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九江城,半城黃梅人”,這個順口溜幾乎在九江和黃梅人盡皆知,在街頭巷尾傳唱,傳唱度高,證明這件事多半是真的,至少有幾分真實性,下麵我們用全新的視角,來談談這個話題。
九江發電廠
首先來講講九江的歷史。九江最早的城池是古柴桑城,在西漢初年(西元前201年建)。九江城址在歷史上有過5次變遷,不管如何變遷,九江城的城池面積都維持在二三平方公里,直到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天津條約》,九江被辟為長江沿線的開放口岸之一,才突破原有的建成區面積。
為何要談這段歷史?因為經過100多年的都市擴張,九江的建成區面積已經超過了154平方公里,當年九江城池如今只占九江城的極小一部分,大部分城牆了無踪迹,只殘存一小部分東作門遺址城牆。
長期的都市擴張,必然有大量新增人口,距離九江僅一江之隔的黃梅,到九江極為方便,所以很多黃梅人到九江工作生活。為何不是九江人到黃梅工作?因為九江開埠以後,成為長江沿線的商業重鎮,經濟發達,吸引力强。
九江租界舊址博物館
第二點是在太平天國時期,1857年湘軍攻城,兩軍對戰,導致九江城垣轟塌,城內人口被血洗,幾萬人口幾乎喪失殆盡。
在千年歷史上,九江城的人口有過三次銳減,晚清的這次是最近的。喪失的大部分人口沒有使得九江城消失,經過70多年的恢復,到1933年九江城有77353人,這些人口從哪裡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從對面的黃梅來的。
第三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九江是老牌工業重鎮,隔壁的黃岡市只有武穴的工業基礎好一些,其他基本都是農業縣,黃梅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去往全國各地,其中距離最近的九江城,是很多黃梅人的第一選擇。
九江長江大橋
根據去年九江和黃岡的GDP數據,九江是3000億級別,黃岡是2000億級別,而黃岡的管轄面積和人口總量遠高於九江,綜合來看,九江發展比黃岡更好。
回顧歷史,一座九江城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從整個長江流域來說,很多都市都是跨江發展,江北和江南是一座城市,比如武漢三鎮,比如重慶,而九江比較特殊,只佔據長江兩岸中的一岸。
回家看看家譜,你是生活定居在九江的黃梅人嗎?可能祖上好幾代之前,就是黃梅人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