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聲引發了一場驚天陣地的革命,隨之掀起席捲全國的革命浪潮。數月之後,統治中華大地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就此消亡,退出了歷史舞臺。舊時代一去不復返,煥發新生的新時代卻沒有馬上到來。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征戰不休,沒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依然生活困苦,對未來的人生不抱有任何幻想。在這軍閥相爭的亂世,卻也是一些軍事奇才出人頭地的絕佳時代。
今天介紹的這個主人公,就出身於普通家庭,但投筆從戎後,卻能短短數年在軍隊中崛起,30歲就當上了軍長,甚至一度成為影響民國政壇的大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此人能力了得,用人也很有眼光,新中國的8比特開國元帥和5比特開國大將,都曾當過他的部下。這個了不起的大人物就是當過國軍陸軍總司令的張發奎。
走上軍事生涯
張發奎,廣東始興縣人,生於1896年。少年時期因發生了一場意外,不得不離開家鄉,跑到廣州謀生。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張發奎打過短工,當過學徒,後來抱著當兵吃糧的想法參了軍。
當兵這段經歷,讓他感覺這也是條不錯的發展道路。不久他順利考入廣東陸軍小學,一年後以優异的成績,從數百名學生中脫穎而出,順利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20歲那年,張發奎從武昌軍官預備學校畢業,回家廣東參加了粵軍。
張發奎的個子並不高,但短小精悍。上戰場打仗,他作為排長衝鋒在前,拼搏廝殺,排長在前表率,戰士們哪個不奮勇向前。這樣的隊伍戰鬥力也是很强的。如此有能力的軍官很快受到上級的重視,四年後張發奎就昇為粵軍第一師少校副官,後來孫中山從一師挑選了一批精英,籌建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張發奎就擔任第三營營長。
警衛團這三個營長,大家都多少瞭解,是薛嶽、葉挺、張發奎,三個響噹噹的大人物。能够擔任他們的團長,更不簡單,此人就是陳可鈺。
陳可鈺
很多人都知道北伐後,第四軍有了“鐵軍”的稱號,張發奎還成了鐵軍軍長。其實早在1925年,陳可鈺就是第四軍的副軍長了,同時兼任12師師長。此時的張發奎只是第四軍獨立旅旅長,後來才接替陳可鈺當了12師師長。
1926年初,唐生智被吳佩孚打敗,國民政府以援助唐軍為由,派陳可鈺帶領陳銘樞的第10師、張發奎的第12師以及葉挺獨立團入湘援唐,揭開北伐戰爭的序幕。
優秀的軍事將領
幾支部隊在北伐期間的精彩表現就不說了,戰後張發奎升任第四軍軍長,後兼任十一軍軍長,待第二次北伐凱旋歸來,張發奎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進入了他人生的巔峰。
張發奎為何職位提升的如此之快?
那是因為他身處戰場運籌帷幄,領兵打仗自有一套獨有的方法。此外他治軍有道,手下的官兵紀律嚴明,戰鬥力很强。
當初部隊北伐出師後,他就給官兵立下四道禁令“不piao、不賭、不抽、不開小差”以及四大公開“各級領導的財政要公開、賞罰要公開、用人要公開”。
而張發奎也以身作則,平日生活待遇與普通官兵差不多,從不開小灶。平日裏他也關心基層官兵的疾苦。曾在北伐途中,由於交通不便利,很多傷患不能及時輸送後方,得不到及時救治,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傷亡。
張發奎知道後,親自找唐生智商量,要求鐵路線上每列火車都要增掛三節車廂,專門用於向後方輸送傷病員。僅用兩天,位於臨潁以南線路的傷病員全部及時送至武漢後方醫院。
除了這些,張發奎麾下部隊戰鬥力强,也與我黨黨員關係很大。
與我黨的關係
張發奎非常尊重部隊中的我黨黨員,更重視他們的政治思想工作,並且委於重任。當時在整個第四軍中,我黨黨員基本上都集中在他治下的部隊。後來反革命政變發生後,張發奎沒有清共,而是大批接納我黨黨員,全軍黨員甚至超過了3000名。
每逢打仗,我黨黨員都是身先士卒、英勇奮戰,成為官兵中的骨幹力量。張發奎就曾這樣感慨過:“當時,他們黨員中的大多數都是知識份子,尤其是在下級幹部中。工作勤奮,尤其是政工人員極為認真優秀”。
也正因他與我黨黨員的這種關係和態度,南昌起義之前,我黨對他寄予幻想,希望能夠與他建立合作關係,組成一支反蔣、反汪的革命力量。並派出鄧演達找張發奎協商這件事,但張發奎沒有同意,一直與汪精衛保持某種默契。
不過南昌起義爆發後,他等起義軍完全撤出南昌城後,才下令部隊追擊,途中也儘量避免與起義軍遭遇,產生正面衝突。直到廣州起義後,張發奎派兵鎮壓起義軍,他與我黨的關係才完全與我黨决裂。
值得一提的是,從北伐戰爭到廣州起義這一段時間,在他麾下的我黨黨員,多年後有8人成為開國元帥,分別為賀老總、葉帥、劉帥、聶帥、朱老總、陳毅、徐向前、林帥。
此外還有在第二方面軍特務營當營長的陳賡,在第四軍34團當代理排長的徐海東,時任24師營員班班代的粟裕、在第二軍總指揮特務營當文書的譚政,以及當副班長的羅瑞卿,這五人建國後都被授予開國大將軍銜。
死後兩岸共同哀悼
本質上來說,他算是一比特正直、愛國的優秀軍人,但沒有足够的政治認知水准,面對錯綜複雜的時局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沒有追隨我黨,也沒有一直跟隨蔣介石,後來還在反蔣鬥爭中失敗,手下兵馬所剩無幾。
不過自從九一八事變後,無兵無權的張發奎,多次向蔣介石要求准許他率部北上參加抗日,一直到抗戰爆發,才被蔣任命為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粵北會戰等。
縱使他在抗日戰場上功勳赫赫,也得不到老蔣的信任。抗戰勝利他一直留在廣州,直到1949年老蔣下野,他才被李宗仁調回擔任國軍陸軍總司令。可惜此時的國民政府已落於敗勢。張發奎沒能力收拾殘局,在這個職位上幹了僅僅幾個月就辭職去了香港,定居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李濟深、蔡廷鍇等人曾給他寫信,轉達周總理的邀請,希望他回國觀察一下,但被張發奎婉拒,一直留在香港再沒有回大陸。1980年張發奎病逝於香港,享年85歲。
死訊傳來,當時臺灣的始興同鄉會為其舉辦追悼會,並獻一挽聯:
“望出曲江,緒承風度,千載道範,先後獻身邦國,古今輝映;聲揚咸寧,威震華夏,一代名將,從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此時張發奎家人也收到葉帥發來的唁電:
“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