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為何兩年時間裏,皆是精銳的東北國軍會越打越弱?

吉林 53℃ 0
摘要:在遼沈戰役中,東野70萬野戰軍將東北剿總55萬國軍打得潰不成軍,以碾壓的態勢拿下東北,成功為三大戰役拿下的“好采頭”。但將時間指針倒回到的2年前,戰爭剛開始時候的東野還並非是東北國軍的對手,就算是回到1年前,雙方基本也是均勢。那為何短短不到兩年,號稱集中精銳最多的東北國軍卻越打越弱呢?

在遼沈戰役中,東野70萬野戰軍將東北剿總55萬國軍打得潰不成軍,以碾壓的態勢拿下東北,成功為三大戰役拿下的“好采頭”。縱觀整個遼沈戰役,除了塔山和黑山阻擊戰比較有驚無險之外,其實一切都是在我軍的料想之中,在軍事實力上1948年的東野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將時間指針倒回到的2年前,戰爭剛開始時候的東野(那時叫東北民主聯軍)還並非是東北國軍的對手,就算是回到1年前,雙方基本也是均勢。

那為何短短不到兩年,號稱集中精銳最多的東北國軍卻越打越弱呢?

精銳彙集東北

首先要承認的是,東北戰場面對的國軍毫無疑問都是國軍王牌中的王牌。

很多人在研究四野歷史的時候,喜歡用東野“欺軟怕硬”來調侃勝利來得太簡單,卻不知道東野在東北戰場都是面對什麼樣的敵軍。在國軍的作戰序列中有一個叫“硬核桃軍”精銳軍,這些部隊的幾乎都是美械或者半美械軍,而這樣的軍一共有24軍。

而在各解放區中,先後派往東北作戰的就有12個軍,占50%。在華東同樣也是12個軍,也就是說基本國軍的王牌部隊都集中在東北和華東,東野面對的壓力絲毫不比的華野小。而在東北的12個軍中有:全美械的新1軍和新6軍(同樣都是5大主力),第13、53、54、71,和94軍,半美械的52、60、62和93軍。

不得不說,在1946-1947年這段時間這批國軍戰鬥力確實不弱。

1945年10月,日軍正式投降不到2個月,最先登場到東北戰場的是52軍和13軍,前者號稱國軍第五大主力,是信仰和戰鬥力最强的半美械國軍,後者是國軍湯恩伯系的王牌,在長城抗戰和日軍作戰過,後來擔任國軍的戰畧預備隊,別看的在抗戰中沒打過什麼硬仗,但卻是國軍最開始的13個全美械軍之一。

首戰山海關,面對山東過來的八路軍,這兩個軍依靠强大的火力和嫺熟的步炮配合,直接迫使我大軍放弃山海關,華北到東北的捷徑被卡死。

到了1946年1月,國軍又通過美軍第七艦隊的運輸艦和運輸機,從上海、廣州、越南等地陸續運送國民黨新1軍、新6軍、第60軍、71軍、93軍到秦皇島、葫蘆島登入。第二批到的這6個軍皆是全美械部隊。

其中駐印軍出身的新1和6軍,更是號稱國軍戰鬥力的天花板。

而在林總接收東北民主聯軍後,决定和進入東北的國軍進行會戰,並將目標選取為廖耀湘的王牌新6軍。

1946年2月11日,在得到情報新6軍22師的一個團配屬師教導營共3000多人,進駐盤山縣東南的沙嶺。我軍决定的以1個縱隊(軍),對這股突前的國軍進行圍殲。但這些部隊都是經歷過和日軍王牌作戰過的百戰部隊,他們參加過遠征印度、緬甸的作戰,與日本人真刀真槍地廝殺過。在意識到可能被包圍後,就開始井然有序的構築工事。

剛開始我軍以三個團的兵力向沙嶺村發起攻擊,但面對敵軍設定的鐵絲網、鹿砦等防線依然毫無辦法。而且在陣地前,敵軍還能組織起强大的火力網進行封鎖,協同配合好的新6軍阿兵哥,甚至敢在交戰結合部開炮,精准殺傷進攻的我軍,此戰新6軍22師傷亡674人,而我軍進攻部隊傷亡卻達到了2200人。以至於在戰後廖耀湘輕蔑地說他一個團敢打我軍一個縱隊,光靠新6軍就能收復東北。

在戰後我軍也對戰役進行的終結,和善於打常規野戰的新6軍比起來,我軍就只會打遊擊戰。

“新6軍老兵很多,都有三五年七八年的軍齡,其中甚至有個別排長仍當戰鬥兵者。較頑強,不容易繳槍,甚至一個打到七八個人還不繳槍,帶著遠征軍、常勝軍的驕傲態度。善於集中和有效地組織各種火力,向我軍陣地密集射擊。”資料來源:《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資料》

而1946年和新六軍這樣的隊伍國軍還有3-4個。71軍在沈北戰役中擊潰過的北滿部隊,新1軍在第一次四平戰役期間,多次突破我軍防線。

從這一點上看,1946年的國軍不是一般的强。

越戰越弱的國軍

不過熬過了1946年之後,東北的國軍卻是越戰越弱,從最開始始我軍要一個縱隊才能保證的殲敵一個團,到了遼沈戰役前,東野2個縱隊的就敢吃國軍一個軍。

那麼,這個戰鬥力轉變或者說國軍越打越弱的原因是什麼呢?雨田君將其歸為以下3點。

第一點,戰場消耗。

國軍當時靠著全國十萬青年和大量的資源投入,不過才組建了不到幾個軍的駐印軍和遠征軍部隊,這些老兵是越打越少。

比如新1軍,在進攻四平作戰中,一天內傷亡800人,整個四平戰役打下來傷亡6000人,占全軍將近15%,而且這些人都是一線精銳的老兵,在1947年又在以下江南戰役被我軍消滅將近5000(30師)。同樣是駐印軍的新6軍22師在遼北被我軍重創,重武器基本上全丟了。

其餘各部如71軍,在一戰四平的時候87師在金山堡損失2000多人,1947年的十裡鋪戰役88師師長韓增棟當場陣亡。88被全殲之後暫3師和剩餘部隊組成的新88師也被我軍在四平會戰中殲滅。所以71軍是多次被打掉後重建,已經不是不是遠征軍最初的王牌了。第六大主力的52軍在新來嶺戰役中25師被全部殲滅,60軍在海城的184師起義,重組後又在梅河口被消滅6000人。

所以說經過兩年的鏖戰後,老兵是越打越少,而且補充進來的人員,沒有戰鬥經驗,甚至於多數還是抓壯丁來充數或者是一些頑固的偽軍部隊,戰鬥力自然越來越弱。

第二點,則是整編和改編。

這一點要歸功於“小委員長”陳誠,正是他的擴軍和對國軍上層的人事調動讓國軍王牌變成魚腩。從原先的8個軍、23個師的番號擴編為4個兵團14個軍,除了將東北原有的9個警衛區司令部及11個警衛支隊等地方守衛部隊,擴編為新3軍、新5軍、新7軍、新8軍。

新增部隊弱也就罷了,陳誠還對原來精銳進行改革:

以新6軍的14師及暫59師為基礎,編入13軍的54師,組成新3軍,以原14師師長龍天武任軍長。以原52軍的195師為基礎,編入49軍的43師及原配屬53軍的暫54師,組成新5軍,以原195師師長陳林達任軍長。以原新1軍的新38師為基礎,編入暫56師及保安隊改編的暫61師,組成新7軍,以原38師師長李鴻任軍長。另外將62師編入新6軍;63師編入新3軍;承德保安隊改編的暫時1師劃歸13軍指揮。史料來源《决戰:東北解放戰爭》

而陳誠這樣整編的結果看似兵力新增了,但實際人員素質卻降低了,而且的他平均分配的建軍理念,也讓新1好6軍被分化,無法形成一個强大的拳頭進行突擊。

第三點,則是內部慢慢腐朽。

在1946年的大勝之後,國軍佔據了本溪、長春、遼陽和瀋陽等大城市。面對著花花世界的襲擾,很多國軍開始慢慢走下坡路了,有的人倒賣物資,有的人占山為王和土匪勾結。軍官們更是公開做生意,將整個東北搞得烏煙瘴氣,以至於沒有了1944年時候和日軍作戰的心氣。

雨田君說

國軍精銳在東北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從戰力天花板一下子逐漸泯然眾人,一方面是我軍戰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則是國軍自己內部問題。作戰中部隊損失卻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即使再有戰鬥力的部隊也抵不過的消耗。而且陳誠的胡亂改革和軍隊內部的腐朽也讓部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總歸到底,國軍在東北越打越弱,也是他們自己作的結果……

—The end—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