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85歲老婦來到銀行:我要捐1000萬,嚇得工作人員立即報警

河北 48℃ 0
摘要:2018年9月13日上午9點左右,兩位白髮蒼蒼的老夫婦,來到了中國工商銀行。銀行大廳的值班人員看到之後,立即迎了上去:“老人家,你們想要辦理什麼業務啊?”老人的回答讓銀行職員極為震驚,她沒有立即幫老人辦理業務,而是將情況彙報給了行長。原來,老人竟然要求將300萬人民幣轉到黑龍江木蘭縣的一個不知名帳戶裏。

2018年9月13日上午9點左右,兩位白髮蒼蒼的老夫婦,來到了中國工商銀行(武漢機場河支行)。銀行大廳的值班人員看到之後,立即迎了上去:“老人家,你們想要辦理什麼業務啊?”老婦緩緩開口:“我想轉帳,轉到黑龍江省的一個帳戶。”

說話間銀行職員領著兩位老人坐了下來,細細詢問老人的轉帳帳戶以及轉帳金額。老人的回答讓銀行職員極為震驚,她沒有立即幫老人辦理業務,而是將情況彙報給了行長。

行長急匆匆地來到大廳,見到了兩位穿著樸素的老人,仔細詢問了一番之後,同樣也感到十分震驚。原來,老人竟然要求將300萬人民幣轉到黑龍江木蘭縣的一個不知名帳戶裏。除此之外,他們還打算將即將到期的700萬基金都匯入這個帳號!行長和銀行職員的想法一樣,老人很有可能是遇到了詐騙。因為電信詐騙日益猖獗,許多不法分子專挑對各種騙術防範意識較差的老人下手。

謹慎起見,銀行方面悄悄撥通了武漢機場派出所的電話。警察趕來之後,瞭解得知這筆鉅款是老人捐贈給家鄉的,想用來資助家鄉的教育事業。經警方確認,匯款帳號確實是黑龍江木蘭縣的官方帳號,當然,兩位老人的身份也隨之被揭曉。不過,老人的真實身份卻嚇了警察一跳,尤其是這位女婦人。

那麼,這兩位樸素的“千萬富翁”究竟是什麼人?又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發生在這位婦人身上呢?

老婦名叫馬旭,1933年出生於黑龍江省木蘭縣的一個貧苦的小村莊。馬家世代行醫,祖上還曾做過清朝的宮廷御醫,如果不出意外,馬旭該是一個帶著藥香的溫婉女子。但是世道混亂,盡是意外。

侵佔了東三省的日本侵略軍,在這片本來一片安寧的土地上胡作非為,東北地區的百姓自此過上了朝不保夕、東躲西藏的生活,馬旭的父親則不幸死在了一次逃難的路上。本來就難以度日的家庭,失去了頂樑柱以後,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馬旭的父親去世之後,馬母一個人撐起了這個家。她自學認字說書,在亂世之中,靠著說大鼓書養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不僅如此,她還堅持用書中的道理教育自己的一雙兒女,所以馬旭自小就對各種英雄俠義的故事印象深刻,諸如花木蘭替父從軍、穆桂英掛帥之類的巾幗英雄的故事更是深深影響著馬旭。

但是,當時百姓們在日本人的高壓統治下,過的是沒有米吃,沒有衣穿的困苦日子。溫飽尚且是個大問題,談何娛樂?所以馬母說書根本掙不來幾個錢,馬旭姐弟二人還是只能終日挨餓。好在東北人有著熱心腸,經常會接濟這對苦命的姐弟,就這樣靠著東家一口飯,西家一口湯,馬旭姐弟慢慢長大了。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馬旭的身高只有一米四多,不過能活下來已是萬幸。

在馬旭14歲那年,東北徹底解放,革命军的到來讓小馬旭人生第一次填飽了肚子。

馬旭看著帶來希望的革命军隊伍,萌生了加入其中的想法。母親一開始,不肯同意,她深知戰場的殘酷,實在捨不得自己小小的女兒去送死。但馬旭十分倔强,堅持要去,最後母親妥協,想著至少到了軍隊馬旭還能有一口飯吃,就同意了。

臨走之前,馬母流著淚將馬旭本就滿是補丁的破舊衣服重新縫補了一番,又往衣服裏裝了一些碎錢。將小小的包裹遞給馬旭時,母親不舍地說:“去吧,自己照顧好自己,娘在家等你回來。”馬旭含淚揮別了母親,心中懷着無限希望走進了人民軍隊。

14歲的馬旭參軍以後,被安排進入了東北軍政大學學習。當時我軍醫護人員十分缺少,馬旭就被安排在軍政大學接受醫護培訓,掌握了一些基礎的醫護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後,便以一名醫務兵的身份正式進入了部隊。

哪裡需要就去到哪裡,接下來的十多年中,馬旭跟著東北野戰軍轉戰南北,先後參加過遼沈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她小小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戰火紛飛的地方。她本可以在後方救治傷患,但堅韌不屈、不畏困難的她總是跟在老軍醫的身後,背著她的紅十字藥箱穿梭在槍林彈雨的前線,為受傷的戰士們包紮。

在一次激烈的對戰中,敵人沖到了她的面前,她沒有畏懼,拾起地上沉重的槍支,向敵人開火。敵人一個個倒下,她手臂上戴著的衛生員臂章也早已被血浸透。在這次戰鬥中,她光榮負傷並立功,被授予“解放勳章”。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她和戰鬥英雄黃繼光同在一個師,兩人曾一同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在那一場殊死拼搏的戰鬥中,黃繼光用他那寬闊的胸膛死死地擋住了敵人的射擊,永遠地倒在了那片被志願軍熱血染紅的異國的土地上。而馬旭那小小的身軀則在那片血海屍山中來回穿越,一邊救人一邊殺敵。

1952年的一場戰爭中,美軍調動了上千架的飛機,對志願軍進行轟炸,火力密度甚至一度超過了世界第二次大戰的最高水准,志願軍囙此傷亡慘重。轟炸結束之後的戰場流血漂櫓、哀鴻遍野。

馬旭站在戰場上,看著戰士們的殘肢斷臂,無言流淚。她懷着悲痛的心情,含著淚跨過戰友們的屍體,來到受傷的戰士們身邊,為他們止血包紮。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最大程度地減輕將士們的痛苦。同時,還和戰士們一起衝破敵人的封鎖線,向陣地運送補給和搶救傷患。並給將士們加油大氣,與他們聊天、為他們唱歌、給他們鼓舞,使他們重新振奮起來。

這位不滿20歲的小姑娘,是抗美援朝戰線上的無名英雄。鑒於馬旭在戰場中突出的表現,黨組織先後授予了她“抗美援朝紀念章”、“保衛和平紀念章”,另外,朝鮮人民政府授予了她“三等功勳章”。

戰爭結束之後,馬旭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之後部隊保送她到第一軍醫大學深造。經歷了真槍實彈的戰場,馬旭深刻地明白,一個醫療兵擁有精湛地醫術對於那些傷殘的戰士們是多麼的重要。馬旭更加刻苦認真地學習,以全優的成績從大學畢業,被重新分配到了原武漢軍區總醫院。

同時,年輕優秀的馬旭還在軍隊中結識了她的人生伴侶,收穫了屬於她的美好愛情。軍醫顏學庸被積極努力的馬旭深深吸引,倆人在一次次攜手合作中心意想通,同樣的志向和理想事兩人堅定了彼此,就這樣他們决定一起面臨未來歲月的苦難。

馬旭和顏學庸

彼時的馬旭已經從一個飽受生活折磨的小女生,蛻變成了一個滿身功勳的女戰士,這是屬於她的最好的成長。晚年時她說:“要是當初沒有參軍,我不敢想像會是怎樣。”不過,她的精彩人生才剛剛開始。

在馬旭28歲那年,她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重大轉折。1961年,我軍决定重組空降兵部隊,已經成長為一名成熟的軍醫的馬旭負責跳傘訓練的衛勤保障。

有一天,馬旭突然向組織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請求,她也要進行跳傘訓練。原來她發現經常會有空降兵因跳傘時落地不穩而使脚踝和腰部受傷。所以她想通過自己親身試驗,找到避免空降兵著陸受傷的方法。

不過,空降兵的訓練要求是很嚴格的,參與訓練的清一色全是身强體壯的小夥子,瘦小的馬旭根本達不到跳傘訓練的要求,再者說了,部隊也沒有女空降兵的先例。所以部隊領導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馬旭的請求。

但是馬旭很是堅持,她說:“保障空降兵,不會跳傘怎麼行?”不願意放弃的馬旭開始自己動手在宿舍旁挖坑填沙,搭建簡易的練習臺。部隊領導聽說她準備自己練習,無奈的搖著頭說:“就知道她強得很,由她去吧。”

是的,馬旭很強,當初進空降兵部隊的機會就是她“強”來的。空降兵的重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馬旭得知消息後,便請求調入空降兵部隊。那時的馬旭已經和顏學庸組建了家庭,工作也十分穩定,實在沒必要再“折騰”。但她還是選擇來到了空降兵部隊,當時首長想:“反正軍醫又不用跳傘,馬旭既然想來,就讓她來吧。”誰知道,她來了之後就非要跳傘呢?

自從練習臺搭好之後,每天都能够在那裡看到馬旭的身影,戰士們路過都震驚於小小身板的她竟有如此大的决心和魄力。馬旭每天都堅持在自製的練習場地進行訓練,她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天跳够500次才可以休息。她希望趕上下一次戰士們的考核,用實力告訴首長她可以參與跳傘訓練。

一段時間以後,部隊領導被她的舉動所打動,把她找到了辦公室。馬旭原以為領導又想勸說她放弃,有點氣鼓鼓的,一路上都在想著要如何說服領導讓自己繼續訓練。

來到辦公室以後,領導先開了口:“小馬啊,既然你這麼堅持,就試試吧。”

馬旭愣了一下,準備的一大通話這會一句也用不上,眨了眨眼說:“您、您這是同意了?”語氣是抑制不住地開心。

首長接著說:“先別高興的太早,只是讓你試試,下次考核的時候你跟戰士們比一比!如果比其他戰士跳得好,你就上,如果不行,那麼從此往後,這件事就別再提了。”

馬旭本來就是這樣想的,現在等於提前得到了領導的同意,她瞬間又充滿了信心:“保證成為一名合格的傘兵。”

馬旭終於有機會能够在專業的訓練臺練習,並得到了專業的指導,馬旭十分珍惜僅有的這一次機會,訓練的時候甚至比一些男同志都要努力。

數月之後,馬旭出現在了空降兵考核場上。她沉著、冷靜,按照平時訓練的要領進行類比跳傘,大家屏息以待。馬旭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他們真心地希望這個充滿韌勁兒,為此吃了不少苦頭的軍醫能够通過考核,成為一名空降兵。

馬旭跳完之後,考核場上爆發了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馬旭的跳傘動作十分規範,堪稱完美!大家把手都拍紅了,只希望馬旭能够感受到大家對她的認可。主持這次傘兵訓練考核的首長當即就對馬旭說:“我準予你跳傘了!”

從此,馬旭開始和男兵們一起跳傘,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馬旭的身體條件跟男兵相比自然是相差甚遠的,她靠的是自己的那股子韌勁兒。馬旭這一跳就是20幾年,這些年頭裏,馬旭累計跳傘200多次。這20多年間,也陸陸續續產生了一批批女傘兵,但是沒有人比馬旭跳傘次數多,而且馬旭還是當中年紀最大的。

當然,馬旭沒有停止她的研究,她和丈夫不停地查找各種資料,結合自己跳傘的實踐經驗,反復分析和探索。生理學、運動解剖學毫無疑問地爛熟於心,外軍的傘訓資料也被他們扒了個底朝天,馬旭自己則在堅持一遍一遍地親自跳傘。

終於,1983年4月2日,他們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成功研製出了“充氣護踝”。空降兵部隊裝備之後,傘兵們在跳傘著陸時的衝擊力减半,扭傷情况接近於零。馬旭夫婦因”充氣護踝”的發明,於1989年獲得國家專利。

馬旭夫婦沒有停下他們的研究,1995年7月,《解放軍報》再次將馬旭夫婦的研究成果廣為告知:

離休老幹部馬徐夫婦共同研製的傘兵單兵高原跳傘“供氧背心”,通過空降研究所科技鑒定,並獲得國家專利,填補了空降兵高原跳傘供氧上的一項空白。

此外,這些年建馬旭夫婦還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為中國空降兵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旭夫婦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他們被多次邀請參加美國發明年會、澳門國際發明博覽會。能够運用英、日、俄三種外語做科研介紹的馬旭,令外國專家讚歎不已。囙此,馬旭被一些外國專家稱為中國軍隊中的“居里夫人”。

一項項專利的問世自然給馬旭夫妻,帶來了名和利,他們的名字被多次刊載在各大覈心報紙上,軍銜也越來越高,最後馬旭被授予大校軍銜。國家也多次給予了他們專利獎金。

退休之後,夫妻二人多年的積蓄和那些專利獎金加起來,馬旭夫婦已然成為了“大富豪”。但是,他們依然拮据度日。

馬旭夫婦在退休之後,沒有搬去軍區為他們分的新房子裏,依然住在武漢遠郊省軍區武漢第七幹休所的一個小院子裏,這還是當年他們結婚時的房子。院子不大,裡面被夫妻二人開闢出了一塊菜地,還有兩間牆面已經斑駁開裂的老式磚房。屋裡堆得滿滿當當的,但都是各種圖書、報刊、檔資料。裡面陳列的傢俱更是一眼就能够看出年代久遠,六七十年的硬板床、四五十年的老沙發、三十多年的書櫃……最“年輕”的是一個資料櫃。

他們剛退休那會兒還在一邊繼續搞科研,一邊為周圍的百姓們免費義診,直到實在沒有精力做了,才慢慢放手。

倆人在花銷上“摳門”得出奇,鄰居們都說從沒見過老兩口逛商場。的確,他們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購物需求。被子、床單之類的還是當初當兵時發的,被老兩口洗了又洗一直在用,身上一年四季都穿著軍裝,吃的也是最普通的粗茶淡飯,菜還都是自己院兒裏種的。

馬旭有一雙15塊錢買的棉鞋,鞋底都穿掉了,還捨不得丟掉。老班說再給她買雙新的,她不願意,捨不得花錢,乾脆用膠水粘了粘,就這樣穿了一年又一年。那個“年輕”的資料櫃是家裡唯一的“奢侈品”。老兩口寶貝那些研究資料,就花了500元的“鉅資”請木匠師傅到家裡打了那個資料櫃。

老兩口不僅不消費,還偏愛理財。他們將專利獎金、稿費、終身俸統統存進銀行,並買了一些基金。他們這筆錢也並非是留給後代的,因為當年馬旭夫婦兩人為了潜心研究和專心黨的事業,選擇不要孩子。所以當時,鄰居們都以為老兩口是現實版的“葛朗臺”。

直到2018年,老兩口的一個舉動,改變了鄰居們的看法,也震驚了所有人。

如開頭所述,得知家鄉木蘭縣仍處於貧困之中後,馬旭夫婦决定捐出千萬積蓄,三百萬存款以及七百萬即將到期的基金。

2017年的9月,曾和黃繼光同屬一個師的馬旭作為特邀代表,來到武漢參加紀念黃繼光犧牲65周年活動。在這場活動她托多年未見的老教員金長福聯系家鄉的政府,表明自己想要將自己的畢生積蓄1000萬捐獻給木蘭縣的想法。

次年五月,在金長福的牽線下,木蘭縣教育局局長季德三撥通了馬旭的電話。這通電話,讓季德三瞭解到馬旭的兩個心願,一是希望將畢生積蓄捐給家鄉,二是希望自己能够“魂歸故土”。

這年九月,便發生了文章開頭的一幕。在警察的“盤問”之下,馬旭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她拿出畢生積蓄捐款的事情也隨之被曝光。後來被問道:“將畢生積蓄全部捐出來,你們以後的生活怎麼辦?”馬旭回答:“我和老伴都有離休薪水,看病也有保障,物質上的條件,我覺得不需要追求太多。”

她還表示:“國家提出精准扶貧,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帶頭響應,帶頭去做,而且應該儘量實實在在把它做好。我的家鄉是貧困縣,我把畢生積蓄回饋給生我養我送我參軍的家鄉,就是希望能為家鄉多作點貢獻。”

當然,對此馬旭的丈夫顏學庸是十分支持的,他滿眼笑意地看著馬旭說:“她能够有今天,我們能够有今天,全靠當年家鄉送她來當兵。”

他們認為知識才是真正的財富,所以讓家鄉的孩子們能够得到上學的機會,能够收穫得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心願。而且他們自己也一直在求知的道路上,如今,馬旭已是88歲的高齡,但她還在繼續學習,她想考研究生,想繼續為祖國科研做貢獻。

馬旭和顏學庸曾為國家和人民奮戰在戰爭的第一線,用青春和熱血捍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以及每一個國人的尊嚴。和平年代裏,他們又選擇將所有精力投入到祖國科研事業,為祖國新的事業謀求發展的道路。哪怕退休之後,他們依然堅持發光發熱,治病救人、學術研究,過平凡而充實的生活。還在晚年,捐出了畢生積蓄……

馬旭夫婦的高風亮節,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平凡又偉大。

《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評選中對馬旭一生做出的至高無上的評估:“少小離家,鄉音不改;曾經英勇無畏的巾幗,如今又讓世人驚歎。一點積蓄,匯成大河,澆灌一片大地;一生勤儉持家,只為一件奢侈的事,忍耐貧窮,守住心靈的高貴。”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