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地處秦巴山區的安康市面對“十三五”期間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10.5萬戶33.52萬人,不斷強化搬遷後續扶持發展工作,先後採取穩就業、優服務、强黨建等舉措,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有效確保了搬遷羣衆穩得住、有就業、快融入、能致富。
穩就業羣衆有事幹能增收
11月18日6時,石泉縣城關鎮搬遷羣衆袁井翠一大早就起了床,送孩子上學、購買食材,最後趕到自家的砂鍋店。
“自從搬遷到新居,啥都方便了。這裡環境好、交通便利、發展空間大。為了確保我有事幹、有收入,幫扶幹部幫我辦理了貸款,還提供了一間門面房,讓我開起了這家砂鍋店。”袁井翠激動地說。
袁井翠介紹,她家原先居住在喜河鎮蔡河村6組的土房裏,家裡4口人,女兒和兒子在上學,丈夫在外務工,她在家務農。2017年,袁井翠家享受相關政策,住進了如今的新房。為了鼓勵她創業就業,幫扶幹部為她提供了一間免兩年租金的門面房,爭取了政府一次性創業補助金3000元,辦理了4萬元低息貸款。
“我的砂鍋店是今年1月開業的,每月純收入在1萬多元。如今,我既照顧了家,又有了穩定收入,享福了。”袁井翠激動地說。
據瞭解,袁井翠所在的搬遷安置點現時共安置易地扶貧搬遷羣衆211戶831人。為了解决搬遷羣衆創業就業問題,搬遷安置點配套建設了117間門面房,並統一實施“2年免租+3年租金”“5年打包租賃”等優惠政策,現時已登記有創業意向戶80戶,已正式營業的37戶。同時,搬遷安置點還引進順豐物流公司等企業入駐,解决搬遷羣衆就業120人。
去年以來,安康市為了確保搬遷羣衆穩步增收,積極探索新型集體經濟多種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支持安置社區發展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8.1萬戶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實現至少一人穩定就業。全市共建成870個農業園區,帶動4.45萬人就近就地就業;建成新社區工廠765家,帶動搬遷羣衆2.3萬人就業增收。
優服務羣衆幸福感不斷提升
“麻煩給我看一下上個月高齡補貼到了沒?”“好的,您先坐,我現在就給您查。”這是11月19日,漢陰縣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付亞莉與社區搬遷羣衆的對話。
付亞莉家以前在平梁鎮蔡家河村2組,2018年底全家搬進了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
“我是2019年7月被社區聘為工作人員的,如今除了在便民服務中心負責業務辦理和諮詢服務外,還兼職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付亞莉說,“如今社區每月支付我薪水2300元,老人和孩子都照顧了,錢也在家門前掙了。”
“讓服務與羣衆更近,讓社區與居民更親,這是我們新社區服務的宗旨。”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第一書記付玲說,“我們社區現時累計安置易地扶貧搬遷羣衆443戶1756人。為了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按照縣上統一部署,我們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138’模式,即由一個黨支部統領,社區居委會、社區工廠、產業園區三大載體為支撐,建立了便民服務、物業管理、平價購物、兒童託管、老年人日間照料、文化活動、紅白理事、衝突調解8個中心,實現了基層組織、就業產業、管理服務‘三個全覆蓋’。”
去年以來,安康市緊盯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狠抓22個搬遷示範點建設,探索推行新社區工廠,實施集中安置、富民產業發展、搬新拆舊、文化建設、社區管理創新、黨建引領六大融入提升行動等典型做法,製定了《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服務規範》安康地方標準。同時,安康市還加快補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水、電、路、氣等配套基礎設施短板,共實施搬遷安置點配套項目166個,新建改建學校48所、衛生服務機構18個,構建起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和群眾參與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羣衆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强黨建提升服務羣衆能力水准
如今的劉飛,幹啥都勁頭十足。自從被聘為社區“網格員”(樓長)後,誰家的房屋漏水、哪位老人不會用電卡,他都熱心上門服務。
“政府幫咱過上了好日子,我也要回饋社會,服務好大家,一起邁向新生活。”11月19日,漢陰縣澗池鎮紫雲南郡社區居民劉飛自豪地說。
劉飛介紹,他家原先在澗池鎮新華村7組,住的是土房,共有5口人,3個孩子都在上學,妻子在家務農,為了生計,他常年外出打零工。2018年10月,劉飛家享受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到了紫雲南郡社區。
“我是2019年被聘為社區‘網格員’(樓長)的,主要為社區2個單元的24戶119人提供便民服務,主要職責是調解民事糾紛、進行社情民意收集和政策法律法規文宣。”劉飛說,如今,他已被社區黨支部發展為預備黨員,上個月還被推選為鎮人大代表。
據紫雲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說,像劉飛這樣的“網格員”(樓長),社區還有15人,他們都是從搬遷羣衆中推選出來的。社區通過開展自治管理服務,基本實現了有機构管事、有人幹事、照章管理。
張紅霞介紹,紫雲南郡社區作為漢陰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共安置了10個鎮的易地扶貧搬遷羣衆692戶2688人。為了不斷提升搬遷羣衆的獲得感、安全感和自豪感,社區在2019年就成立了黨支部,目前共有黨員15名,新發展預備黨員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名,通過建强“基層堡壘”,讓羣衆有問題遇難題時能及時找到組織。同時,該社區還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幫助搬遷羣衆拓寬增收通路。該社區推進手工編織產業園區建設,現時共吸引3家企業入駐,解决搬遷羣衆就業300餘人;建設富硒大棚蔬菜產業園,讓搬遷羣衆通過入股分紅、返租倒包、園區務工等,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去年以來,安康市創新實踐易地扶貧搬遷基層黨建“5個5”工作模式,採取單獨、聯合、掛靠、選派黨建指導員、設立群團組織5種管道,建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黨組織書記、“兩委”班子成員、社區工作人員、黨員和後備力量“五支隊伍”,積極構建精幹高效的基層組織體系。截至目前,安康市136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單設黨組織64個、融合掛靠黨組織209個,依法單設村級自治單元53個、融合掛靠建設自治組織1311個,構建起基層黨組織全覆蓋、聯系無障礙、管理無盲區、服務無縫隙的搬遷社區管理體系。(記者:程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