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這4場戰役我軍“以多打少”卻戰敗,都是由誰指揮的

吉林 83℃ 0
摘要:1945年,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我國又進入了內戰時期,共產黨和國民黨為誰能贏得中國領導權而展開了搏鬥,在戰場上,我們有人民的支持、優秀的將領,當然國民黨雖然貪腐問題嚴重但也並不是好惹的。這場戰爭也打了好幾年,期間也發生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我軍其實也打了一些敗仗,而且是在“以多打少”的情况下依然落敗,那這四場戰役是什麼呢?張家口之戰可以說是大同集寧戰役失敗帶來的副作用產物。

1945年,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我國又進入了內戰時期,共產黨和國民黨為誰能贏得中國領導權而展開了搏鬥,在戰場上,我們有人民的支持、優秀的將領,當然國民黨雖然貪腐問題嚴重但也並不是好惹的。

這場戰爭也打了好幾年,期間也發生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我軍其實也打了一些敗仗,而且是在“以多打少”的情况下依然落敗,那這四場戰役是什麼呢?又是誰領導的呢?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一、大同集寧戰役

1946年,中國全民內戰爆發,大同集寧戰役戰畧目的十分清楚,即要消滅閻錫山和傅作義的力量、掃除延安至張家口的一線障礙,以此完成綏遠戰役沒有達到的戰畧目的。在這之前,晉綏軍區及晋察冀軍區部分部隊發動了晋北戰役,解放縣城10座,將大同孤立了出來。

當時國民黨將領傅作義將軍領導著連同保安隊不足兩萬人的隊伍,準備採取圍魏救趙的管道,攻集寧,以此解大同之圍。而革命军的晉綏軍區副司令員張宗遜是總指揮,晋察冀軍區副政委羅瑞卿任政委,一共調集50個團,十幾萬人參與,想要一舉拿下對方。

當時我軍設想五個旅和地方武裝攻打大同,其餘四個旅和地方武裝在卓資山、土城子等地擔任打援,結果傅作義奪取集寧南援大同,大同兵力並不雄厚,我軍也沒有重武器,缺乏攻堅戰經驗,這樣就讓人家靠著地形、城防設施等優勢直接頂住了壓力。

即便我軍人數想比對方眾多,卻沒有發揮出巨大的優勢,後來見形勢不好,我軍只好在9月13日晚撤出集寧,在三天后再次撤圍大同,一個半月的時間殲敵1.2萬餘人,可根本沒有達到之前攻城的目標,事後我軍也進行了總結,直到今日仍放在教材裏當做反面例子。

二、張家口之戰

張家口之戰可以說是大同集寧戰役失敗帶來的副作用產物。因為大同集寧戰役中,革命军不够重視敵人、盲目自信、不集中兵力、沒有明確作戰計畫等諸多原因,不僅導致十幾萬人無法成功攻城,還導致了張家口過早失守。

在十月初,張家口就被傅作義的軍隊佔領,當時我軍由聶將軍指揮領導,因為之前一戰的失利,聶將軍本來打算後撤,可惜上級並不允許,因為張家口是晋察冀解放區的首府,西接綏遠、東臨平津,戰畧地位之分重要。為此,聶將軍只好堅持。

而此時實在不是堅持的時候,因為敵軍已經通過增援達到了近7萬的兵力,雖然我軍也有20萬大軍,應該很有底氣,可當時我軍並不清楚對方有了援兵,囙此做出了錯誤的預判,將防守重點放在了東線,而傅作義擅長變化思路,他採取從張家口北側迂回突襲。

就這樣,我軍因為又一次沒有做好充足準備和預案,錯誤估計對方的兵力,而再次失利,還是在兵力明顯優於對方的情况下。而這時的國民黨軍在傅作義的帶領下,連勝我軍兩次,一時間,他們的氣焰也十分囂張,仿佛勝券在握,整個軍隊士氣很高。

三、南臨戰役

南臨戰役是革命军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南麻、臨朐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作戰。當時國民黨軍正在對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在孟良崮戰役中,他們失敗後,經過40多天的準備,在1947年6月下旬,集中11個整編師,向沂蒙山區發動進攻。

當時他們採取的是“先東攻西守,然後回兵西援”方針,我軍指揮員為粟將軍,兵力在十萬左右,對方指揮員是胡璉和李彌。說起這兩人,熟悉軍事的朋友可能並不陌生,他們十分擅長陣地戰,之前也曾有許多戰績,所以碰上這樣的人物革命军也做了相應準備。

7月17日,華東野戰軍4個縱隊分路開進,18日就攻佔南麻週邊的各據點,而國民黨軍整編第11師正在南麻固守。我軍各縱隊交替攻守,與對方的守軍展開了激烈的反復爭奪戰。可不巧的是當年山東突發罕見山洪,這影響了部隊機動補給。

不僅如此,彈藥也受潮,本來攻堅器材就不足,出現這樣的情况只能聽天由命,大家苦戰4晝夜,可卻根本看不見效果,戰鬥一時間陷入了僵局。7月21日,我軍撤出戰鬥,地方决定繼續南下,華東野戰軍見此情况,便决定趁其不備直接將南下部隊殲滅。

只可惜,守軍拼死抵抗,而我軍第二縱隊這時正與敵方交戰一直到15日突破城垣,可後續部隊並沒有及時跟進,突破口被守軍封閉。29日,華東野戰軍以3個縱隊主力再次攻城,只是因為天氣惡劣,器材受損,部隊協同並不好,仍然沒能取得突破。

考慮到敵方援軍逼近,華東野戰軍便讓各個縱隊撤出了戰鬥。這次戰鬥一共擊斃國民黨軍1.4萬人,調動、分散了山東國民黨軍,策應了外線作戰,只是終究沒有實現預定的結局,有天氣影響因素、也有其他各方面原因,最終我困自己傷亡2.1萬人,十足是一場消耗戰。

四、第三次四平戰役

我軍與國民黨軍在四平街曾有四次作戰,這其中時間的跨度也尤其大,從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在第三次四平戰役中,我軍指揮員為李天佑,他是林將軍的部下,他手裡掌握著十萬餘人的大軍。一開始得到情報說陳明仁殘部有一萬多。

可經過緊急補救,對方軍隊已經有三萬人的數量。不過十萬對三萬,差距仍然十分之大,可是我方軍隊還是犯下了輕敵的錯誤,由於貿然估計敵方人數,導致十分冒失、激進,攻城戰術設定並不得當,沒有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這讓陳明仁瞄準機會,他集中兵力猛攻其中一處突破口,一下子扭轉局勢,我們損失了大約一萬人後,只好撤退,重新再佈局。這次也是罕見失利的情况,後續我軍總結了經驗,在第四次四平爭奪戰中表現突出,這才順利解放了四平。

五、總結

這幾次失敗的戰役,我軍人數都大於對方,按理說應該很有優勢,可因為輕敵、盲目自信等諸多原因,這才導致了失敗,還好後續我們能够總結經驗教訓,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中成長,也為日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