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廠是强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重要通路,也是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把社區工廠建在家門口,讓職業農民變身成了產業工人,實現了“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既解决了羣衆特別是貧困羣衆就近就地就業難題,也極大促進了羣衆特別是貧困羣衆務工增收難題,把羣衆穩定在家門口,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家庭幸福安康。
截至今年11月,全市累計建成社區工廠109家,累計吸納就業3500餘人次,現在崗2030人,其中脫貧勞動力489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全員生產時可吸納勞動力5000人左右,年產值可達5億元。
“工廠就在家門口,農民變工人,真是‘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近日,記者走進印臺區信達寶利社區工廠採訪。這是一家由泉州華信興瑞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集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箱包企業。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一臺臺縫紉機正在滿負荷運轉,員工神情專注,正在加緊趕制著迪士尼給出的訂單。一件件箱包走下生產線,一車車產品裝上集裝箱……
以質量求發展、以信譽求生存的經營策略,使得該公司國外訂單源源不斷,“吸粉”了沃爾瑪、家樂福、迪士尼等很多國外知名客商,產品銷往德國、法國、丹麥、日本、巴西、阿根廷、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十餘個國家。隨著產品贏得越來越廣闊的市場,在這裡上班的員工也越幹越有信心。現時,該公司在崗職工200多人,其中包括貧困戶20人,他們的人均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最高的月薪水能拿到4000元以上。社區工廠有力促進了貧困羣衆就近就地充分就業,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再走進另一家社區工廠——銅川美滋康爾服裝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由職業農民變身成為產業工人的員工們正在加工服裝,生產車間熱火朝天。走出工廠車間,相鄰幾十米就是員工居住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樓上居住,樓下上班”,讓公司不少員工非常方便。“工廠就在家門口,農民變工人,真是‘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採訪中,說起社區工廠的好處,市就業促進中心副主任辛治國這樣概括說。
現時,我市建成的社區工廠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中藥材、農副產品加工等共61家,第二類為手工藝品、服飾加工等共32家,第三類為箱包、假髮及毛絨玩具加工等共16家。前兩類社區工廠由各級政府鼓勵引導、當地羣衆自主創業,主要解决貧困勞動力就業脫貧,短期助力脫貧效果明顯。特點是用工靈活、羣衆就業靈活,但季節性用工特點明顯,收入不穩定,企業發展空間受限。第三類外貿加工型社區工廠16家,主要有三個產品類型:一是宜君縣毛絨玩具加工。現時已發展成一個中心工廠加四個社區工廠,呈現“1+4”格局,累計帶動就業260餘人次;二是宜君縣假髮製作。現時已建成5家鄉鎮級假髮社區工廠,形成“假髮社區工廠總廠+分廠”的“1+5”發展模式,帶動就業350餘人,後期還將進一步擴大規模;三是箱包加工。先後有印臺、王益、耀州、新區等五家外貿型箱包社區工廠建設投產,累計帶動就業1000餘人次。
搶抓機遇“招”,出臺政策“扶”,服務保障“穩”,創新模式“推”,社區工廠高品質發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社區工廠建設中,我市人社就業部門多管齊下、多措並舉,出臺優惠政策,強化服務保障,探索多種模式,合力推進社區工廠發展,取得了良好效果,既解决了羣衆特別是貧困羣衆就近就地就業難題,也極大促進了羣衆特別是貧困羣衆務工增收難題,把羣衆穩定在家門口,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搶抓機遇“招”。我市緊緊抓住東南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西部轉移的有利時機,主動走出去,大力宣傳推介銅川優越的區位條件、便捷的交通路網、良好的營商環境、全方位的扶持政策。相繼赴上海、福州、泉州、許昌、膠州等地開展社區工廠招商引資。在第二届扶貧產品交易會上成功簽約5家社區工廠,其中4家為箱包加工外貿型社區工廠,2020年3月,4家箱包社區工廠全部投產。2021年4月,全市投資規模大、建設標準最高的標準化箱包社區工廠落戶我市馬咀村;全市首家鄉鎮級假髮社區工廠在宜君縣偏橋村開始運營,開啟了我市社區工廠建設發展新征程。
出臺政策“扶”。我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推進社區工廠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市各部門通力協作建設社區工廠。先後出臺了《銅川市社區工廠建設發展規劃(2020-2022年)》《銅川市支持社區工廠建設的意見》《銅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支持社區工廠建設的實施意見》《銅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支持社區工廠建設的通知》等檔案,落實社區工廠各項政策補貼2100餘萬元,100餘家社區工廠建設初具規模,在助力鄉村振興、穩就業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服務保障“穩”。招聘用工“一對一”。建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包抓服務機制,依託全市40餘家民營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對社區工廠提供招工保障服務,確保隨用隨招;政策兌現“一包一”。各區縣均成立社區工廠建設推進專班,負責協調落實社區工廠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兌現落實各項政策補貼;問題解决“一幫一”。進一步推動力量向社區工廠一線下沉,建立人社系統幹部包抓幫扶社區工廠長效機制,一對一深入工廠,面對面瞭解社區工廠發展中的困難,及時匯總上報,統一研究解决。
創新模式“推”。各區縣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因產置業、因人設崗,穩步推進社區工廠發展。宜君縣引進毛絨玩具、假髮項目落地,已形成1個中心工廠+5個鄉鎮社區工廠的發展格局,為推進社區工廠“1+X”模式積累了經驗;印臺區政府扶持力度大,投資建設的箱包加工廠是一個標準化社區工廠,為社區工廠建設提供了模範;王益區盤活閒置資源,利用閒置廠房改造建設9家社區工廠,探索出盤活閒置資源建設社區工廠的新路子;耀州區社區工廠建設規劃早、佈局早、起步早,在移民搬遷建設時就規劃建設社區工廠,已基本覆蓋鄉鎮和移民搬遷安置點;市新區管委會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力度大,在野狐坡村引進社會資本建設箱包社區工廠,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資本融入”的發展新模式。
聚焦“三種模式”,落實“四項措施”,强化“五大扶持”,注重“六個方面”,促進更高質量就業,帶動農民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在社區工廠建設中,我市把社區工廠作為統籌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力抓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引領、廠社融合、一區(縣)一品、中心突破、輻射帶動”的思路,初步構建出社區工廠高品質發展的新格局。市人社局副局長、市就業促進中心主任馮曉衛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市將在社區工廠建設方面再發力,努力實現脫貧人口就近就地就業,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發展聚焦“三種模式”,推動全面建設。一是“築巢引鳳”模式。社區工廠的基礎設施由政府出資統建,市場主體自帶生產設備,解决市場主體資本不足問題。二是“整體發包”模式。由村委會根據地方鄉村振興實際籌資建立生產車間及全套生產設備,招聘市場主體運營,保底租賃。三是“吸引投資”模式,招引市場主體在鄉村設立扶貧車間。
培訓落實“四項措施”,全力穩定就業。教育引導羣衆轉變就業觀念,組織動員羣衆到社區工廠就業,綜合培訓資源,一是加大培訓力度,積極開展崗前培訓、以工代訓、技能提升、轉崗培訓等。二是落實培訓激勵機制。對社區工廠積極開展培訓並實現人員穩定就業的,及時兌現培訓補貼和生活補貼。三是加强對進廠員工的思想教育,引導進廠員工順利實現由職業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化。四是加强職業指導服務。人社部門每半年發佈一次企業薪水參攷線,協調社區工廠提高員工薪酬待遇。
政策强化“五大扶持”,加大幫扶力度。一是加大補貼扶持。梳理綜合行業部門政策,推動減稅免稅、用水用電補貼等政策資源向社區工廠聚集。二是加大項目扶持,將社區工廠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項目,優先立項審批社區工廠項目。三是加大金融扶持。堅持財政資金引領、金融跟踪服務等激勵措施,鼓勵金融機構為社區工廠融資。四是加大基礎扶持,優化發展環境,改善社區工廠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五是加大培訓扶持。堅持政府主導、校企聯動,採取以工代訓、訂單定崗培訓等管道,為社區工廠提供上門培訓、免費培訓。
管理注重“六個方面”,提升運營水准。一是完善認定機制,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對因企業經營不善等原因關門閒置或吸納脫貧人口比例、就業人數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及時取消認定。二是壓實監管責任。按照“縣級負總責、鄉鎮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鄉鎮承擔起轄區內社區工廠的日常管理責任。三是加强規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制度,督促依法簽訂勞動合同,保障員工合法權益。四是發揮穩就業作用,多管道增設適合脫貧人口就業的崗位,積極推動脫貧勞動力等困難群體就業,真正做到依託“小工廠”帶動“大就業”、服務“大民生”。五是將社區工廠產品納入消費扶貧產品目錄,鼓勵全市黨政機關、企業等社會組織同等條件下優先採購。六是加强考核督導。將社區工廠建設任務納入年度考核,引導各區縣在鄉村振興項目謀劃上向社區工廠傾斜。(記者:段海洲)
【銅川】社區工廠:就近就地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摘要:社區工廠有力促進了貧困羣衆就近就地充分就業,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對社區工廠積極開展培訓並實現人員穩定就業的,及時兌現培訓補
下一篇:堅持科學精准壓實防控責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