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五軍主力殉難高臺,軍長董振堂戰死

甘肃 106℃ 0
摘要:馬步芳、馬步青的精銳部隊扼守要衝,他們勾結地主豪紳,殘酷壓迫剝削人民。這兒又是回、漢族雜居的地方,以回民為主,由於歷史原因,回、漢民族關係緊張。二馬先後糾集了八、九萬軍隊,企圖一舉消滅我西路軍。12月3日,三十軍的先頭部隊佔領永昌城,不久又攻佔山丹。隨後,總指揮部駐永昌,五軍進駐山丹,九軍也抵達這一帶,並决定以永昌、山丹為中心建立根據地。

河西走廊北臨大沙漠,南靠祁連山,東西綿亙千餘裏,自古是內地通往新疆及中亞的要道,也是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馬步芳、馬步青的精銳部隊扼守要衝,他們勾結地主豪紳,殘酷壓迫剝削人民。這兒又是回、漢族雜居的地方,以回民為主,由於歷史原因,回、漢民族關係緊張。

馬步芳、馬步青既害怕紅軍在此建立根據地,推翻其統治,又怕蔣介石嫡系部隊借追擊紅軍,進入甘、青,侵佔他的老窩。因而他們拼命聯絡西北的大小軍閥,主力傾巢出動,連各縣的民團武裝也被搜羅來壯聲勢。二馬先後糾集了八、九萬軍隊,企圖一舉消滅我西路軍。

1936年11月底,西路軍左翼的紅九軍在古浪與敵連日血戰中,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後在三十軍接應下才突出重圍,但部隊元氣大傷,從6000人减至不足3000人,軍參謀長陳伯雅等衕誌壯烈犧牲。

12月3日,三十軍的先頭部隊佔領永昌城,不久又攻佔山丹。隨後,總指揮部駐永昌,五軍進駐山丹,九軍也抵達這一帶,並决定以永昌、山丹為中心建立根據地。

永昌、山丹位於河西走廊蜂腰部。北有龍首山脈和古長城外巴丹吉林大沙漠,南靠終年積雪巍峨的祁連山。兩城相隔百餘裏,中間平川寬十幾裏至數十裏,人烟稀少,回漢雜居。在這樣的地區建立根據地,勢必將部隊從東到西一線擺開,形成百餘裏的長蛇陣,對保衛自己與消滅敵人都不利。

西路軍總支隊二大隊舊址

果然,我建立根據地的各項工作還沒來得及展開,馬步芳、馬步青的騎兵主力,就集中到了這一帶。胡宗南的預備旅也開到武威,策應馬家軍。敵人利用我軍分散配寘的弱點,到處襲擊、圍攻我軍各個駐地。百里平川都變成了戰場。

西北軍閥馬步芳(左)和他的哥哥馬步青

我軍指戰員英勇頑強,在四十裡堡、八壩、水磨關、永昌等戰鬥中,給敵人重大殺傷,取得了多次局部戰鬥的勝利。但敵人有後方,人員、武器、彈藥源源得到補充,雖在局部戰鬥中失利,仍能保持全面進攻的能力。我軍在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幾乎天天拼殺,根據地建不成,給養無處徵集,戰鬥減員後亦沒有兵員補充。

眼看嚴冬來臨,我軍多數指戰員還沒有棉衣禦寒。因凍傷而減員,也一天比一天增多。種種危難,開始降臨到西路軍頭上。

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了。聽說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扣留,西路軍指戰員個個笑顏逐開,拍手稱快。

此時,黨中央根據西路軍面臨的困境,及“西安事變”的有利時機,再次來電訓示西路軍以東進為有利,伺機以主力東打,接通蘭州。而陳昌浩衕誌卻複電黨中央說,他認為接通新疆,取得國際援助為現時整個抗日戰線的迫切任務與極大要求。西路軍雖已付出重大代價,但完成這一任務已無問題,進返蘭州更不划算。他還在總指揮部召開的幹部會上,慷慨激昂地動員:

“‘西安事變’太鼓舞人心了!我們已電請中央敦促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槍斃蔣介石!西路軍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我們要繼續西進,創建河西走廊根據地,接通遠方。我們一定能够戰勝馬家軍,打出一個新局面來!”

於是,西路軍在本身元氣已傷,周圍的天時、地利、人和又不利的情况下,於12月下旬撤出山丹、永昌地區,繼續西進。

紅五軍董振堂軍長率兩個團走在最前面。於1937年元旦拂曉,攻佔了高臺縣城。守敵保安隊、民團共1400餘人全部投降,其中部分接受了紅軍改編。

西路軍部分指戰員在“新兵營”駐地留影

與此同時,總部率九軍、三十軍相繼到達臨澤、沙河堡、倪家營子一帶,决心在這一地區再創根據地。

馬步芳、馬步青見西路軍進入他的腹地,驚恐萬狀。又急忙調集四、五萬兵力,趕來與我決戰。

馬家軍吸取了前段對我軍全面進攻未奏效的教訓,這次依仗優勢兵力,圖謀對我分割包圍,各個擊破。馬彪、馬祿、韓起功部約20000餘人,像鐵桶似地包圍了我軍西翼孤立突出的高臺城。切斷了高臺與臨澤、倪家營子我軍主力的一切聯系。

當時,五軍軍長董振堂率兩個團約2000餘人守衛在高臺。五軍政委黃超率其餘兩個團駐在臨澤。由於該軍僅有的一部無線電臺隨黃超在臨澤,西路軍總部無法與高臺直接聯系,通報敵情。我總部聞五軍危急,急派騎兵師增援。因敵重兵堅守要道堵截,我騎兵師激戰後傷亡大半,被迫返回。派出的其他援兵,也被敵軍堵回。

甘肅高臺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的紅軍戰士群像雕塑

事後,幾個從高臺突圍出來滿身血污的五軍戰士,來到總指揮部,他們悲憤地報告了高臺血戰的經過:

從1月12日開始,馬匪集中了8倍於守城紅軍的兵力,向高臺城瘋狂進攻。董振堂率領指戰員,依託城外工事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後在敵絕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退入城內堅守。敵調來炮團猛轟城牆,土城牆接連崩塌,我軍失去憑障,遭到嚴重傷亡,彈藥也消耗殆盡。

董振堂緊急動員全城軍民,利用敵人夜間停止進攻的機會,把堅固的木箱、木櫃抬到城牆缺口處,填上土,潑上水,凍成冰牆。又把石塊、磚瓦、木棍等凡能用來打擊敵人的東西,都集中到城牆上。另組織全城鐵匠晝夜不停地鍛造大刀、長矛,以補充武器彈藥的不足。

馬匪一天內向我發起十幾次衝擊。五軍的機關人員、馬夫、伙夫、女同志全部上了城牆。敵人每次攀上城頭,都被大刀、刺刀、長矛、磚石砍戳下去。馬匪的屍體在城牆下雖已堆成了小丘,但仍源源不斷地爬上來。我軍傷患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趴在城牆頭掄磚砸石,不肯離開一步。許多傷患扭住爬上城的敵人,跳下幾丈深的護城壕,與敵同歸於盡!

1月20日晨,敵又傾全力攻城,終因眾寡懸殊,加上收編民團中的少數壞分子叛變,打開了城門,敵才突進城內。五軍指戰員臨危不懼,與敵展開逐街逐屋的爭奪戰,與敵肉搏、刀棍格鬥。刀刃卷缺,石頭砸完,繼之以拳打、口咬,打得極其堅決頑強。由於力竭援絕,軍長董振堂和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等2000餘名指戰員,幾乎全部壯烈犧牲。

董振堂衕誌時年42歲,共產黨員,原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旅長。1931年12月11日,他同趙博生等衕誌一起率領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17000餘人,在江西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全部加入紅軍。他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五次反“圍剿”戰鬥中及長征途中屢建戰功,成為我軍智勇雙全的名將之一。蔣介石聞訊董振堂戰死,曾令將其首級送南京,並晉級嘉獎進攻高臺的馬家將領。

紅五軍主力殉難高臺,像晴天霹靂震動了西路軍。全軍將士緬懷先烈,胸中燃起了向馬家軍復仇的熊熊烈火!

後來,毛澤東衕誌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親自參加了在延安寶塔山下,為董振堂和西路軍諸烈士召開的追悼會。在追悼會上,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衕誌”。葉劍英衕誌也曾悲痛地賦詩:

英雄戰死錯路上,

令我深懷董振堂。

猿鶴沙蟲經世換,

高臺為你著榮光。

本文作者呂黎平將軍簡介

本文系祖國網據《呂黎平回憶錄》中的內容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