而不是南京,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為了安全起見。面對如此危機的時刻,無論是誰都不會選擇南京作為根據地。隨著後來局勢的發展,也驗證趙構最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