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了,上海擱淺巨鯨重回視野,成中國最大長鬚鯨骨骼標本

上海 51℃ 0
摘要:2017年,上海曾發現了一頭巨鯨屍體。四年後,這條鯨魚的骨架被製成標本,來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橫亙在地下二層的中庭內,12月10日起,這條體長24米的長鬚鯨將在這裡展出。2017年3月20日上午,上海漁政部門接報有漁民在大治河口外海域發現一頭死亡鯨魚,位置在東經122度06分,北緯30度58分,漁政部門即指令現場漁民將死亡鯨魚拖回港內。經鑒定,該鯨魚為須鯨,死亡時間超過10天以上。

體長24米的長鬚鯨骨架澎湃新聞記者朱奕奕攝

2017年,上海曾發現了一頭巨鯨屍體。

四年後,這條鯨魚的骨架被製成標本,來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橫亙在地下二層的中庭內,12月10日起,這條體長24米的長鬚鯨將在這裡展出。

2017年3月20日上午,上海漁政部門接報有漁民在大治河口外海域發現一頭死亡鯨魚,位置在東經122度06分,北緯30度58分,漁政部門即指令現場漁民將死亡鯨魚拖回港內。

經鑒定,該鯨魚為須鯨,死亡時間超過10天以上。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唐文喬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巨鯨將作解剖處理,製成標本,這也是中國現時最大的長鬚鯨骨骼標本。

劃下第一刀的生死瞬間

巨鯨擱淺賴鑫琳攝

在近海漂了兩天,死亡超過10天的巨鯨,散發出陣陣惡臭,腹部逐漸膨脹,驅趕走了不少前來圍觀的漁民。

然而科技館的標本製作師們卻戴上防毒面具,冒著鯨爆的風險,接近鯨魚,劃下了第一刀。

“當時我的同事們把現場都圍了起來,嚴禁所有的明火,禁止有人吸烟。”當年冒著鯨爆的生命危險動第一刀的上海科技館標本師張湯銘如今就在組裝的現場,回憶起了當初的驚險。

張湯銘說,這條鯨魚當時腹部已經充斥著腐敗氣體,易燃易爆,他們選擇了腹部側面的位置用小刀劃開切口,逐步放氣,直至解除了鯨爆風險,才將鯨魚拖回運送至上海科技館的標本樓,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標本復原製作。

說起最初接觸巨鯨屍體,最難忘的還是氣味,張湯銘說不願回想,只能說此後的一個月都沒再吃過魚。

長鬚鯨屍體處理現場科技館供圖

長鬚鯨屍體處理現場科技館供圖

張湯銘也透露了這條“龐然大物”的死因,他們發現這條鯨魚左側下顎破碎,身受重傷,極有可能是撞上了郵輪導致嘴部受傷無法進食,逐步虛弱後死亡,屍體漂流進入了近海區域。

耗時三年半對骨骼進行脫脂

四年間,這頭巨鯨去了哪裡,為何如今才“重新露面”?

其實這條巨鯨一直都在上海科技館的標本樓內,一組十多人的標本製作師團隊圍繞著巨鯨進行了長達三年半的修復製作。

首先是對殘肉進行清理,然後要對骨骼進行脫脂,上海科技館標本製作師阮敏傑全程參與了該項目,他說鯨魚本身的油脂就非常豐富,尤其是骨骼內的油脂,難以通過簡單的水洗手段去除。

長鬚鯨骨架科技館供圖

長鬚鯨骨架科技館供圖

長鬚鯨骨架科技館供圖

長鬚鯨骨架科技館供圖

如今在自然博物館內,記者看到鯨魚骨架整體呈米白色,然而阮敏傑告訴記者,最初開始解刨時,鯨魚骨骼由於油脂浸透呈黃色甚至發黑,只能慢慢讓油脂反出來再進行特殊工藝的清洗,重複多次,直至顏色發白。

這條鯨魚是阮敏傑參與處理過最大體量的標本,也是國內現時最大的長鬚鯨標本。一根肋骨就有12斤左右,頭骨更是重達1.5噸,整個骨架在3噸左右,在日常清理中搬運非常困難。

張湯銘說,骨骼處理結束後,他們就進入工廠開始了裝架工作,小到一個貼片、大到鋼架都是他們為了長鬚鯨量身定制的,堪稱標本界的“高級定制”。

12月5日晚,團隊進入自然博物館開始了組裝工作,為了不影響日常遊客的參觀體驗,他們通常連夜趕工。

至12月10日下午,長鬚鯨骨架已經基本拼裝完成,標本師們忙著進行最後的調整和刷漆工作,刷漆一方面是為了保持骨架整體顏色的統一,另一方面也能起到防腐的作用。

這條長鬚鯨骨骼有三處屬於“人工製作”,細心的觀眾或許可以發現,由於屍體本身左側下顎破碎,上頜少量破損,左側胸鰭缺失,標本師們進行了復原工作,用人工製作的模型取代,防止骨架失衡。

12月10日起,這條長鬚鯨就在自然博物館等待廣大遊客的參觀學習,後續科普宣傳工作即將開展。

标签: 上海 鯨魚 張湯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