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中,具有决定性的戰役,當屬遼西會戰。此戰東北野戰軍全殲廖耀湘第九兵團十餘萬人,消滅了東北國民黨軍的絕對主力。
此戰鮮明體現了東北野戰軍強悍的戰鬥力。不過敗軍之將廖耀湘卻認為,主力硬拼,國軍根本不怕共軍。之所以戰敗,是因為三個長官吵架,十萬大軍被弄得暈頭轉向,自亂陣腳,這才被擊敗。
一、三個長官吵架
廖耀湘所說的三個長官吵架,是指蔣介石、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副司令杜聿明三人之間的爭執。
爭執什麼呢?瀋陽國軍主力的進軍方向。
1948年2月,東北野戰軍進逼瀋陽週邊,東北國民黨軍局勢越來越不利,仗怎麼打下去?打還是不打?蔣介石首先與新任東北“剿總”司令長官衛立煌產生了分歧。
蔣介石認為,東北難以固守,必須趁解放者沒有合圍瀋陽撤走,具體打算是:
第一步,撤到錦州,與範漢傑會合。
第二步,撤向關內,與華北傅作義部會合,在華北形成對聶榮臻部的絕對優勢。
第三步,解决華北問題,再把東北國軍主力向南移動,改變華東局面,和陳毅粟裕部重新掰一掰腕子。
蔣的這個想法,遭到衛立煌的強烈反對。
衛立煌的想法是,瀋陽城防設施較為强大,瀋陽、長春、錦州三城尚有國軍主四十餘萬,和共軍尚可一戰。
只要拖一段時間,瀋陽主力可以相機北進,解救長春鄭洞國主力,到時與華北傅作義協同行動,華北部隊向山海關進攻,衛立煌便可帶東北主力全部撤出來。
蔣介石於1948年春飛臨瀋陽,召開軍長以上高級軍官開會,要求迅速執行撤出瀋陽,固守錦州的决定。
衛立煌反對,老蔣非常不滿意。但衛立煌是高明的將領,他說了幾條令人無法反駁的理由:
第一,國軍被101打怕了,不敢出城,出城就有可能被殲滅。
第二,長春被圍得水泄不通,如果瀋陽主力撤了,長春馬上就崩潰,這樣党國在東北的公信力就全完了,不僅農村全部傾向中共,連大城市的民心也都倒向中共。
第三,從瀋陽撤向錦州,中間有三條大河,現在正是解凍泛漿期,泥濘不堪,國軍的重裝備走太慢,容易被共軍圍殲。
參加會議的人聽了都點頭,確實沒錯。衛立煌當年號稱蔣介石五虎上將,打日本人毫不含糊,既然他都這麼說,大傢伙兒也只能相信了。
包括蔣介石也無法反駁,於是只好折中,要求衛立煌在一個月內完成軍隊整訓,待部隊具備相當戰鬥力後,由廖耀湘率主力兵團向錦州撤退,為防長春鄭洞國崩潰,瀋陽還留下一個次等兵團防守。
這是蔣介石和衛立煌的爭執,其實這兩個人都有點極端。
蔣介石的策略太急,衛立煌太緩,都不能從根本上解决東北問題。
副司令杜聿明,與蔣、衛的意見又不一樣。
杜聿明和蔣介石一樣,沒有信心能守得住東北,內心深處願意退兵。但在如何退的問題上,杜聿明又與衛立煌觀點相同,從瀋陽往錦州退,純屬找死。
國軍一旦出城,跑也跑不過共軍,打也打不過共軍,這不是找死是什麼?
杜聿明有一個別出心裁的撤兵路徑:營口。
當時東野在遼寧南部並沒有强大兵力,瀋陽主力如果要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迅速南插,從營口港渡河撤離。共軍戰鬥力再強悍,他們沒有海軍,到時候就只能望洋興嘆了。
這三個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東北國民黨軍數十萬人的生死有著直接關係,他們的戰畧觀念產生分歧,國軍的命運還能好得了嗎。
平心而論,三人互相分歧的意見之中,以杜聿明最為客觀、最具操作性,可是為什麼蔣介石不採納呢?
二、廖耀湘也被蔣介石帶偏了
廖耀湘起初也不明白,他與杜聿明觀點相近,起初就有自營口渡海撤退的準備。廖與杜有過在遠征軍共事的經歷,而且進入東北之初杜聿明採取一系列舉措,也共軍101可以說旗鼓相當。
如果讓他選,他肯定會選杜聿明的策略。
那麼蔣介石為什麼不願意聽從呢?
廖耀湘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蔣介石和他談了一次話,他才恍然大悟。
蔣介石等了好幾個月,等衛立煌整訓完新軍隊出瀋陽西撤,但遲遲未見動靜。
蔣介石便又帶著一批軍事大員飛赴瀋陽,當面質問衛立煌為什麼不執行命令。衛立煌自然還是老一套說辭,企圖蒙混過關,繼續固守瀋陽。蔣介石暴怒,大罵東北部隊不聽指揮,衛立煌不得不下令集結部隊,準備西進。
蔣介石心知衛立煌是陽奉陰違,便找來西進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單獨談話。正是在這次談話之中,廖耀湘才明白蔣介石的真實意圖。
蔣介石先問廖耀湘,對西進錦州、打通遼西走廊有何看法。
廖耀湘認為錦州阻力太大,共軍主力都在那裡,不能輕易西撤。
蔣介石說著說著又惱了:“怎麼,你是我的學生,連你也不聽我的命令了?”
廖耀湘說:“校長定下的撤退戰畧,我肯定堅決執行。”
蔣介石這才略略放心。
廖耀湘鼓起勇氣說:“但從錦州撤退不保險,共軍主力對錦州躍躍欲試,我們沒有把握在野戰中打通錦州、錦西一線啊。而且,撤兵並非只有這一條路可走,最佳路線,似乎是杜副司令建議的營口。現在共軍在遼南並沒有多少兵力。”
蔣介石憤然說:“你們就知道從營口走,我豈能不知這裡便捷?從錦州打通遼西走廊,第一,是為了保證沈、長主力西撤的通路。第二,我們要在錦州狠狠地打擊林羅匪部。濟南失陷已經表明,以往那種死守大都市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必須敢於在野戰中,决定性地擊敗敵人。”
廖耀湘聽得倒吸一口涼氣。
原來,蔣介石到現在還在迷之自信,認為國民黨軍在力量上還有優勢。撤就撤吧,居然還想摟草打兔子,臨走了再打一場共軍。怎麼可能呢!
蔣介石看出廖耀湘的疑惑,就鼓勵他說,國軍在重武器、空軍、海軍方面都佔據絕對優勢,共軍人數雖多,但我們也不用怕。關內的侯鏡如兵團已經抵達葫蘆島,組成東進兵團,向錦州開進。此時廖兵團再以十餘萬人向錦州進發,東西對進,一定能在錦州擊破林羅主力。
蔣介石說出他的部署後,再次用他最慣用的精神鴉片大法鼓動廖耀湘:“當年北伐時(指1927年大革命北伐),我們的兵力、裝備都遠遜於北洋軍閥,但大軍到處,無往不勝。如今有兵有炮,必定能克服困難,擊敗敵人。”
廖耀湘聽了蔣介石說辭,思想上有些鬆動了。尤其是蔣介石說的東西對進、武器優勢云云,從軍事上說並非全無道理。廖耀湘於是點點頭,表示絕對服從校長命令。
蔣介石這才長出一口氣。
三、焦急的101
蔣軍上層思想亂,我軍這邊同樣也不輕鬆。
關於打錦州封鎖東北國軍,在大戰打響前,101與偉人曾有過激烈的爭論,經過反復溝通,101才决定放弃先打長春的想法,把主力調到遼西攻打錦州。
但戰爭並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東野主力怎麼打錦州、能以多長時間打下來,還要看國軍的臉色。
如果衛立煌不顧一切地發兵西進,侯鏡如東進兵團迅速攻克塔山打到錦州,那麼局面就全亂了。東進、西進兩大集團,101更關注西進兵團也就是廖耀湘的動靜。
廖耀湘按照蔣介石命令,率兵出瀋陽西進。並沒有取捷徑直接增援錦州,而是突然飛兵攻佔了彰武。這一下大出林、羅意料之外。
彰武是什麼地方?
彰武縣在瀋陽西北方向,是東野的後勤補給中心,也是東野與哈爾濱後方鐵路線的咽喉要道。
101本來預料,廖耀湘出瀋陽後有兩種可能性,要麼急進遼西增援錦州,要麼消極進兵、待錦州失守後撤回瀋陽。現在廖兵團居然想反客為主,調動東野。
林、羅、劉分析,廖耀湘這一手,顯示出國民黨軍仍有雄心與我軍主力一决高下。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廖耀湘這一招神來之筆,極大干擾了我軍的戰畧方向。如果坐視不理,後勤路線真的斷了怎麼辦?東野當時在錦州的主力多達五六十萬,這麼龐大的部隊,不說武器彈藥每天的消耗很驚人,就算是糧食也不够吃,如果不能保證後方源源不斷的供給,單靠就地徵集,是萬萬不够用的。
101决定,迅速派兵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卡住廖兵團,避免其進一步破壞交通線。
後來隨著錦州解放,局面進一步複雜化。為何?國民黨軍高層又吵起來了。
廖兵團原本意圖就是西進解圍,現在錦州沒了,無圍可解,那廖兵團往哪走呢?
蔣介石固執己見,要求廖耀湘繼續西進,和侯鏡如兵團配合東西對進,打到錦州,把錦州重新奪回來。
這真是好大的口氣,數萬精兵守錦州都守不住,現在居然不自量力,以弱勢兵力進攻錦州,真是癡人說夢。
所以衛立煌極力反對,要把廖兵團拉回瀋陽,重新死守瀋陽。
廖耀湘兵團此時成了整個東北戰場的關鍵,他手裡這十萬人往哪裡去,牽動著各方關注。
那廖本人怎麼想的呢?
他起初就不願西進,錦州丟了之後,更加不願意西進,頭腦稍微清楚點就知道,西進只有死路一條。
要他回瀋陽,也不太現實,東野已經派了幾個主力縱隊,抄了退回瀋陽的後路。
廖耀湘與衛立煌包括蔣介石已在商議,鮮明地指出,退回瀋陽、進軍錦州都已不可行,為今之計,只有迅速收縮兵力,南進營口,這是唯一的生路。
蔣介石這邊已經無可奈何,杜聿明也一再向他建議,出營口是較為正確路線。他還委婉地說,如果能從營口撤出來三十萬人馬,再把這支大軍拉到葫蘆島,搞一個第二次東進,讓侯鏡如、廖耀湘等合兵進攻錦州,一定能把錦州奪回來。
杜聿明性格比較溫順,對蔣介石向來言聽計從,因而蔣介石習慣於聽他的,認為這個建議不錯,也就同意了。
四、鬼精靈廖耀湘
1948年10月22日,廖耀湘在新那裡屯、彰武浪費了將近7天時間後,終於獲得東北“剿總”以及蔣介石的統一意見,南進。廖趕緊派兵進攻黑山,黑山是南下營口的必經之路,只要拿下這個地方,就可以封住東野大軍,保障國民黨軍順利南進。
101也承認他失算了。
在他事先的盤算中,廖耀湘下一步動向,最大可能是瀋陽,其次是錦州,最後才是營口。沒想到此人真有一套,居然選了最不可能的那種可能。
即使這樣,101仍然不敢下最後決斷,因為廖耀湘貴得很,即使已將部隊大部向南調動,但卻仍然以主力軍進攻黑山,擺出一副不打下黑山不甘休的樣子。
打下黑山,通向錦州的路就打通了,難道廖耀湘是聲南擊西,想把東野主力調到遼南,他再趁機去奪錦州?
太亂了,太亂了。101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如果真的算漏了,放廖耀湘打到錦州,那麼遼沈戰役的總局眼,就要被國民黨重新掌握住了。
黑山阻擊戰激烈地進行著,101腦子裏也在進行艱難地交戰,到底該怎麼布兵?
一些謬種流傳的說法認為,101早已成竹在胸,早就判斷出廖耀湘的進兵方向,純屬無稽之談,戰爭如洪流恣肆,往哪個方向走,身在局中者自己都不知道,哪能像下棋一樣,對一切變化都有掌握呢。
廖耀湘怎麼想的呢?既然一心想從營口南撤,就應該頭也不回地向南跑,為啥還中途換個方向,把主力拉出來狂攻黑山呢?
第一,他太想堵住東野主力了,想留一條盡可能通暢的大路,供兵團部隊以及瀋陽後方部隊快速通過。
第二,他能够南進,是以哄蔣介石為前提才能實施的,蔣介石要他一邊南下,一邊保留西進的可能,所以他不得不使出全力來打黑山這個要地,給蔣一個交代。
換言之,廖耀湘的作戰指導是亂的,沒有一條主線。
只是他沒有想到,他的混亂,也直接造成了101的亂。
以亂對亂,好一場大戰。
但局勢不會一直亂下去,東野十縱司令員梁興初,從局部撬動了整個大局。
梁興初率十縱和一縱三師、內蒙軍區騎一師,在黑山整整阻擊了三天三夜。
廖耀湘原本以為黑山的革命军兵力不多,故而只派了新六軍為主力進攻,誰想越打越不對勁。對面的革命军打得非常頑強,而且兵力有越增越多的迹象。
廖耀湘不得不把另外一支主力新一軍也投入了戰鬥。但戰至25日黃昏,仍然沒有任何進展。
十縱瘋狂的戰鬥表現,讓廖耀湘產生嚴重誤判,以為錦州的革命军主力已經開到黑山,廖耀湘於是電令各軍迅速改變方向,放弃攻佔黑山的既定計畫,以一部兵力頂住黑山的革命军,其餘全部加速南撤。
早這樣不就好了嗎!東野主力到達之前,單憑一個四縱外加兩個師,不到兩個縱隊的兵力,縱然能狠狠咬廖耀湘一口,斷然拖不住這支龐大的兵團。
現在,一切都晚了。
101迅速截獲了廖耀湘的命令,終於可以確定廖的進兵方向,於是速令各軍向黑山、大虎山一線包圍。
一、二、三、七等主力縱隊迅速趕到,在十縱的協助下,將廖兵團阻在黑山胡家窩棚一帶。隨後,展開了戲劇性的決戰。
五、一鍋端了兩個“五大主力”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一說廖兵團的構成。
廖兵團是一個臨時拼起來兵團,下轄兵力包括新一軍、新三軍、新六軍、四十九軍、七十一軍等。
有的軍是從其他兵團臨時劃過來的,因為蔣要廖耀湘集中足够的兵力打通遼西走廊。有的軍只有部分兵力,像新六軍之前已經在瀋陽週邊被東野狠狠地打過一頓,喪失了部分團級編制。
廖兵團是當時國民黨軍各大兵團中力量最强的,包含了五大主力中的兩個:新一軍、新六軍(另外三個分別是整編七十四師、第十八軍、第五軍)。
新編第一軍。1942年3月時,中國遠征軍第五、第六、第六十六軍進入緬甸對日軍作戰。受挫後,其第五軍之新二十二師及第六十五軍之新三十八師於8月間退入印度,改為美械裝備。1943年1月,以這兩個師編成新編第一軍。該軍參加過中緬印邊境的孟拱、密支那、八莫及打通中印公路等戰役,戰鬥力相當強悍。日本投降時,新編第一軍開至廣州受降。1946年2月,該軍海運葫蘆島進入東北,3.6萬餘人,全美械裝備。
新六軍,該軍新編第一軍之新二十二師為骨幹,於1944年7月在緬甸密支那附近擴編而成,廖耀湘任軍長,下轄新二師(師長李濤)、第十四師(師長龍天武)、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全軍4萬餘人,美械裝備,戰鬥力相當强。
當時東野部隊一個縱隊的兵力,比新一軍、新六軍總體不相上下,但這兩支國民黨軍勝在全美械裝備,火力强大,後勤運輸能力也相當强,一個軍裝配有上百輛卡車。
從這個角度也能解釋廖耀湘為什麼要出全力打黑山,黑山是南北東西交通的要道,重裝備居多、行動主要靠公鐵路運輸的國民黨軍,對道路的依賴性遠遠超過革命军,所以他才必須優先解决交通問題。
但就是這兩個主力軍,被東野主力包圍後,只堅持了兩個晝夜,這又是為什麼呢?
對手是101。
之前廖兵團去向不定時,101固然表現得似乎決斷不定。但一旦交上火了,同級別的將領中,沒有人是101的對手。101非常大膽,不顧敵方重兵集團猬集一處的事實,採取了攔頭、截尾、打中間的戰法。
這種戰法,在華東戰場曾被陳毅、粟裕比喻為啃鐵核桃,敵軍有骨幹軍、師級戰鬥部隊,我軍要儘量避免打這樣的包圍戰,因為我軍火力不行,容易啃不動,反而被敵人突破包圍。
不同的戰場有不同的打法。東野論兵力、火力,當時在四大野戰軍中都是毫無疑問的第一,所以,他敢於突破常規,以硬對硬,把兵力攤開了和敵人對攻,而不怕鐵核桃從包圍圈裏頂出來。
事實證明了101的正確。
擔任中央突破的部隊,迅速突入廖兵團的覈心圈,並意外地摧毀了廖耀湘的兵團部,以及新一、新六軍的軍部。
軍部被摧毀,長官們都無法統一指揮部隊,國民黨軍十萬餘人如盲似聾,兵力上又不佔優勢,一下子就兵敗如山倒了。
10月28日,廖兵團大部被殲,只逃出不到一個軍的兵力到達營口。
廖耀湘不肯認輸,帶了十個人向北逃竄,企圖重回瀋陽。但在我軍鐵桶一般的防衛下,終於沒能逃脫。廖耀湘在黑山縣中安村投宿,由於操著不同地方的口音,表情也十分緊張,終於被旅舘識破,送交革命军。被俘虜時,廖頭戴一頂舊氊帽,身穿一件破棉襖,還趕著一匹小毛驢。保衛人員盤問,他說自己叫“胡慶祥”,是來瀋陽投親做生意的。
保衛人員拿著照片比對,說你就是廖耀湘,不要抵賴了。廖說,我和這個廖耀湘確實有點像,不過他頭頂都禿了,我卻沒脫髮,不信你看。
保衛人員不信,正好過來了一個車隊,裡面不少司機都是國民黨軍解放戰士,叫過來幾個司機當面一看,大家紛紛指著廖耀湘說:“他就是廖耀湘長官,沒錯,在瀋陽時還給我們動員,要我們打到錦州去呢!”
廖耀湘最終還是未能蒙混過關,成了革命军的俘虜。
被俘後,廖耀湘曾在功德林改造時再次提及那場大潰敗的原因,說:“因為這些部隊都是處於行軍狀態,原來就未建立好通訊聯絡的體系,所以當天兵團部及三個重要的軍部被打碎之後,使指揮官陷於無法指揮、也再不能掌握部隊的境地。而部隊則因失去首腦,無所適從,以致陷於癱瘓和分崩離析的狀態。”
但廖內心深處仍然有一點不服,或許他認為,以主力對主力,國軍未必輸於革命军。只不過是因為指揮失誤,沒怎麼打就亂了。
他的想法或許有一定事實依據,但他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不會想不到,戰爭從來不是一刀一槍地簡單拼殺,畢竟,戰畧上的比拼,乃至於政治層面的比拼,才是决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原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