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畜牧業跑出智能化加速度

重庆 58℃ 0
摘要:

大足黑山羊智慧養殖系統,各種資訊一目了然。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帶著耳標的黑山羊在野外自由覓食。

10月11日,榮昌國家級活豬大資料中心,市民通過VR可以實时觀看養豬場情况。首席記者龍帆攝/視覺重慶

天友牧場的自動化擠奶廳。

在智能手機上,除了叫外賣、打車和購物,還能順便養豬、喂牛和放羊,這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重慶,畜牧業正在向智能化轉型:琪金榮昌豬保種場、天友牧業、大足黑山羊保種場等養殖業龍頭企業,以智能化設備應用、遠程控制、資訊採集及處理、生產全過程監控預警為切入點,發力智能化。

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利潤空間小、機械化水准低等,這些負面標籤長期打在國內的畜牧產業身上。但隨著AI的加入,養殖業原始粗放的產業形態正在迎來蝶變。

數位化賦能養殖場

電子耳標耳牌時刻記錄黑山羊的身份資訊和狀態;

智慧定位器可設定安全範圍,通過圍欄保護智慧追跡;

監視器、感應器等對場內的光照、空氣溫濕度、氨氣濃度等進行即時監測;

……

這是12月1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國家大足黑山羊保種場看見的一幕,數位化正在為這個傳統的養殖場帶來巨大改變。

春江水暖鴨先知。與羊兒接觸得最多的獸醫張官斌率先感受到智能化帶來的變化。過去,保種場內沒有智慧設備,溫濕度、氨氣、糞便清理、山羊狀態全靠人工判斷,費時費力又無法做到即時監測,山羊生病是常有的事。“去年這個時候,我每天背著藥箱在場內轉,光是觀察山羊狀態和檢查治療都忙不過來,現在則是一目了然,基本能做到精准發現、及時治療。”他說,今年應用了生產數位化管理平臺後,場內黑山羊的存活率上升了3%-5%,達到了約92%的水准,保育價值與經濟價值都得到了提升。

從粗放養殖到精細化管理,越來越多企業在智能化設備加持下,體會到了現代畜牧業的高效、便利。

位於黔江區白石鎮的天友牧業自營牧場,採用全球頂級的SCR監測系統,將奶牛身上的無線項圈中嵌入“實时加速度器”,能靈敏感應奶牛在不同狀態下的各種行為及强度的加速度,經系統分析處理後,每20分鐘向電腦端傳出相關報告。

“西南地區氣候高溫高濕,並非奶牛最佳適養區,囙此對於養殖技術要求更高。”天友牧業副總經理譚偉說,傳統養殖通過觀察奶牛狀態來作出判斷,有了智能化的設備,能做到提前預判、及時干預。通過不斷陞級科技、設備,今年上半年,天友自營牧場母牛年單產已突破11噸,較此前提高2噸,在整個西南地區處於領先地位,達到全國中上游水准。

賣豬肉起家的琪金公司,對猪肉品質極為看重,自從事榮昌豬保種工作起,養殖場就持續推進智能化建設,從建立溯源系統到購買智慧養殖平臺服務,現已實現豬場管理、AI巡檢、精准飼喂、精准環控等7個方面的監控預測。

現時,琪金保種場已開始運用最先進的AI監視器對活豬進行即時監控。通過在豬舍天花板上鋪設滑軌,管理人員可以遙控監視器鎖定任一生猪進行觀察。“除了監控外,這個監視器還具備資料分析能力,比如通過掃描猪的身高、體長等對其體重作出估算,準確率高達90%以上。”琪金公司負責豬場管理的負責人侯軍說,智能化手段的運用節約了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級別,活豬發病率明顯降低,養殖總成本下降10%。

科技化IT企業爭相競逐

劉强東力推京東“跑步雞”、馬雲攜“AI猪”而來、華為發佈牛聯網產品“小牧童”,AI養殖,離不開科技企業的助力。

站在大足黑山羊背後的科技企業——重慶中鏈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名叫王萬均,他的另外的身份是重慶正大軟件(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工程學院董事長,原本從事的是IT和教育產業。

他帶領團隊,為大足黑山羊設計了包括3個方面的智能化養殖平臺:首先是物聯網,通過電子耳標、溫濕度感測器等,用數據代替人工,監測場內狀態;其次是管理軟體,所有資訊都集成到電腦端和手機端,通過一個App就能實时查看和進行養殖分析,並安排生產計畫;第三是通過電子耳標和電子圍欄,將山羊養殖企業與金融機構聯系起來,更精准更有保障地實現活體質押。

而黑山羊的應用成果也進一步激發了這家軟件企業繼續深耕的興趣,“未來,我們補鏈成群,將集智慧養殖、倉儲、協同、行銷等於一體,為養殖企業提供黑山羊全生命週期服務。”王萬均說。

無獨有偶。2017年,三個分別從事互聯網、軟體發展、市場行銷的年輕人,也同時將目光聚焦到畜牧業,通過兩年市場調查,在豐都上線了全國首個肉牛產業互聯網——有牛網。

為什麼投身與自身行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肉牛產業交易偏傳統,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牛販子掌握更多話語權,這是一大痛點。”有牛網相關負責人陶然介紹,肉牛多以散養為主,養殖戶較為分散,正適合互聯網科技切入,從而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2019年,有牛網上線,通過建立訊螞溯源系統加線下服務站,為加入平臺的每頭活體肉牛建立檔案資訊,包括出生地、性別、年齡、品種和屠宰等資訊,為買賣雙方提供透明交易資訊,以及專業肉牛運輸服務。現時,有牛網已實現全國肉牛產業帶16個省市全覆蓋,用戶超2萬戶,活牛交易額達到23億元。

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平臺將向肉牛養殖領域繼續拓展,打造“數位牧場”平臺。陶然表示,除了常規的監管設備、系統外,未來將結合AI臉部識別技術,將牛臉識別與電子耳標設備結合,做到對牛群更精准的監測。

智能化轉型在路上

高大上的人工智慧頻頻介入畜牧業,當然是看到了市場的機遇和前景。

兩年前,中央層面就釋放訊號,推動人工智慧為傳統產業賦能陞級:2019年初,“智慧+”首次出現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同年4月,中國畜牧業協會智慧畜牧分會成立。

回到重慶,“智慧農業·數位鄉村”建設工程如火如荼:截至2020年底,全市868萬頭畜禽養殖、8.82萬畝水產養殖基本實現智能化生產。全市農業農村數位化水准達到40.3%,高於全國平均水準4.1個百分點,位居西部地區第一、全國第八位。

王萬均手中的一項資料顯示,中國人幾乎每年都要吃掉全球一半以上的猪。但相關研究表明,我國活豬養殖成本比美國高40%左右,每千克增重比歐盟多消耗飼料0.5千克左右,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比國外先進水準少8到10頭,綜合競爭力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

“農業的現代化必然要伴隨著信息化和數位化。”在IT行業深耕了20多年的王萬均,也想趕上這一“風口”。

“現時產業互聯網是大的發展趨勢,我國又是農業大國,智慧養殖市場空間很大,值得深耕。”陶然表示。

前景雖看好,前路卻漫漫。

市農業農村委信息化處二級調研員萬俊新認為,現時畜牧業應用AI最大的問題是數據量不够:“重慶山高坡陡,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山區,網絡的覆蓋率比較低,數據收集談何容易。”

此外,還有數據綜合問題,以天友牧業來說,現時使用的營養、繁殖、環境監測等系統分別購自不同公司,難以對所有數據進行綜合研判。

第二個難點則是補貼力度不够,尤其是在養殖業這種重資產運行的企業身上,其利潤不足以支撐智能化轉型。

從事大足黑山羊保種育種的重慶騰達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德利說,公司的智能化養殖平臺一期就花了120萬元,二期工程則要花上400-500萬元。“我們是國企,做這件事情有一定資金保障,一些民營養殖場顯然承受不起這個費用。”

侯軍表示,榮昌豬保種場運用的AI監視器,最便宜的要5萬多元,貴的要10多萬元,全由企業承擔,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市畜牧總站副站長劉白琴調研後發現,人才同樣是一個短板。由於畜牧從業人員大多年齡較大、文化水准較低,在使用相關資訊系統時無法熟練掌握。隨著信息化的逐步普及,人才的缺口還將進一步擴大。

儘管面臨著諸多困難,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已是不可或缺的覈心內容。在工具層面,智能化可以幫助解決人力問題;在分析層面,智能化可以解决品質問題,“我們將順勢而為,迎難而上。”劉白琴最後表示。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