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一戰中的隨軍精銳,京都八旗兵幾近被團滅,清軍18名將領中的14名將領陣亡,徹底打破京都八旗兵“破萬不可敵”的神話,是清軍19世紀以前最大、最耻辱的一次敗仗。
此次戰役,是清帝國與準噶爾帝國戰爭中的,一次規模不大不小的戰役,清軍參戰人數一萬人左右,準噶爾大軍參戰人數三萬餘人,清軍戰損比達到了百分之七十,雖然單看戰損人數並不多。
但戰損比遠超當時清朝對外征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並且這一萬多人都是清朝的王牌部隊,特別是其中的京都八旗兵,在入關之時,曾聲稱創造過一萬人追著明朝八十萬軍隊打的戰績。
所以京都八旗兵也號稱“破萬不可敵”,但在這一次戰役中,參戰的六千名左右京都八旗兵被徹底打殘,也就有了北京八旗家家戴孝的說法。
1、準噶爾帝國
準噶爾帝國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權,在清朝時蒙古共分為三個部分: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準噶爾帝國)。
而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在清朝建國前後,就被徹底征服了,主要是以牧民為主,早已失去了蒙古騎兵所向披靡的戰鬥力。
但準噶爾帝國,卻繼承了蒙古騎兵的驍勇善戰作風,不斷對外擴張,是盤踞在中北亞地區的強悍政權,並屢次侵犯我華夏大地,這才有了康熙的三次親征,以及後來的雍正、乾隆的不斷征討。
不過康熙時期只是擊退了準噶爾帝國的進犯,而雍正時期的多次大戰也沒有徹底戰勝準噶爾,直到乾隆時期,徹底滅了準噶爾帝國,成就了乾隆的“十全武功”。
2、和通泊之戰
在康熙駕崩之後,之前被康熙打得俯首稱臣的準噶爾帝國,就開始伺機而動了,雍正初期主要以防禦為主。
但經過一系列的內部權力鬥爭、實行新政改革等措施後,國力日漸昌盛,加上雍正五年,準噶爾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雍正認為一統蒙古的時機已經成熟。
於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派出兩路大軍近十萬人,征討準噶爾帝國,西路軍的統帥是嶽飛的後人嶽鐘琪,主要以漢人為主;北路軍的統帥是傅爾丹,主要以滿清八旗精銳為主。
隨後兩路軍與準噶爾打打停停地持續了一年多,沒有獲取良好的效果,雍正等滿清貴族對以漢人為主的嶽鐘琪西路軍非常不滿,這時北路軍的傅爾丹等人更是想建功立業,急於求戰擊敗敵方。
雍正九年六月(1731年),準噶爾大汗噶爾丹策零使出詭計,派人假意被清軍抓獲,傳遞噶爾丹策零並沒有集結好部隊,現時只有千餘兵力的消息給傅爾丹。
有勇無謀的傅爾丹當即決定,利用這絕佳戰機,立即出兵剿滅這小股準噶爾軍隊,當時傅爾丹手中的北路軍一共有四萬兵力,他從中挑選出最王牌的精銳一萬餘人,向前冒進。
結果鑽入了噶爾丹策零的三萬兵力包圍圈,傅爾丹邊站邊退,一直到和通泊附近(今蒙古國科布多城以西,阿勒泰山脈之中),迎來了與噶爾丹策零的決戰。
清軍在面對三倍於己的兵力,以及由瑞典軍官列納特訓練的準噶爾野戰炮隊伏擊下,被打得落花流水、血流成河,最終傅爾丹拼死帶著兩千餘名殘兵敗將殺出重圍,其餘精銳將領盡皆損失殆盡。
傅爾丹畫像
3、和通泊之戰失敗的原因
第一,傅爾丹的求功心切冒然進軍,是這次失敗的直接原因,如果他當時不輕信幾個俘虜的謊言,沒有率軍進入噶爾丹策零的大軍包圍之中,也就不會出現慘敗。
並且傅爾丹的戰畧措施一錯再錯,發現被對方包圍後,並沒有急於殺出重圍返回北路軍大營,而是試圖與對方硬拼,並撤退到和通泊附近,錯過了撤退的最佳時機。
第二,北路軍沒有及時救援,西路軍沒有牽制住準噶爾大軍,是這次失敗的間接原因,在傅爾丹被包圍後,還有三萬餘人的北路軍,竟然沒有發兵救援,甚至還有不少臨陣脫逃的。
而西路軍更是在之前,被準噶爾大軍耍得團團轉,不斷地被準噶爾大軍騷擾,卻始終沒有與之展開真正行之有效的對抗。
第三,雍正對形勢的誤判,是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最開始雍正認為準噶爾帝國上一任可汗死後,準噶爾帝國肯定四分五裂,正是剿滅對方的好時候,沒想到噶爾丹策零很快就穩定住局勢。
同時,雍正在派出兩路大軍之後,竟然在中途將兩路大軍主帥召回京中面授方略,這也致使兩路大軍出現權力真空,沒有主事之人,錯失了很多機會。
第四,武器裝備的落後,是這次失敗的客觀原因,當時清軍手中有的只是鳥槍、明末火銃、威遠炮、子母炮等早期熱兵器。
而準噶爾大軍,卻有著歐洲大炮、土耳其式火繩槍等新式熱兵器,無論是在射程、射速、精度上都完全碾壓清軍裝備。
4、和通泊之戰的影響
第一,和通泊之戰的失利,讓雍正苦心經營數年的,平定準噶爾帝國夢想徹底破滅,也讓康熙時期的苦心經營付之東流,自此雍正一朝無力再平定準噶爾帝國,只能被動防守。
不過還好,雍正的運氣不錯,準噶爾大軍此戰之後,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大意輕敵,最終被雍正的妹夫博爾濟吉特·策棱擊敗,使得準噶爾帝國的進攻告一段落,沒有繼續挺進中原。
第二,和通泊之戰的失利,是八旗兵自明朝萬曆二十一年與蒙古交戰以來,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敗仗,直接改變了東北亞地區的戰畧格局。
雙方之前的歷次戰爭中,準噶爾都被清軍擊敗,可以說準噶爾帝國之前對清帝國一直有著深深的畏懼,這次以後使準噶爾帝國重拾自信,不斷的擴張起自己的領土範圍。
第三,和通泊之戰的失利,徹底打破了“亞洲第一雄師”—京都八旗兵不可戰勝的神話,也顯示出八旗兵早不如剛入關時的戰力,實力已經大大削弱,變得徒有其名。
不過經過此戰,也讓清廷見識到了準噶爾帝國的槍炮威力,自此清軍也開始著手研發裝備各類槍炮、訓練八旗兵,這也為乾隆時期,滅掉準噶爾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和通泊之戰的慘敗,不過京都八旗兵在當時,雖然戰力有所下降,但鬥志十足,大多數寧可戰死也决不投降,這種精神也算難能可貴,但也導致了北京八旗家家戴孝的慘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