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劉玉涵
【出場人物】
王安石:北宋詩人、政治家
艾偉:浙江省作協主席
劉成國:王安石研究者、《王安石年譜長編》作者
王安石畫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鄞縣,現在的寧波市鄞州區。
北宋慶曆七年(1047年)四月初,27歲的王安石,以大理評事赴知鄞縣。他是進士甲科高第,考了第四名,本可按慣例獲取晋昇的機會,卻沒去申請,主動遠赴浙東海隅的一個小縣,施展治民的抱負,當了三年官。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
21年之後,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他在宰相任上主持、發動了一場由上至下、從朝廷到地方的變法革新運動,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
變法以理財為覈心,涉及到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對宋代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王安石也由此被冠以“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等稱號。
浚渠川,興水利,建縣學,興教育,王安石在鄞縣時的改革,很多成為他熙寧變法的重要內容。
在鄞縣的這三年,對王安石來說,是一個人生中重要的關捩點。
這三年,對浙江鄞縣來說,同樣影響致遠。
半個月
他走訪鄞縣的十四個鄉
收功無路去無田,竊食窮城度兩年。
更作世間兒女態,亂栽花竹養風煙。
皇佑元年(1049年),王安石在自己平常讀書的西亭旁邊栽種了些花草竹子,做了這樣一首“凡爾賽”的詩《鄞縣西亭》。
他說自己做官沒有什麼政績,在鄞縣白白享了幾年俸祿,現在更是作兒女情態,胡亂栽花種竹。
事實呢?當然不是這樣。在鄞縣,王安石就沒有歇下來過。
剛到鄞縣不久,王安石發現,這裡到了旱季就極度缺水。他有點想不通,按理說,鄞縣靠海,又有山谷之中湧出的水流,“溝渠澮川,十百相通”,水源應該十分充足,怎麼會有旱情呢?
當地人告訴他,五代吳越國時,吳越王設定了營田吏,專門管理河流溝渠的疏浚治理工作,所以年年豐足。
然而營田吏制度已經廢了六七十年,水利失修,水道堵塞,旱季時山谷裏的水就都“奔流入海”了。沒有儲備水,又趕上連年少雨,莊稼缺乏灌溉,民有旱憂。
慶曆七年十月十日,王安石起筆,寫了一篇《上杜學士言開河書》,請示上級兩浙轉運使杜杞,想要趁著收成不錯、百姓有餘力,發動大家一同疏浚溝渠、興修水利。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
一個月之後,王安石的朋友、慈溪縣令林肇來鄞縣縣衙找他,撲了個空。
他去哪了?
十一月七日到二十日,王安石用半個月的時間,走訪了鄞縣的十四個鄉,逐地巡查,入育王山、下靈岩、抵桃源……繞了一大圈,把水網地區跑了個遍,鼓勵縣民疏浚渠川,直到“凡東西十有四鄉,鄉之民畢已受事,而餘遂歸雲”。
跋山涉水,遊山宿廟,王安石用實實在在的脚步,和鄞縣建立起了感情,這一路的經歷被寫在《鄞縣經遊記》裏。
幾年前,劉成國來寧波研討王安石的縣政思想,就曾走過這條鄞縣經遊路。
踏上王安石的脚印,他看到一些王安石沒見過的風景。一路上造有許許多多的紀念館、祠堂,這都是百姓在用自己的管道記住王安石的善政。
“起堤堰、决陂塘、為水陸之利。”《宋史》這樣總結王安石的水利之功。
東錢湖
東錢湖
“那就是王安石的湖”
東錢湖,又稱錢湖、萬金湖,在寧波城東,是浙江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作為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東錢湖東南依青山,西北依平原,風景秀美,被譽為“西湖風光,太湖氣魄”。
從東錢湖的東岸再往東走500米,有一座忠應廟,那是王安石的紀念館。堂中,一座王安石泥彩坐像,手握書卷,神態安詳,守著這片清波浩淼的東錢湖。
而王安石看到的東錢湖,水草雜生,喪失了灌溉機能。疏浚東錢湖,王安石把它列入了重點工程。
劉成國說,慶曆八年,王安石動員群眾投入到水利興修之中,重清湖界,又在鄞縣東南的海晏鄉讓縣民開鑿通山碶,也就是水閘。當時有十萬群眾參與到了這項重點工程之中,官民一心,東錢湖得到了修治,湖水清明,航行也暢通無阻了,鄞縣東七鄉的水旱之苦由此解决。
東錢湖重新成為了造福於民的“萬金湖”,也成為王安石水利惠民的標誌。
“東錢湖,我覺得那就應該是他的湖。”艾偉是寧波人,在家鄉生活了二十多年才離開。每每參觀王安石的紀念館,總是感慨頗多,“在寧波,關於王安石興利除弊、疏浚河道、改造東錢湖的故事,至今還是美談。”
東錢湖
兩封書信
請大拿出山教學
艾偉瞭解的更多的,是作為詩人的王安石,“他是一個進入漢語日常語彙的詩人。”
鄞縣三年,是王安石詩文創作的發軔期。他此期所撰古文,具有强烈的現實針對性,往往抨擊弊政,闡述個人獨特的政治、文化理念。它們敘事簡潔,說理透闢,議論高奇;在學習韓愈的同時,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峻峭文風。
一些篇章受到歐陽修的讚譽,並入選歐陽修編撰的《文林》。這標誌著王安石已經在文壇上鋒芒畢露,確立了古文名家的地位。
身為文人,王安石自然明白教育之重。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這是王安石在《慈溪縣學記》中所寫。
這裡的慈溪,指的是寧波北郊的慈城古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江,是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在慈城的市中心,有一座孔廟,是現時浙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孔廟。
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慈城孔廟建成,王安石親自題詞,寫下這篇“縣學記”,近千年來被後人刻石立在孔廟的大成門。
這座孔廟,當時是一所公辦學堂。
學校建成了,誰來當老師呢?
王安石想到了杜醇。杜醇經學博洽,德行美善,是學者的楷模;但他同時也是一比特大隱,不求聞達,只是隱居鄉里。
果然,王安石碰了壁。
王安石寫《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請他出山,強調了老師、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誠懇地聘他為師。但杜醇援引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之言,又以柳宗元婉拒為師為例,力辭不就。
王安石很堅持,又寫了一封信,讓他不要擔心毀譽,單純地去做合乎道義的事。所謂“夫謗與譽,非君子所恤也,適於義而已矣。”
王安石兩度真誠聘請,杜醇最終同意入縣學、做老師,培養人才。
這兩封《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後人評估,有韓愈《師說》之旨。
杜醇畫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杜醇和樓鬱、王致、王說、王該等人交情很好,這些地方名士都先後投身於教育。
“王安石對他們尊禮有加,書啟往來,”劉成國講道,“或道仰慕之意,或討論縣政,或詩歌唱酬。後世認為,鄞縣文風肇始於此。”
據統計,王安石辦學之後,在北宋時期,鄞縣出了718名進士,還產生了張孝祥等4名狀元。南宋至清,鄞縣科考及第者數不勝數。如今,寧波是我國著名的“院士之鄉”,兩院院士過百名。
艾偉認為,至今寧波人仍然有著“重教”的傳統,這其中離不開王安石的推動作用。
在浙江的三年
跟隨了他的一生
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王安石即將離任鄞縣。此時,他已成為北宋政壇的新星,政績出色,被視為東南地方吏治的典範,有“江東三賢”之稱。
也是在這一年,他來杭州拜訪了他的偶像范仲淹。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同年,王安石一直很敬仰他。皇佑元年(1049)正月,范仲淹自陳州(今河南淮陽)改知杭州,任杭州知州。王安石從江寧返還鄞縣,途經杭州,先寫了一封信去問候。此後,兩人一直通信。
一年後,1050年夏秋,杭州,王安石正式拜謁范仲淹,親受教導。可以想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抱負,以及數年前的改革實踐,對王安石的政治理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王安石在鄞縣的經歷,也成為這位初仕青年的一筆人生財富。
“最初的經驗,特別是成功的經驗,會跟隨他為官的一生。比如他在寧波做的教育和水利,實際上一直伴著他的仕途。”艾偉說。
劉成國認為,後來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貢舉改革等內容,都可以從他任鄞縣知縣的這三年中窺見端倪。變法的影響是後話了,但他在鄞縣的小試牛刀確實造福一方。
離開鄞縣的王安石十分不舍,作詩《書會別亭》:“春風吹花落高枝,飛來飛去不自知。路上行人亦如此,應有重來此處時。”
可惜他此後一生再也沒能“重來此處”,他在晚年仍耿耿於懷,作詩《憶鄞》:“明州城廓畫圖傳,尚憶西亭一艤船。投老光陰非複苦,當時風月故依然。”
知鄞千日,影響千年。
如今,走在寧波鄞州區,經綸閣、王公塘、廣利寺、王安石公園等建築或者地名,都有著王安石的印記。
若“重來此處”,王安石定可以看到千年後的“鄞縣”豐饒富庶、人才濟濟,這其中少不了他的“當時風月”。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