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決策過程,林彪瞻前顧後,與毛澤東有四次意見不一致

吉林 57℃ 0
摘要:抗戰勝利以後,各地淪陷區陸續迎來光復。國共兩黨認識到了東北的重要性,紛紛派人前去爭奪。在重大戰略決策方面,中央最高統帥毛澤東和東北前線總指揮林彪產生過四次重大分歧,雙方電報往來頻繁,毛澤東甚至以嚴厲的口吻責備了林彪。遼沈戰役不僅是國共兩黨的較量,就是在共產黨內部,覈心中樞同前線指揮機關也存在巨大分歧,有的分歧甚至險些造成不可預料的嚴重後果。

抗戰勝利以後,各地淪陷區陸續迎來光復。東北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有著日本人留下來的雄厚工業基礎,資源極其豐富。誰先掌控東北,誰就能借助東北資源迅速壯大己身,進而在整個北方戰場佔據有利地位。國共兩黨認識到了東北的重要性,紛紛派人前去爭奪。

國民黨方面,蔣介石在東北部署了55萬部隊,其中部分擁有美械裝備,武器的精良。將領方面,總司令衛立煌是抗日名將,廖耀湘、範漢傑和鄭洞國均是國民黨中的厲害角色。

共產黨方面,先後從晋察冀抽調了十餘萬人北上,其中軍政幹部就高達兩萬多人。十萬人出關以後,僅僅不到兩年時間,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在兵力上勝過了國民黨軍。統帥部方面,林彪、羅榮桓、譚政和劉亞樓齊聚,不久之後,聶榮臻也從華北出關趕到了東北前線。

經過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的勝利以後,東北的局面逐漸明朗,革命军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國民黨的主力被壓縮到長春、錦州和瀋陽等大城市地區,首尾不能相顧,南北不能對進。特別是失去部分北寧鐵路的控制權後,東北的國軍無法通過鐵路獲得華北地區的物資支援,只能依靠為數不多的空投。

東北是首次革命军的兵力超過國軍,在這種敵我實力明顯發生變化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意在東北發起決戰,力求將55萬國民黨軍就地殲滅。優先解放東北的初衷是為了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爭取解放戰爭的主動權。

如果不能消滅東北的敵人,那麼東北的衛立煌集團和華北的傅作義集團勢必連成一片,届時國民黨百萬大軍南下,華東和中原解放區將面臨巨大的壓力。相反,如果能吃掉衛立煌集團,那麼平津地區的傅作義集團將會被徹底孤立,陷入重重圍困之中,華東的粟裕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淮海地區的劉峙集團。

遼沈戰役作為大決戰的開篇之戰,其決策過程曲折複雜,前期準備工作週期漫長。在重大戰略決策方面,中央最高統帥毛澤東和東北前線總指揮林彪產生過四次重大分歧,雙方電報往來頻繁,毛澤東甚至以嚴厲的口吻責備了林彪。

遼沈戰役不僅是國共兩黨的較量,就是在共產黨內部,覈心中樞同前線指揮機關也存在巨大分歧,有的分歧甚至險些造成不可預料的嚴重後果。

方針初定:毛澤東建議南下北寧線,林彪則主張進攻長春

1948年初,東北地區的敵我態勢發生顯著變化,國民黨在東北已經沒有機會翻盤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顧問建議蔣介石放弃東北,將僅存的東北精銳兵力回撤到關內來。對於這一建議,蔣介石有些舉棋不定,遲遲下不了决心。

彼時,他剛剛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放弃東北,不戰而退,在政治方面不好看,恐怕有損他的威望。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政治鬥爭頗為殘酷,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對蔣介石威脅巨大,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蔣介石是不會輕易授人把柄的。

蔣介石與東北將領之間也存在著巨大分歧,衛立煌固守不出,不願出城與東北革命军作戰。衛立煌頭腦清醒,他明白眼下的局勢已經無可挽回,主動出擊就是白白葬送自己的精銳部隊。蔣介石對於衛立煌的無所作為感到憂心如焚,他委派參謀總長顧祝同飛赴瀋陽,代替他督促衛立煌執行出兵命令。面對顧祝同的連番催促,衛立煌始終不為所動,最後顧祝同只好返回南京覆命。

就在國民黨內部發生嚴重分歧的時候,遠在西柏坡的毛澤東正躊躇滿志,他盯著東北地圖,準備在關外的黑土地上下一盤大棋。東北的國民黨軍有55萬人,兵力看起來不少,但他們只是據城而守,彼此不能遙相呼應。瀋陽、錦州等都市有著堅固的防禦工事,但他們坐困孤城,勢必難以長久。

北寧線鐵路是東北國軍的陸上生命線,如果將其佔領,那麼衛立煌集團的後勤大動脈就被掐斷了,退回關內的後路也將被堵死。基於這樣的考慮,毛澤東建議東北革命军南下攻擊北寧線,防止東北國民黨軍撤退,將其就地殲滅。

林彪認可中央軍委的想法,他也同意就地殲滅東北國民黨軍,但在如何封锁國軍南撤的問題上,他有著不同的考慮。南下北寧線,攻擊距離太遠,瀋陽、長春的敵人可能會趁機突圍,甚至會同錦州方面圍攻南下的東北革命军,風險實在過大。林彪建議先打長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駐守長春,麾下有2個軍6個師,共計十萬人,如此多的兵力,蔣介石是捨不得丟棄的。

毛澤東和林彪的思考角度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封锁東北國民黨軍撤退,尋機將其就地殲滅。毛澤東的戰畧構思宏大,大戰果伴隨著大風險,林彪則是精打細算,製定戰役計畫時步步求穩。平心而論,兩人的並不嚴重,毛澤東雖然覺得遺憾,但還是充分信任前線指揮員,最後同意了林彪先打長春的計畫。

長春之戰:毛澤東希望攻克,林彪則主張圍困

東北革命军攻克四平以後,長春徹底淪為一座孤城,鄭洞國率領十萬人據城而守,企圖牽制革命军主力,使其不敢輕易南下,不過這也正是林彪的顧慮所在。

鄭洞國坐困愁城,陸上的補給線早已被切斷,長春只能依賴空投,彈藥糧食等物資難以為繼。1948年5月中旬,長春的國民黨軍主動出擊西北,希望借機出城蒐集糧食。革命军發現敵人意圖後,立即發起奔襲攻擊,雙方短暫交戰一天時間,鄭洞國隨即命令出城部隊回撤市區。

這次試探性交戰持續時間短,雙方互有損失,革命军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傷亡。部隊上下的士氣受到了一些影響,在戰鬥中暴露出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大房身機場的戰鬥,革命军進攻屢次受阻,氣的參謀長劉亞樓給前線打電話質問。林彪得知前線情况後,當即命令肖勁光停止進攻,部隊退回來繼續保持圍困。

鑒於長春的敵人比較難啃,林彪隨即將這次作戰的情況彙報給中央軍委,並提出了對長春進行長困久圍的辦法。他的本意是圍困長春,吸引瀋陽的國民黨軍北上增援,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搞圍城打援。對於林彪的想法,毛澤東表示理解,但他主觀意願上是希望攻克長春,解放這座重兵防守的大城市。

解放戰爭進行兩年多以來,國共雙方展開了數百次戰役,革命军攻克了不少中小城市,解放了廣大農村,但還沒有攻克一座十萬人把守的大城市。長春等大城市城防堅固,據城而守,依託防禦工事負隅頑抗,這是很多國民黨將領共有的想法。如果能够順利攻克長春,吃掉鄭洞國的十萬人馬,那將强烈震懾其他國民黨將領,嚴重打擊國民黨軍的士氣,逼迫他們早點認清現實。

毛澤東收到林彪的請示電後,沒有立即複電表明態度,反而向林彪詢問了10個細節問題。例如先前戰鬥的傷亡問題,長春的防禦工事問題、部隊攻堅能力可否加强的問題,同時他詳細介紹了徐向前攻克臨汾城的經驗,希望林彪可以有所借鑒。

毛澤東話裡話外,都期盼著林彪能够一戰定長春,但此時的東北總前委並沒有認識到攻克長春的重要性,他們綜合考慮之後,還是傾向於長困久圍。最終毛澤東同意了林彪的想法,對長春暫不攻堅,而是採取“軍事圍困、經濟封鎖、政治瓦解”的長期消耗戰畧。

對於這次的分歧,毛澤東其實頗不甘心。東北革命军的經濟和兵力都超過了對方,在這種優勢條件下,竟然不能攻克一座堅城?林彪謹慎求穩不是壞事,但在關鍵時刻應當義無反顧才對。

此後,毛澤東的目光逐漸轉向華東,轉向更富冒險精神的粟裕身上。濟南一戰,革命军殲滅國民黨軍10.4萬人,俘虜山東省主席王耀武,解放了山東境內的最大都市,對其他戰區的國民黨將領形成了極大震懾。

北寧線之爭:毛澤東要求東野迅速南下,林彪則希望楊成武先出兵

以衛立煌為首的東北國軍將領堅持固守戰畧要點,以待時機轉變,對於北上馳援長春興趣不大。林彪圍困長春以後,衛立煌遲遲不肯出兵支援,圍城打援的計畫落空,大量革命军集結在長春和瀋陽之間,白白浪費了幾個月時間而沒有達成大的戰略目標。如果無法調動敵人,那麼革命军反倒陷入被動,失去了戰場主動權。為了打破僵局,林彪致電中央,决定執行先前毛澤東提議的南下北寧線的作戰計畫。

只是在計畫實施之前,林彪希望華北的楊成武可以先動起來。由楊成武率兵進攻大同,牽制華北傅作義的主力,以此減輕東北革命军的壓力,避免陷入前後夾擊的不利局面。收到林彪的請示電後,毛澤東當即任命楊成武為西進兵團司令員,準備出擊綏遠,策應東北革命军南下。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林彪卻還沒有下定决心,他始終顧慮背後長春、瀋陽的二十幾萬敵軍,在南下出兵的問題上一拖再拖。

對於林彪的拖延,毛澤東大發雷霆,他多次回電責備,電報中的措辭相當嚴厲。不同於前兩次,這一次毛澤東是動了真怒,“出動遙遙無期”,“甚為輕率”,這樣的嚴厲口吻遠勝往昔。

受到責備以後,林彪加緊了動員部署,總前委加快製定作戰計畫,呈報中央軍委後獲得了準予。

錦州之戰:毛澤東决心已定,林彪瞻前顧後

錦州是東北的南大門,只要將這座城市收入囊中,那麼便能封閉整個東北,對東北國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從林彪初期製定的作戰計畫來看,他的攻擊重點放在了錦西等地,並沒有將錦州納入考慮範圍。毛澤東則一針見血地點出錦州的重要性,建議東北革命军將作戰重點放在錦州和唐山一線。在林彪猶豫遲疑的一個多月裏,毛澤東多次發電強調錦州的重要性,最終促使林彪轉化思維,下定了攻擊錦州的决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正式爆發,10月1日,革命军攻取遼寧義縣,徹底切斷了北寧線,錦州陷入孤立。蔣介石為瞭解錦州之危,緊急從華北抽調了7個師,通過海運至葫蘆島,準備隨時支援錦州。聽到葫蘆島增兵的情報,林彪攻擊錦州的决心開始動搖,他致電中央,提出了回頭打長春的方案。林彪說出了那句名言:“我只準備了一桌菜,現在來了兩桌客人,這菜還怎麼吃?”葫蘆島增兵,給林彪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大戰之際,前線最高指揮竟然心生動搖,這讓毛澤東大為光火。攻打錦州的部署已經完成,部隊也已經擺開陣型,此時掉頭打長春,部隊的士氣將會受到嚴重影響。一旦東北革命军自亂陣腳,那麼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付諸東流,甚至被敵人反將一軍。這種情況是毛澤東絕不會允許的,他電令林彪不得更改計畫,應當義無反顧攻克錦州,置增援之敵於不顧。

林彪的瞻前顧後險些讓遼沈戰役胎死腹中,好在政委羅榮桓和參謀長劉亞樓從旁規勸,才最終打消了林彪的顧慮,讓他改變了態度。作為最優秀的政工元帥,羅榮桓大局意識强,在關鍵時刻頂住了壓力,促成了攻錦戰畧的實施,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5年後,羅帥逝世,毛澤東寫下了七律憑弔。“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短短幾句詩高度評價了羅帥的一生,對於他在遼沈戰役中發揮的作用也給予了高度肯定。

遼沈戰役奏響了大決戰的序曲,這一戰對於共產黨的意義自不待言。遼沈戰役之後,國共雙方的兵力發生了倒轉,毛澤東大膽預言,再有一年時間便可徹底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事實證明,這個預言十分精准。

林彪是軍事天才,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能,遼沈戰役的勝利固然離不開他的指揮,但根本上還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的結果。正如長征期間毛澤東對林彪的評估那樣:“你還是個娃娃,你懂個啥?”林彪雖然厲害,但還是離不開教員的指導。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