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上海逛青樓,不惜得罪國民黨搶出一妓,5年後此女享譽國際

上海 88℃ 0
摘要:1935年,一名男子來到上海處理事務,閒暇之餘,他的好友告訴他在上海西藏路汕頭路口的“青樓”裏,有一奇女子。此女子生得秀氣,談吐不俗,不但會作畫,還彈得一手好琵琶。該男子正是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張伯駒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曾獲稱“神童”。但這名軍官得知張伯駒和潘素相愛後,卻妒火中燒,不准他二人再來往。1992年4月16日,潘素逝世,享年77歲。

1935年,一名男子來到上海處理事務,閒暇之餘,他的好友告訴他在上海西藏路汕頭路口的“青樓”裏,有一奇女子。此女子生得秀氣,談吐不俗,不但會作畫,還彈得一手好琵琶。這名男子本就是愛附庸風雅之人,聽說有此佳人,便去見這名女子。

該男子來到“青樓”後終於見到了該女子。她將琵琶彈得甚好,男子仿佛被女子的美妙樂聲帶往仙境。一曲過後,簾子被掀開,男子終於看清了女子的面龐。只見這女子鵝蛋臉、細長眉,一雙略帶哀傷的眼睛十分迷人,她的一顰一笑不似一般風塵女子那樣輕浮,舉手投足之間盡是風韻。

這男子在那時就愛上了這名女子。

該男子正是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張伯駒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曾獲稱“神童”。張伯駒在成年後進入袁世凱的騎兵科中受訓,後來還任職於張作霖部下。但厭倦軍隊生活的張伯駒很快就退出軍界,一頭埋進家中收藏的古典文史中,他也常和文人雅士一起填詞作詩,在遇到“青樓”中的那位女子後,他寫的與愛情有關的詞,便全是給她的了。

這名“青樓”女子名為潘素,她在進入“青樓”後被大家稱為“潘妃”。潘素原是蘇州望族潘世恩的後人,但其父親潘智合在來到上海後整日沉迷於花紅柳綠之中,將原本殷實的家敗了個精光。好在潘素的母親一直很疼愛女兒,她見已無法指望丈夫,便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女兒身上。潘素7歲時,就開始學習繪畫、賞析音樂和詩文,且她在這些方面也表現出了天賦。

但潘素的母親在她13歲那年就早早去世,父親又娶了一房媳婦。這個繼母哪有耐心照顧年幼的潘素?她整日找藉口責駡潘素,並一直尋找機會將潘素趕出潘家。

潘素15歲時,繼母給她買了一把琵琶,並以潘素琵琶彈得好為由將她賣身青樓,其父親得知後繼母就稱潘素已經長大,可以掙錢補貼家用了。潘素就這樣開始了在青樓賣藝的不堪生活。

潘素雖憤恨於被賣青樓,但她在幾年的練習中已經將彈琵琶一技練得爐火純青,她也成為了聞名上海的“藝妓”。她接待的客人雖粗俗不堪,但潘素就像是盛開在淤泥之中的一株蓮花,她平時少言寡語,只顧彈琴,倒也沒染上這些客人的風塵之氣。

在潘素20歲這年,她終於遇到了那個帶她逃離這歡笑場所的男子。

張伯駒在台下看她看得著迷,潘素卻醉心琵琶技藝,絲毫沒有發現台下有名男子已對她心生仰慕。一曲過後,潘素起身微微頷首,向台下喝彩的眾人行禮,然後轉身離場。張伯駒怎能讓這樣一比特女子“跑了”?他立刻跟了上去,並在臺後與潘素聊了起來。

才子配佳人,說的便是張伯駒與潘素了。潘素也對這位溫柔儒雅的男子心生愛慕。張伯駒向她承諾,自己會帶她離開這裡。

然而潘素此前也想過設法逃離,她的才情和美貌吸引了一比特國民黨軍官。這名軍官還和她簽了婚約,但此後潘素久久未等到這名軍官前來將她迎回家。看來,這名軍官與潘素之間的情意多是浮於表面。但這名軍官得知張伯駒和潘素相愛後,卻妒火中燒,不准他二人再來往。

張伯駒家中的勢力也不小,他怎會怕一個軍官,於是便繼續和潘素來往。國民黨軍官一氣之下將潘素囚禁了起來,想讓潘素做自己的“秘密情人”。

為了救自己的愛人,張伯駒趕忙找到在上海的軍官朋友,連夜找到關押潘素的地方,將潘素救了出來。二人隨後暫住在靜安寺路上的別墅中,此處人員混雜,國民黨軍官一直未找到他們。

後來,張伯駒和潘素在抓捕他二人的風聲過去後,去到了蘇州,這裡是潘素的故鄉。他們也在這裡宣誓成婚,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

婚後,潘素發現丈夫不僅是一比特收藏家、詞人還是一比特書畫家。這讓本就對書畫極富天賦的潘素驚喜不已。她開始和丈夫學繪畫。

張伯駒也大力支持著妻子的學業,他曾請過朱德甫、汪孟舒、陶心如等著名畫家當潘素的老師。潘素也從中選定了自己以後將要從事的事業方向:成為一名山水畫畫家。

潘素知道,20歲前她沒得選,20歲後,她要用自己的努力擺脫不堪的過往,做一個獨立的女子。此後,張伯駒收藏的畫作便成了潘素臨摹的“樣本”。她每日醉心於畫作學習中,常常忘了時間。

張伯駒此前曾是個風流才子,他早已有三房妻妾,但自從遇到聰慧美麗的潘素後,他就收了心,從此目光只停留在現在的妻子潘素身上。

他們夫妻二人便常在房中學習作畫,時而撫琴填詞,成了一對令人羡慕的“神仙”夫妻。

1940年,潘素經過幾年的刻苦研習後在青綠山水畫上頗具成就。紅學家周汝昌這樣評估她的畫作:

“下功力深厚,尤擅大幅巨制,稜稜凜凜,氣勢宏廓,而又富巨麗之景光,精緻之法度,無一絲柔弱粗陋鄙俗氣息。此在女流,尤稱罕見。”

此後,他們的家也成了張大千、何香凝等書畫領域的名家常去之處。張大千後來評估她的畫為:

“神韻高古,直逼唐人”。

建國後,潘素還與著名國畫畫家何香凝合作,為抗美援朝戰爭作畫後義賣,並將義賣所得全數捐給國家。

1952年,潘素與陳半丁、胡佩衡、吳鏡汀等老畫家共畫一本畫冊,並將該畫作贈與毛主席,慶賀毛主席的生日。1955年,潘素的《漓江春晴》在全國展出時被周恩來總理看到,周總理評估:

“此畫頗有新氣象”。

潘素的畫作常在國內外展出,她的作品還曾作為禮物贈予外國首腦。誰能想到這個如此聰慧又有才情的女子,曾被賣“青樓”多年呢?

與此同時,張伯駒夫婦對字畫的癡迷讓他們更加心痛流落國外的那些文物,於是,張伯駒常常花費重金,只為買回流落於國外的著名畫作。對於這個行為,他的家人們十分不理解,常罵他是“敗家”,但潘素懂得他的用心,於是在此事上從不加阻攔,還幫著丈夫買回字畫。

但想要將這些流落在外的字畫買回談何容易?著名畫作《遊春圖》問世時,賣家曾出價240兩黃金。為了收藏這幅畫,張伯駒不得不賣掉豪宅,換來220兩黃金。但餘下的錢他怎麼也凑不出了。

最後還是由當時尚未成名的潘素賣掉自己的首飾才凑足了20兩黃金,他們最終合力收藏了《遊春圖》。

在抗日戰爭時期,潘素為了保護國寶級字畫《平複帖》等不被日軍搶去,她將字畫一件件用紙包好,並縫於衣服的夾層裏,以此躲過了日軍的搜查。

潘素和張伯駒一邊收藏字畫,一邊將字畫捐給國家。他們不願將這些國寶據為己有,在國家要獎勵他們獎金時,他們也只是淡淡地拒絕了,最後只拿了一張獎狀回家。

多年來,張伯駒對潘素的情意只增不减。每年夫人過生日,張伯駒都會作詞贈與潘素。他還在給潘素的詞文中寫道:

“白首齊眉幾上元,金吾不禁有晴天。年年長願如今夜,明月隨人一樣圓。”

他二人的生活真是只羨鴛鴦不羨仙了。

1982年2月26日,與潘素相伴47年後,張伯駒因病逝世。

1992年4月16日,潘素逝世,享年77歲。

這對夫妻的絕美愛情,用張伯駒所寫的《鵲橋仙》中的詞文來形容再好不過了:

“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