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中日實力差距體現在哪?李宗仁評估日軍:舉世罕有匹敵

上海 59℃ 0
摘要:1937年8月13日,中日兩軍在上海因為“虹橋機場事件”展開交鋒,淞滬會戰爆發。這次戰役不同於以往,以往中日數次交手,中國軍隊幾乎都是防守反擊,但這次不同,中國軍隊從一開始就展開了狂攻,前仆後繼,不畏犧牲,决不後退!這是因為,國民政府投入了一切能够投入的精銳部隊,力爭趁日軍立足未穩予敵以重創。李宗仁也給出了很高的評估: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强,可說舉世罕有其匹。

1937年8月13日,中日兩軍在上海因為“虹橋機場事件”展開交鋒,淞滬會戰爆發。

這次戰役不同於以往,以往中日數次交手,中國軍隊幾乎都是防守反擊,但這次不同,中國軍隊從一開始就展開了狂攻,前仆後繼,不畏犧牲,决不後退!

這是因為,國民政府投入了一切能够投入的精銳部隊,力爭趁日軍立足未穩予敵以重創。陸軍有張治中麾下的黃埔系中央軍——剛剛整訓完畢的四個德械師、教導總隊,陳誠的土木系中央軍——十八軍,剛從陝北撤下來的胡宗南黃埔系第一軍,以及稅警總團等。

再看看參戰的一大串將星的名字:張治中、陳誠、宋希濂、夏楚中、羅卓英、黃維、胡璉、薛嶽、王耀武、孫立人、俞濟時、王敬久、孫元良、胡宗南、杜聿明、張靈甫等等。

剛組建的中國空軍也冒險出動,不光轟炸日軍地面目標,世界一流的王牌飛行員高志航、劉粹剛還多次與強勢的日本空軍進行空中格鬥,取得了難得的勝績,掩護了地面部隊,可以說這次會戰基本上將當時中國的家底全用上了。

在决心與勇氣占優、人數也占優的國軍的進攻之下,自視甚高、武器裝備全面占優的日軍,在開戰一個月後依然只能採取守勢。但是,國軍也無法徹底攻破日軍防線。這倒不是國軍表現不够好,而是對手太强大。

首先來說,日軍的防禦工事修得很不錯,全為鋼筋混凝土築造,以國軍缺乏重武器的火力配寘,著實難以破開日軍的烏龜殼。要知道,即便國軍裝備最好的德械師,按照歐洲和日軍的標準也只能勉强算作輕裝師,離日軍師團平均配備近百門重炮的標準相差太遠。

其次,國軍的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能力差日軍太多。海陸空三軍從未合練過,基本上就是各打各的,缺乏統一指揮和調動,戰鬥力自然發揮不出來。

最後再看日軍的單兵貭素非常高。別看日本人矮小,“二戰”時的日本兵平均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六,但日本人的營養跟得上,身體壯實,受過嚴苛正規的射擊、拼刺訓練,所以日軍有一流的戰鬥技巧——槍法精准、擅長刺刀格鬥。

倭寇的文化貭素也不錯,當時日本小學教育的普及率近百分之百,所以日軍有很高的戰術素養,完美執行命令的能力。

對當時日軍的戰鬥力,英國人給的評估是:裝備B級,戰術水准A級,單兵射擊科技A級。

李宗仁也給出了很高的評估: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强,可說舉世罕有其匹。

與營養良好,普遍接受過初等教育的日軍相比,國軍不僅營養不良(吃不飽),體力和耐力差,而且九成以上阿兵哥是文盲,曾親歷戰爭的歷史學家黃仁宇用“狀似白癡”來形容其文盲程度,所以不論是對科技裝備的掌握和運用還是對戰術的理解和配合,中日兩國的阿兵哥均不可能在一條水平線上。

由於國軍普通士兵的戰鬥力不佳,囙此相對文化素質較高的中下級軍官才是國軍戰鬥力的覈心。在一線戰鬥中,戰鬥力主要依賴於中下級軍官的臨陣指揮和犧牲精神。

換而言之,評估國軍是否為精銳之師的標準,主要就是中下級軍官的教育背景和實戰經驗。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動員能力。由於日軍的負隅頑抗,為其援軍爭取了時間。第三、六、九、十一、十三、十六、十八師團,第五師團一部相繼投入戰鬥。

日軍雖是在戰役開始後才進行兵力調動,卻很快在上海完成了陸海空三軍高達30萬人的部隊集結。要知道這些部隊分別來自中國東北、華北、臺灣,朝鮮甚至日本本土。

與日軍超强的戰鬥動員能力相比,國軍的運兵能力就差遠了。中國鐵路、公路包括航道的運輸能力都太小,兵力根本無法一次性地調上來。

在這種運輸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部隊甚至是同一支部隊都被迫折開,有的坐車,有的步行,迫不得已形成了兵家所忌的“添油戰術”——軍隊只能是梯次投入戰鬥,編制混亂,缺乏統一領導,各自為戰,兵力和火力不能集中使用。

別看戰後國民政府號稱有七十萬軍隊投人了淞滬會戰,但真正有效投人的軍隊遠未達到七十萬。所以完全可以認為,日軍在上海的兵力並未處於下風。

日方不僅兵力不吃虧,還可以依靠其優勢空軍以及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艦載大炮,支援其陸戰部隊的作戰。中國軍隊被迫在日軍的空中優勢火力和重型武器壓迫下與敵對抗。

日本空軍的轟炸機以及海軍的艦炮毫無顧忌地向中國軍隊陣地成噸成噸地傾瀉著鋼鐵和炸藥,戰鬥進人最慘烈焦灼的狀態。在爭奪最為激烈時,一個連上去十分鐘就全部陣亡,一個師扔進去幾小時就沒了,淞滬戰場就像一個巨大的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國軍犧牲的壯烈程度,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沒有前例!

蔣介石的中央軍精銳損失慘重,班、排、連、團的基層骨幹損失大半,這些人都是打了很多年仗的職業軍官。

大量中下級軍官的犧牲,令部隊的戰鬥力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元氣。在中國駐印遠征軍未成軍之前,國軍面對日軍時多缺乏戰而勝之的底氣,也不是毫無理由的。

中央軍的巨大犧牲,令蔣介石很心痛,但也很欣慰。因為他獨攬軍政大權的十年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令出如山。

調令所到之處,原本習慣於為一己私利而各自打小算盤的軍閥們——粵軍、桂軍、湘軍、川軍、滇軍、被改編的東北軍,居然不講條件,不提困難,不遠萬水千山,殺向了淞滬戰場。

如川軍楊森的二十軍,徒步、乘船、坐車,花了整整一個月,終於在10月初趕到上海,沒有休整就直接投入戰鬥中。

就這麼一支穿著草鞋,裝備低劣,身無長物,又剛剛經過長途跋涉的贏弱之師,竟然以傷亡七千人的代價與日寇激戰了七晝夜。

儘管無數國軍聞義赴難,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即便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但現實情况是,國軍在經過頭兩個月的狂攻之後,不僅被迫由攻轉守,且漸漸抵擋不住日軍的攻勢。最終被迫撤出戰場。

此役中國軍隊傷亡三十餘萬,團以下軍官半數殉國,但也迫使兇悍的、野蠻的、世界一流的日軍付出近九萬精銳傷亡的慘痛代價!

此役中國跟敵人耗掉了三個月的時間,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三個月解决中國”的計畫,為從上海等地內遷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畧,物資,堅持長期抗戰爭取了時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