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福建生意人,把外國違禁品帶到中國,養活三億中國人

福建 88℃ 0
摘要:人為本的說法,可不僅僅是對人生命的重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管什麼時候,足够的人口都是一個國家强大的條件之一。清朝能被認為曾經出現盛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達到了中國歷史上人口的一個高峰。在很多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有四萬萬中國人的說法,換成現在人的常用說法,那就是四億人。另一個就是清朝的人口能够迅速的增長,跟明朝時候引進的一種作物有著緊密聯系,那就是養活三億多中國人的番薯,也叫做地瓜。

人為本的說法,可不僅僅是對人生命的重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管什麼時候,足够的人口都是一個國家强大的條件之一。

清朝能被認為曾經出現盛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達到了中國歷史上人口的一個高峰。在很多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有四萬萬中國人的說法,換成現在人的常用說法,那就是四億人。

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這也是能排在世界前幾比特的大國了,而用當時的生產力和時代背景,有著四億人口的清朝,體量絕對大的讓很多人感到害怕。

清朝能够有這麼多人口,還有著盛世的說法,跟明朝有著扯不開的關係。首先是明朝末年的中原,已經到了一個很多年都沒出現過的低谷,不管是人口還是國力。

另一個就是清朝的人口能够迅速的增長,跟明朝時候引進的一種作物有著緊密聯系,那就是養活三億多中國人的番薯,也叫做地瓜。

清朝跟明朝的關係,大家最清楚的就是清朝取代了明朝。在這個事情中,很多人都覺得不應該,佔據了最為優良土地,有著先進生產力的明朝,不是應該更强大嗎?怎麼就輸給了偏遠地方走出的一群蠻夷,甚至還被人把老家都拿下了?這裡面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這時的明朝已經衰落了。

明朝在前期當然是很强大的,在中華文明可以接觸到的範圍內,都沒有敵手,甚至船隊走過了差不多半個地球,也沒有找到可以挑戰它的存在。

後期,明朝衰落到了一個很多人不敢想的程度。很多學者估計,明朝人口最巔峰的時候,應該有1.5億到2億人,而到明朝滅亡的時候,中原可能只剩下了兩千萬左右(也有學者認為有六千多萬)。

明朝人口暴跌的原因有很多,戰爭當然是其中避不開的一個。明朝後期一直處在了戰爭中,與清兵的多年作戰是一個方面,另外內部的百姓因為生存艱難,為了吃飯不斷掀起的反抗活動,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我們都知道在明朝滅亡的過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闖王李自成,甚至攻破了大明的京城,可是除了他之外,還有著很多的起義軍,比如闖王高迎祥,還有張獻忠等。

可是說起來百姓的起兵,也是迫不得已,因為這時候的百姓,真的已經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苦難的明朝百姓,在崇禎皇帝的時候,遇到了多年不遇的灾情,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

崇禎一心想著將明朝帶往中興的道路,可是多次的灾荒狠狠的甩了他耳光。在灾荒的時候,百姓們無處覓食,甚至再現了人相食的慘劇——在一個完整的政權下出現這種情況,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情景。

戰亂與灾荒將中原拖到了破碎的邊緣,再加上各種政治上的運作,讓佔據了最好地段的大明,輸給了邊遠崛起的清朝勢力。可是清兵的入關,首先帶來的又是一場災難,中原的人口再次銳減,這次是死在了屠刀下。多重的苦難打擊下,據說清朝最初的時候,也就僅有兩千萬人了。

也是在這個薄弱的基礎上,才讓清朝的盛世,更加的讓人信服。在清朝幾代皇帝的統治下,人口迅速暴漲,並且有了四萬萬(四億)的說法,這麼巨大的變化,說是盛世絕不為過。

而在清朝建立盛世的過程中,有一種外來的作物,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那就是地瓜。這種作物在我國有著很多的叫法,紅薯甘薯山芋等說的都是它,最官方的稱呼還是番薯,因為來自於海外,最早的時候是產自美洲。

清朝的資料中記載了一個番薯傳入中國的故事,說是福建的兩父子(陳振龍、陳經綸),在呂宋經商的時候,接觸到了這種作物。

父子倆發現番薯不光是好吃,而且產量高,容易種植,就偷偷攜帶幼苗,在海上航行七天後將其帶回了中國(當時番薯在呂宋屬於違禁品,是禁止出境的),這才開始在中國種植。

清朝統治者瞭解了番薯產量大又對土地要求低的特點,將它大力的在民間推廣,解决了很多人的溫飽問題。有了食物方面的保障,又沒有了大面積的天灾和大型的戰亂,清朝的人口有了迅猛的增長。清朝創造中國古代最後的一個盛世,人口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而起源於美洲的番薯,又為人口的增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