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聖跟我透過口風,想在安徽幹出點名堂,正是一個尋鍋補,一個要補鍋,我看就讓他去安徽吧!”。
1952年,皖南、皖北合併為安徽省,就在大家為誰當安徽省省委書記爭論時,毛主席一番話,把曾希聖推上了安徽省委主席寶座。
為何毛主席對曾希聖如此信任?一是他被譽為“密碼之父”,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二是他在皖北治淮期間,作出巨大貢獻,第三,則是因為曾希聖在安徽生活工作10餘年,對這裡有深厚感情,毛主席相信,他一定能造福一方百姓!
曾希聖,湖南興寧人,出生書香門第,7歲入爺爺開設的“黃陽書館”讀書,12歲考入縣立寧漢高等小學校,18歲進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在此期間,受新文化、新思想薰陶,積極參與學生運動。
1925年,從師範學校畢業的曾希聖又報考黃埔軍校,後來進入“中國國民黨政治講習班”,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團指導員、教導團軍事隊隊長等職。
1927年,“七一五”事件爆發,汪精衛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此事兒,讓曾希聖義憤填膺,毅然加入共產黨。
1930年,在做了一段時間兵運工作後,曾希聖被調到上海,擔任中央軍委偵查科長,專門負責無線電的偵查及聯系,為了更好的為組織服務,曾希聖專門選了20多名衕誌,在上海法租界創辦了我黨最早的地下無線電技術培訓班。
可惜的是,這個班並未辦多長時間,便遭到破壞,許多營員,也被捕入獄,即便如此,周總理對他這段時間的工作,依舊給予高度評價,說搞情報工作,曾希聖是黨內稀有的神人,因為他不僅為組織培養了無線電方面的人才,還與國民黨第六軍少將師長李明灝打上線,搞到了大量情報,甚至還有軍用地圖。
1931年4月,顧順章、向忠發相繼背叛革命,中央特科面臨的形勢很嚴峻,在這樣的局面下,周恩來立即曾希聖等人疏散,幾經周轉,曾希聖來到江西中央。
初見曾希聖,毛主席表現得很開心,開玩笑道:“我們的隊伍裏已經有一個希賢,現在又來了一個希聖,共產黨有有“賢”有“聖”,國民黨可憐嘍!”。
事後,曾希聖才知道,這位“希賢”,就是大名鼎鼎的鄧小平。
到江西中央後,曾希聖擔任紅軍司令部偵查科長,參與創建軍委二局,還擔任二局首任局長,這個二局,主要負責情報工作,譚震林、錢壯飛都給他當過副手。
在這一職位上,曾希聖為中央蘇區紅軍反圍剿提供大量情報,到1933年8月,不到2年時間,便破譯敵人100本密碼,也囙此,曾希聖獲得了二等紅星獎章。
紅軍長征時,曾希聖又多次截取破譯敵軍密碼,為保證紅軍長征勝利,做出巨大貢獻,長征結束後,毛主席說:“沒有二局,長征是難以想像的,有了二局,我們就像打著燈籠走夜路!”。
長征結束後,曾希聖進入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又主持編寫《諜報勤務》,1939年4月,被調到重慶,負責南方局的情報工作。
1940年,輾轉來到安徽,皖南事變後,擔任第七師師政委、皖江區黨委書記等職,在此期間,曾希聖與同志們一起努力,到1945年,第七師人數從最初的1900餘人,發展到了3萬人,解放區的面積,也達到了15萬平方公里。
解放戰爭爆發後,曾希聖又帶著七師四處征戰,職位也步步高升,一直做到革命军副參謀長、豫西軍區司令員等職,淮海戰役之後,曾希聖調到合肥,擔任皖北區委(省級)書記兼第三野戰軍皖北軍區司令員、政委。
1949年8月,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淮河兩岸遭遇特大水灾,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第二年夏季,洪水再次降臨,淮北20個縣,淮南7個縣均受灾,990餘萬人受影響,在天灾面前,許多人都喪失信心,灾民遇到幹部,甚至抱頭痛哭。
看到這一幕的曾希聖,是心痛不已,早在1949年6月,曾希聖便曾給中央寫信,提出鄂豫皖三省共同治淮,可惜,淮河氾濫依舊幾百年,再加上1938年,蔣介石曾打開花園口黃河大堤,黃河水氾濫入淮,造成了大面積的黃泛區,這個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够解决的。
1950年8月,曾希聖致電周總理、董必武,再次提出根治淮河的意見,並提出治淮方略,最終,中央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治淮委員會副主任。
為了順利完成任務,當地延后土改,以工代賑,積極組織人力物力,終於,在眾人的努力下,淮河漸漸消停。
也是在這場治淮運動中,毛主席看到了曾希聖對安徽深受的感情,這才决定,讓他安徽省的首任省長。
曾希聖擔任安徽省省長時,安徽省的百姓因為多年水澇灾害,窮困异常,外出乞討是常有之事,囙此被稱作乞丐之鄉,而曾希聖,則被戲稱為“乞丐頭子”。
為了改變安徽窮困面貌,曾希聖可謂絞盡腦汁,他研究安徽的天文地理、人文水情農業,最終得出結論,想要迅速發展安徽,首先要興修水利,先恢復和發展安徽的農業。
為此,曾希聖、曾山等人修建了佛子嶺水庫,1953年,又提出“改種避灾”的方案,改變夏秋兩季收成比重,擴大夏季作物面積,改種高產作物和耐水作物的種植,到1955年,安徽的糧食產量達到1152.9萬噸,比國家計畫的,多了258.4萬噸。
農業發展起來後,曾希聖又花2年時間,將上海的100多家企業,遷到安徽開始發展工業,短短幾年,安徽煥然一新。
對於曾希聖做出的成績,毛主席滿意至極,稱讚道:“如果我們國家的省委書記,都能像曾希聖這樣抓生產力,那麼我們國家的農業生產,就大有希望了!”,除此之外,毛主席還專門安排曾希聖在“八大”做專題發言。
1960年,山東出現嚴重饑荒,為了扭轉困難局面,中央任命曾希聖兼任山東省第一書記,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在解决山東的難題後,1961年,回到安徽的曾希聖,又提出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並當眾介紹這種責任制的利弊。
對於這個改變,有人認為大有前途,也有人充滿憂慮,害怕犯方向路線錯誤。
見狀,曾希聖直截了當道:“只要能使人民渡過難關,我曾希聖,就領著全省人民走這條路!”。
毛主席聽到消息後,並不是很贊同曾希聖的做法,但當時全國農村灾情嚴重,只能讓試試看,說道:“你們實驗嘛,搞壞了檢討就是,搞好了,能增產10億斤糧食,那就是一件大事兒。”。
得到毛主席的認可,曾希聖立刻行動,可沒過多久,毛主席托人捎來話,說是“責任田”只能小範圍實驗,不要大搞。
這一舉動,讓曾希聖陷入兩難,因為剛讓百姓嘗到責任田的甜頭,這時候又要退回去,必定會傷害到農民積極性。
為了促成此事兒,曾希聖還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可惜,毛主席沒有回信……
幾個月後,毛主席南方視察會北京時,還特意看了“責任田”,對曾希聖說:“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
於是,“責任田”在安徽迅速推廣,當年,全省糧食產量,就達到了900多萬噸,農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外流人員回鄉,城鄉再也沒有逃荒的現象,百姓把“責任田”稱作“救命田”。
然而,正當責任田在安徽如火如荼進行時,出事情了,因為大躍進中的“五風”,曾希聖受到批判,“責任田”也囙此被扣上很多帽子。
對此,曾希聖毫不畏懼,他堅持認為,“責任田”的方向沒有錯,關鍵時候,毛主席站了出來,替曾希聖說話:“沒有曾希聖,長征是不可想像的,殺頭之議,不要再提了!”。
饒是如此,曾希聖還是離開了主政10餘年的安徽,擔任華東局第二書記、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等職。
1966年,浩劫來臨,因為“責任田”的事情,曾希聖受到嚴重衝擊,這對已經60多歲的曾希聖,身體和心靈造成極大傷害,不幸患上癌症。
1968年,曾希聖黯然離世,罹難之時,年僅64歲,直到10年後,才得以平反……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