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和民國時期,政府的腐敗無能使我們失去了大面積的領土。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陸續收復了一些失去的土地,雲南的片馬、班洪、班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拿回來的時候,不費一兵一卒!
那麼,這其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樣的呢?緬甸為什麼要把自己實際控制的戰畧要地送還給中國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認知金字塔,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片馬以及班洪、班老回歸祖國的真實故事。喜歡的朋友還懇請您點贊支持,謝謝大家。
事情還得從英國說起。大英帝國全世界到處挖坑,自然沒放過當時孱弱的晚清。
19世紀,英國以印度為跳板,通過3次英緬戰爭佔領了清朝的藩屬國緬甸。1886年7月,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緬甸條約》,承認英國對緬甸的殖民權。
在緬甸的英國軍隊
英國人的野心當然不止於緬甸,此後不斷在雲南邊境挑起事端。1897年中英雙方開始會同勘定緬甸邊界。而清政府確實真的拉胯,他從一開始就主動放弃了明朝的故土江心坡。
清政府這麼做,也有自己的理由。100多年前的乾隆皇帝80大壽,緬甸國王來北京祝壽,乾隆一開心,就把江心坡等地“賜”給緬王。清廷認為,緬甸是藩屬國,是自己人,土地賜給緬甸,照樣還是我們清朝的。這種自己人的觀念,在國家强盛,能够維持藩屬體系的時候,還勉强說得通。但等到晚清,西方國家頻頻入侵,清王朝的屬國全部被列强吞併後,就難免會造成邊界領土的糾紛,並使清政府和後續政府在談判時處處陷入被動。
當時的駐英公使薛福成還說了一句話,江心坡“今亦野人居之,既不屬華,亦未屬緬”,意思是當地土著部落處於獨立狀態,不受中國和緬甸任何一方統治。但薛公使也同意,江心坡是戰畧要地,按照國際法,誰先佔領就是誰的,“此當以兵力預占,可先入為主也。”但問題是,清朝當時在雲南根本就沒什麼兵力,更別提去從英國軍隊手裡搶回江心坡了。
軍事上拿不到的東西,就休想在談判桌上談下來。1897年,清政府在英國強迫之下簽定《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附款》。中緬邊境北段江心坡地區,暫時擱置,留待日後解决。之後這段邊界就被習慣稱之為“北段未定界”。
就這樣,江心坡從中國領土變成了無主之地,實際上由英國駐軍管轄。後來的中國地圖也沒有把江心坡劃入版圖。
江心坡
然而英國人還不滿足。他看到江心坡這麼容易就得手了,下一個被盯上的就是雲南邊境的片馬地區。1910年英國照會中國,將片馬各村寨稱之為“緬屬”,將片馬人民稱之為“緬民”,要求中國撤出該地。1910年12月底,英國派了一支2000餘人的遠征軍跨過中緬邊境,入侵片馬。當時正處於辛亥革命的前夜,清政府在片馬地區並沒有駐紮軍隊,也無暇顧及此事,清廷還飭令雲南官員,要“審時度勢”,不可“輕啟兵端”。囙此英國軍隊的推進沒有遇到什麼抵抗,輕輕鬆松地就佔領了。
但當地老百姓卻不肯屈服。傈僳(讀音立速)族、景頗族、彝、白、漢等各民族同胞奮起反抗,在傈僳族頭人勒墨杜扒和把總左孝臣的帶領下,組建了500多人的抗英弓弩隊,用弓箭對抗英國人的洋槍鐵炮,左孝臣和137人最後壯烈犧牲。
片馬抗英紀念館
大概也意識到硬骨頭難啃,加上清政府和民國政府都不承認英軍對片馬的佔領,英國政府硬的不行就來軟的,1911年4月他照會清政府,書面承認片馬、崗房、古浪三處各寨屬於中國,但他可以出錢買下來。而這筆“買賣”因為幾個月後辛亥革命而終止,但這張白紙黑字為我國後來最終收回這一地區打下了法理基礎。
民國時期,英國在片馬地區設立兵營,實行武裝佔領。1943年5月,日本侵入緬甸後,奪走英國管轄的片馬、古浪、崗房三寨。一年後,國民黨遠征軍收復片馬,然而1946年又被英國人搶走了。
比起片馬,江心坡的命運就截然不同了。1926年,英國佔領軍派遣受過西式教育的部落民潜回寨子裏煽動蠱惑,說中國不要我們這些人了,不會出兵,還不如歸降英國。部落酋長信以為真,率部歸順英屬緬甸。1948年1月,緬甸獨立。江心坡、片馬歸入緬甸版圖,成為緬甸克欽邦的一部分。
1925年中國地圖:江心坡、南坎被民國政府劃出國界
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2700多公里長的中緬邊境大部分雖然已經劃定,但依然存在三段爭議地區。
北段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江心坡和片馬。
中段爭議領土,是1897年英國以“永久租借”的名義拿到的南坎,220平方公里,民國時期租金每年1000盧比。至於南段,則是抗日戰爭時期割給英國的。1941年,英國利用中國抗戰的危機時刻,趁火打劫,以關閉滇緬公路為威脅,強迫國民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卡瓦山區。國民政府最終做出妥協,雙方以換文的管道劃定了此段邊界,一般稱之為“1941年線”,包括班洪、班老在內約三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被割讓給英屬緬甸,大致就是今天的緬甸佤邦。後來,國民黨遠征軍即便在緬甸打了勝仗,也沒有收回這塊土地。
民國作為戰勝國,居然還要割出去3萬多平方公里。大概是覺得太丟臉了,蔣政府為了挽回面子,1942年出版的地圖,開玩笑一樣把江心坡劃了進來,此後民國出版的中國地圖,皆遵循了這一畫法。而這麼做唯一的作用,就是忽悠並稍稍“安撫”了當時群眾的情緒。但問題是,國民黨從來沒有實際控制江心坡,也從來沒有在外交向英國提出照會,提出領土主張。尤其重要的是,1948年江心坡所在的克欽邦加入緬甸的時候,國民政府沒有任何反應。
反而是被“永久租借”的南坎地區,明明“主權在我”,但地圖上卻主動將其劃入英屬緬甸。
綠色線內,就是國民政府1941年割讓給英國的土地
現在,大家仔細想一想就明白。中緬這三段爭議領土,其中南端3萬多平方公里,是1941年被白紙黑字簽好條約送出去的;北段2.7萬平方公里的江心坡,自乾隆以後,兩個政權都沒有提出公開的領土主張。至於地圖,大家千萬別以為民國這種地圖開疆有用,那就是騙騙自己的,領土是打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不過,在不開戰的前提下,片馬和所謂“永久租借”的南坎是可以談判的。因為這兩塊地方,從法理上來說是中國領土。其中英國書面承認是中國領土、40年代還短暫回歸了兩年的片馬地區是最有希望的,而且片馬是交通要道,戰畧地位相當重要。但南坎就相對困難一些,因為這是塊飛地,被緬甸國土包圍,不和中緬國境線接壤。
上述土地,每一塊都由緬甸實際控制,所以中緬邊界談判實際上就是要緬甸把吃進嘴裡的地再吐出來,難度不小。前面我們講過,打不下來的東西,休想從談判桌上拿回來。不過中國也今非昔比,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國的骨氣,打出了威名。1956年底,中緬開始邊界談判,革命军就在片馬門口。這時中國恩威並施,通過和緬甸方面溝通,雙方確立以“和緩,平等”溝通管道來談判領土問題,緬甸軍隊率先從片馬、崗房、古浪撤走。
緬甸第一任總理宇努
這場談判持續了三年多,1960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中國最後達成的目標,已經超越了最低底線,不僅收回了片馬、崗房、古浪三個寨子,而且還拿回了1941年被國民黨割出去的班洪、班老地區。
班洪、班老人民的故事也非常感人。1941年,當地佤族人知道自己以後要做緬甸人了,奮起反抗打遊擊,一直堅持到新中國成立。百姓兩次向黨中央寫信說,“班老歷來是中國的土地”“我們卡瓦族的心永遠朝向中國,卡瓦山永遠是中國領土”“卡瓦人一定要跟著共產黨和毛主席走”。正是當地人民强烈的愛國情懷和抵抗精神,班洪、班老的回歸也成為談判議題之一。
我們盤點一下這次收回來的故土。
首先是片馬、崗房、古浪三寨,總共153平方公里,隸屬今天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片馬鎮,2017年人口3560人,2020年榮獲雲南省脫貧攻堅獎扶貧先進集體。片馬鎮西、南、北三面與緬甸接壤,現在還有個片馬口岸,國境線長64.4公里,距離緬甸北部主要城市密支那244公里。這裡現在已經是中緬貿易的橋頭堡,主要貨物包括木材、礦石和玉石等等。
《中緬邊界條約》條約原文還說,“為了照顧歷史關係和部落的完整”,緬甸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兩國政府條約規定的,屬於緬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轄區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面積約為189平方公里。作為交換,我們放弃了對飛地南坎220平方公里的領土主張。
回歸的兩塊國土,總共342平方公里。此外還有邊境線上一些零星的村寨,因為實在太小就不做統計了。
1960年談判收回的領土
不過,江心坡和佤邦,並沒有出現在條約上。兩個原因,一來,他們是被前政府簽約送出去的,我方缺少法理依據;二來這裡緬甸實際控制,强行收回的話也擔心他狗急跳牆。緬甸領導人宇努在談判開始的時候就威脅說:“雖然緬甸靠它自己絕對沒有能力干涉中國的內政,但如果它容許自己被中國的敵人利用作走卒的話,有一些關鍵地點可以提供出來,用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能進行攻擊的海空軍戰畧基地。”
這話的意思很清楚,把我逼急了,就投奔美國去。一旦美軍在緬甸也搞個軍事基地,西南邊陲的安全會受到威脅。
其實那届緬甸政府對華態度還是非常友好的,不然也不會答應歸還342平方公里。對此總理也向政協委員解釋過:“我們的目的是求和緩,而引起一個很大的緊張,這很不利。”“我們的歷史根據和政治理由必須結合起來,取現實的態度來解决。”
請注意關鍵字:現實。
1960年的國際局勢不容樂觀,中蘇交惡,中美交惡,經濟形勢還不好。所以這場談判放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是符合中國的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國際戰略目標。
而中緬兩國的成功劃界,也給隨後的巴基斯坦等鄰國劃界提供了積極的示範意義,我們曾經做過巴基斯坦、塔吉克共和國歸還中國領土的視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條約簽訂後,贏得了西南邊境的和平穩定,也贏得了緬甸對於中國的長期信任,從此在大方向上,緬甸對中國的戰畧一直持支持與配合態度。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進入21世紀後,中緬合作建成一條油氣筦道,年輸油能力2200萬噸,使寶貴的能源可以避開被美軍控制的麻六甲海峽,從緬甸入境雲南。這是中國破解能源困局的重大舉措。可想而知,沒有1960年簽訂的《中緬邊界條約》,就不會有穩定的中緬關係,也就不會有這條至關重要的能源通道了。
今天的片馬
但是近年來,某些心懷鬼胎的人,以民國的地圖開疆為依據,污蔑中國放弃江心坡,卻只口不提自己割讓出去的佤邦,至於他們丟掉、新中國收回來的班老、班洪,那更是一個字都不敢說。後來大概是覺得2.7萬太少了,又將緬甸的密支那也劃入地圖,擴大到7萬,再後來乾脆誇張到1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分之一個緬甸。
這種謠言還在網上大肆流傳,險惡用心可想而知。
片馬回歸祖國後,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中緬邊界條約》簽訂後,片馬這個在地圖上都難以找到的邊陲小鎮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1961年初,為做好片馬的接管工作,雲南省委、省政府專門從怒江州、瀘水縣抽調40多名幹部,由縣委副書記沈錫榮帶隊,到昆明進行了2個多月的培訓。回來後,他們全力以赴準備接管前的各項工作。
1961年6月4日,緬甸和中國完成了片馬、古浪、崗房的交接手續。當天清晨,一支由革命军、幹部、築路民工、馬幫組成的隊伍,冒著大雨從片馬丫口東邊的堯家坪出發,向片馬開進。當隊伍到達片馬丫口時,緬方人員早已在此迎候。被任命為我國政府首席代表的沈錫榮和緬方代表舉行交接簽字儀式,雙方在互贈紀念品後,緬方人員全部撤離出境。
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分離後,片馬終於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中緬邊境上的國民黨殘兵
然而,中方接管人員怎麼也沒想到,整個片馬地區之前明明有500多戶、2400多人口。可是接管後他們卻發現,一個人都不見了!當時正是栽種插秧的“芒種”節氣,但田野上除了開放著鮮豔花朵的大片罌粟之外,幾乎沒有其它農作物。
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當時中緬邊境還有不少殘餘國民黨部隊在活動。在片馬即將回到祖國懷抱的前夕,一些敵對分子妄圖在片馬製造“無人區”陰謀,大肆散佈恐慌謠言,把老百姓嚇得躲進深山老林裏去了。
幾天後,有人陸續回來,但他們一見到接管人員就老遠地躲開。但這其實難不倒我們,政府把鹽巴、茶葉、火柴、布匹等邊民急需的生活必需品用馬幫運到片馬,開辦了商店、醫院、電影院,免費給回來的邊民看病、放映電影。有一次,一比特教師的妻子來看電影,就她一個人,也給她放了一場,這位女士非常感動。我們的接管人員還將空房裏的物品登記造册,妥善保管。摘水果、砍竹子都照價付錢,然後通知主人來取錢,真正做到了“不拿羣衆一針一線”。這些,邊民們都看得一清二楚,各種謠言和中傷不攻自破。畢竟,大家都還記得50年前犧牲的100多位抗英烈士,這是一塊有愛國傳統的土地,怎麼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呢?
今天的雲南片馬鎮
按中緬兩國的協議規定,片馬人民有3年時間自由選擇國籍。傈僳族婦女普三才媽是第一個帶頭回遷的邊民。她早年喪偶守寡,扶養著老母親和一個孤兒,生活一貧如洗。回遷後,政府幫助她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很快,她家的生活狀況就開始好轉。她後來還被選為代表到昆明參觀學習,大開眼界,帶動了更多的邊民回遷定居。
而真正不肯回來的,是那些上層頭人和他們的死黨狗腿子。不過,等改革開放後,那些寧可做緬甸人的傢伙,後悔得腸子都要斷了。
落後就要挨打,晚清和民國丟了這麼多領土,是我們心裡永遠的痛。歸根結底,只有强大的實力才能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所以,願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强大,中華民族必將重回世界之巔!
好啦,今天就聊到這裡,喜歡的朋友還懇請您點贊支持,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們下期不見不散,祝福大家。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