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質變肥了,莊稼長得壯了;糧食豐收了,農民收入提高了!
站在自家的地頭兒,望著一個個小山似的玉米堆,望奎縣後三鄉正蘭前三村72歲村民唐永孝滿臉的喜悅。他說,近幾年,他家35畝玉米地“賊有勁兒”,玉米長得高大、出苗率高、產量高,這都是使用農家肥的緣故。這些肥料來自自家鴨場和村裡養豬場,通過發酵變成了有機肥,每年光化肥錢就省下了七八千塊錢,而且畝產還高出百八十斤。在他的示範下,村裡越來越多的農戶使用了農家肥。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為全面保護黑土地,我省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並且取得了成效。現時,全省均耕地品質等級3.46等;土壤有機質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層厚度均24釐米,其中,秸稈翻埋和深松整地均達到30釐米以上。
2021年,我省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黑土地成為糧食產量高質優的根本保證。日前,記者在我省多地採訪,感受到了農民享受到黑土地保護帶來的喜悅和收穫。
“龍江模式”給黑土地補充養分
近年來,我省探索推廣了以“一翻兩免,秸稈還田”為關鍵技術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以三年為一個輪耕週期,實施秸稈翻埋還田和覆蓋還田,從而實現補充土壤有機質,加深肥沃耕作層,秸稈還田率超過72%。
佳木斯市郊區長髮鎮興家農民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崔巍說,為了更好地體現出保護性耕作和普通種植的差別,今年利用重型免耕播種機採用秸稈覆蓋免耕還田管道種植45畝玉米試驗田,這讓自己嘗到了產量多的甜頭。採用這種管道種植玉米不用整地、不用打壟,省人工費進度快,一畝地要少投入機械工作費30多元。玉米的出苗率高,畝保苗株數4200株左右,比普通耕作管道種植玉米畝新增500株左右。由於秸稈覆蓋地表,蓄水保墒能力顯著提升,土質鬆軟透氣性好,玉米根系生長牢固,能够很好抗擊大的風雨侵襲。秋收之後,崔巍算了算,一畝地比普通管道種植至少增產70斤。
佳木斯市郊區3年來安排使用各類涉農資金3.388億元,為本區域黑土地保護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秸稈還田農民得“真金白銀”
近年來,我省出臺了保護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過各項補貼,將“真金白銀”發到了農戶手裡。
富裕縣龍安橋鎮富欣村鑫喜豐家庭農場場主袁鳳波看著收上來的玉米很高興。“今年玉米畝產可達1300斤,玉米價行情也看好。”袁鳳波說,採用保護性耕作免耕管道種植玉米,免耕機一次性就把種子、肥料等播種程式完成了,不僅加快玉米播種進度,還不破壞黑土層,保護土地墒情。袁鳳波說,免耕播種根據秸稈處理情况,補貼分為A和B級別,1000多畝玉米地去年享受到3萬多元的補貼,今年還有3萬多元的補貼款。富欣村4萬畝耕地,其中有3.8萬畝耕地採取免耕播種管道種植玉米,有300多農戶按規定得到了秸稈還田的補貼款。
今年富裕縣為我省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試點縣,春季落實玉米免耕播種40餘萬畝,按照每畝補貼30元,發放補貼資金1200餘萬元;共完成玉米秸稈翻埋26438.91畝,按照每畝補貼40元,發放補貼資金1057556.4元;碎混聯合整地16383.06畝,按照每畝補貼25元,發放補貼資金409576.5元。
記者從肇東市農業農村部門瞭解到,肇東市2020年到2021年度有2.3萬畝耕地享受省級每畝40元的“玉米秸稈翻埋還田”工作補貼。
生態農業耕地“有勁”產量高
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是黑龍江農作物的名片。今年,我省在19個畜牧大縣和畜禽糞污資源量大縣啟動了綠色種養迴圈農業試點,積極探索種養結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望奎縣後三鄉正蘭前三村村民趙錫愛今年71歲,自家種了70畝玉米。趙錫愛說:“這兩年使用農家肥,感覺土地板結程度小了,產量也比過去提高了不少,收入看好。”村民馮立本說,自家的耕地使用農家肥,不僅土質又黑又鬆軟,找專業人士對土質進行測試後,發現土地中的磷和鉀的比例新增,氮的比例减少。今年玉米畝產在1700斤左右。
在實施黑土地保護工作中,富裕縣採取了有機物料還田控污提質、深松耕與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控蝕保土等為主的黑土地保護模式,新增土壤耕層厚度和有機質含量,有效提升了耕地地力,以測土配方施肥科技的大面積應用來减少化肥用量。
富裕縣繁榮鄉新發現代農機合作社示範區在實施上一年大豆秸稈粉碎還田、機械深松翻科技基礎上,本年度增施腐熟農家肥、生物有機肥等;忠厚鄉示範區在上一年玉米秸稈還田三分之一的基礎上、龍安橋示範區在上一年玉米秸稈全部碎混還田的基礎上,本年度增施腐熟農家肥、生物有機肥等,均達到了减少化肥用量的5%,達到了保護黑土耕地的目的。
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為减少對土壤結構的破壞,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6處,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9.25噸,通過掌上植保APP建立電子回收台賬,做到農業投入品的包裝廢棄物及時回收處置。
技術攻關保護模式創新
近年來,七星農業科技園區的科研團隊,重點開展秸稈還田耕作、秸稈促腐熟、减氮調磷穩鉀、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等黑土地保護技術創新攻關,通過革新傳統農業種植管道,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逐步構建起用養結合、生產生態兼顧的黑土地保護科技模式,確保了土壤有機質含量穩步提升。
七星農業科技園區主任李曉輝介紹,他們的减氮調磷穩鉀科技研究,幫助種植戶建立了科學的施肥模式,保護了黑土地的耕地品質,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他們通過對水稻生長發育和生產環境狀況進行資訊獲取,應用大數據構建水稻生產數位模型,建立了水稻智慧葉齡診斷、水稻生長田間環境資料獲取、水稻低空遙感田間管理等數位模型,實現了水稻生產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記者楊桂華吳利紅)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