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23個省會城市,哪個省會位置最佳?吉林省會選擇最高明

吉林 68℃ 0
摘要:在中國現行的行政框架中,我國一共有23個標準的省會城市。河北--省會石家莊、河南--省會鄭州、陜西--省會西安、山西--省會太原、山東--省會濟南、甘肅--省會蘭州,遼寧--省會瀋陽、吉林--省會長春、黑龍江--省會哈爾濱、雲南--省會昆明。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省會城市的建制問題也隨著新國家的建立正式提上了日程。所以,我們會發現,新中國成立首批建制的23個標準省會城市中,真正有變化的只有6個。

在中國現行的行政框架中,我國一共有23個標準的省會城市。

貴州--省會貴陽、福建--省會福州、廣東--省會廣州、海南--省會海口、臺灣--省會臺北、四川--省會成都、湖北--省會武漢、湖南--省會長沙、江西--省會南昌、安徽--省會合肥、江蘇--省會南京、浙江--省會杭州、青海--省會西寧;

河北--省會石家莊、河南--省會鄭州、陜西--省會西安、山西--省會太原、山東--省會濟南、甘肅--省會蘭州,遼寧--省會瀋陽、吉林--省會長春、黑龍江--省會哈爾濱、雲南--省會昆明。

中國省會城市的建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省會城市的建制問題也隨著新國家的建立正式提上了日程。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的成立建立在滿目瘡痍的破舊土地上。

在這片土地上,如果我們倒推,可以將戰爭線往前推向100多年,一個國家遭受一百多年的戰爭摧殘,群眾生活艱苦自不必說,而經濟基礎更是薄弱。

但是經濟基礎卻是一個大到國家,小到城市建設的必要條件。

為此,新中國成立早期的都市建制有著一條清晰的線索,那就是儘量固定原有的省會城市不加變遷,以此來彌補經濟困難的社會大問題。

所以,我們會發現,新中國成立首批建制的23個標準省會城市中,真正有變化的只有6個。

---黑龍江原省會齊齊哈爾(哈爾濱)、吉林原省會吉林(長春)

河北原省會保定(天津---石家莊都有,最後定型石家莊)

河南原省會開封(鄭州)

廣西原省會桂林(南寧)

安徽原省會安慶(合肥)

黑龍江的省會變遷

黑龍江省會之所以從齊齊哈爾變遷到了哈爾濱,是因為齊齊哈爾作為黑龍江的省會城市太過偏北,並不利於整個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而且中國剛剛捕手東北的時候,哈爾濱還有兩個重要交通優勢。

---鐵路交匯點、松花江沿岸。

有了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這個關鍵陸路,加上松花江沿岸的水路,讓哈爾濱在黑龍江脫穎而出,代替了齊齊哈爾的位置,成為了黑龍江的省會。

吉林省會的變遷

關於吉林省會的變遷,國家對其經濟發展的考量是因為地理位置偏西,長春的優勢要比吉林更有前途。

從溥儀前往東北之後,長春作為其國都迅速發展起來,這也為長春取代吉林提供了先天的經濟條件。

而且吉林的東部的地形並不利於其發展,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相比長春,吉林東部均為山脈。

山脈對於一個都市發展的摧毀性是巨大的(後期我們可以用山西省會城市太原舉例)。

河北省會的變遷

河北在新中國建立的時候,是僅次於東北、山西的全國經濟支柱。

考慮一個省級組織建省,新中國建立之初的行政編制上,還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河北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的省會省會之所以要在保定、天津、石家莊三者之間反復橫跳,本質原因是國家希望看到三座都市的挑大樑作用。

但是,天津之所以後期被淘汰,並不是因為天津沒有能力挑起大樑,而是因為國家更希望天津這樣一個佔據優勢地位,而且又是建國之初一個極為發達的北方都市,承擔國家大戰略的職能,最終單獨發展。

最後剩下保定和石家莊的角逐。

從地形上,我們可能會覺得保定更適合作為河北的省會,畢竟保定有著天然雄厚的基礎。但是,還是那句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疲軟的情况下,省會城市的拍板一定要有前瞻性,保定最大的缺點就是西部緊貼山區,這一點淘汰的理由和吉林一模一樣。

因為緊貼山區即便形成省會也不可能有後期發揮經濟輻射作用。

廣西省會的變遷

廣西省會曾經在南寧和桂林之間反復橫跳。

這兩個省會都有著向東的問題,一個太靠南、而另一個太靠北。

如果兩者中間有一個最優選擇的話,只能是南寧,因為南寧算得上是一座港口城市,可以在經濟轉好情况下發展港口貿易。

安徽省會的變遷

安徽原省會是安慶,安慶為緊鄰長江北岸的一座商業化都市,這裡的工商業發達,在明末清初就已經發展成為了商業化重鎮,其經濟能力也比合肥更為強悍。

為何安慶會在省會的抉擇中落敗?

究其根本,安慶所在的位置,對於整個安徽的行政框架偏難,這樣的都市一旦偏難,無法控馭整個省會的經濟發展。

誰才是最佳的省會城市?

今天上半年已經公佈了一組中國省會城市的GDP數據。

除卻經濟體量,省會城市佔據全省比列最高的地方,無疑就是當初最優的選擇。

有些省會省城雖然不佔有全省比例最高,但是經濟體量卻比佔據全省最高的省會城市要高,這並非自身它的省會選擇更優渥,而是因為它的自身地理環境,加上改革開放的政策給與了一定的經濟助力,才能有這種現象。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吉林當初西遷長春是全國省會城市建設和發展最成功的案例。相反,曾經省會城市也有一些相繼落寞。

福州、南京、濟南這些省會城市還算不上落寞,只是被其他省內的自家兄弟取代了地位。

而真正落寞的省會城市無疑是石家莊、鄭州、太原、貴陽、南昌這四個地方。四個落難兄弟中間,太原省會城市的選擇是最為失敗的一個案例。

太原如今的市區範圍幾乎小的可能,關鍵是沒有任何的發展潜力。

山西的五大盆地中,太原處於太原盆地的最北端。

為什麼前面說地形會直接扼殺一個都市的發展潜力,太原就是極為經典的一個案例。

如果我們放大太原盆地的地形,我們會發現,太原屬於典型的肉夾饃,就差被拍成碎片。

太原的東西兩翼被兩座山脈所裹挾,如今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軸線主流仍舊是向南發展,但即便如此,仍舊沒有較大的動力,因為東西兩翼經濟發展的束縛,無法為後續太原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所以,向南發展的勢頭一直存在,又一直被極限拉扯,開始了南打一耙,北打一錘的試探性發展死迴圈中。

當然,北部以太原最為覈心落後都市為典型的真正原因,其實還有改革開放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後,因為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打開,其實整個中國境內的都市格局被潜移默化的分為兩大類。

---建國時的工業化都市、開放後的商業化都市。

我們經常提及到了所謂南方都市的營商環境良好,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其都市形成過程中產生的附加内容所導致,而並非什麼南方都市就比北方都市有著天然的營商環境。

換句話說,不是北方都市沒有發展,而是南方都市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直接衝刺到了終點羅馬,而北方的大多數都市沒能趕上時代發展的紅利,漸漸落下了帷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