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比特院士、7比特外籍醫生的到來,給一家醫院帶來什麼新的變化?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與臨床“一拍即合”式的科研氛圍給出了答案。11月末的一天,科研樓4樓報告廳內,“分子醫學研究院@臨床”對話系列活動第16期正在進行,婦產科主任醫師張羽聽完研究員劉盡堯課題組的成果介紹後,興奮地搶過話筒,“您提到的智慧遞送,能否用於婦科疾病的合作研究?”
近年來,仁濟醫院陸續擁有5比特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健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陳子江、董晨、譚蔚泓,更先後有7名外籍醫生等國際化人才落戶生根,共同助力打造人才蓄水池,仁濟醫院正成為頂尖學者與後備人才的築夢之地。
“金字招牌”成為人才首選
2020年8月,剛剛辭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的董晨院士正式簽約全職加入仁濟醫院。他直言不諱,“過去我做了許多基礎研究,如果要為臨床提供更多線索,我還是考慮貼近醫療機構。”有著“金字招牌”的仁濟醫院,成為董晨的最新選擇。
一封寫給市委市政府的建議信,很快得到了批復——今年4月29日,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在仁濟醫院成立,董晨擔任首任院長。位於仁濟醫院南院區8000平方米的科研空間明年就能啟用,未來將與消化、腫瘤、移植等院內優勢學科共同聚焦腫瘤免疫治療、慢性炎症疾病與移植免疫、傳染性疾病與疫苗等重點攻關方向。
“頭雁”們正在仁濟醫院創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場”。2019年,陳國強院士臨危受命,兼任癌基因與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腫瘤防控為重點方向,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近年來,成果不斷湧現:2020年,實驗室承擔國家級項目187項,實驗室授權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靶向CLDN18.2的CAR-T細胞已分別獲得中美兩國藥品監管機构的兩項臨床試驗許可。
“人才特區”打造包容環境
在仁濟醫院,有個“人才學術特區”——2017年10月,由譚蔚泓院士領銜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依託仁濟醫院成立,4年間,醫院連續每年對其投入近億元,在配套用房、實驗設備、人才投入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研究院在人才招聘、評定、補充績效上也有相對獨立自主的權利。
研究院副院長左小磊深有感觸,“在‘引育並舉’的人才策略下,金字塔式的‘雁陣’已經形成——在站博士後近60人,平均年齡僅31歲;博士後出站29人,17人入職頂尖高校及中科院,成為科研骨幹;與院內26個臨床科室進行學生聯合培養,開展78項臨床合作研究。”
今年10月,左小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團隊、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夏强團隊共同撰寫題為“面向臨床轉化的核酸檢測”研究綜述,發表於頂尖期刊《化學評論》,研究院參與研製的“新冠病毒體外轉錄RNA標準物質”更被準予為國家級標準物質。
學科、平臺的交叉融合,不斷迸發出火花。早在2010年,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仁濟醫院便探索了“院所合一”的發展模式,名譽所長、92歲高齡的顧健人院士率先在全球提出“腫瘤是一種系統性疾病”的概念。腫瘤研究所所長、仁濟醫院普外科主任劉穎斌介紹,“十三五”以來,平臺共承擔各類縱向科研課題16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8項,並研製成功全球首個肝癌CAR-T細胞。
“衝擊一流”建設標杆醫院
“天下英才,近悅遠來。”仁濟醫院黨委書記鄭軍華勾勒出心中的人才發展藍圖:在“1+1>2”的化學反應下,院士孵化計畫、“超級博士後”計畫等將不斷實現“從0到1”的根本性、原創性創新。“我們將繼續向國際一流學科衝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杆醫院。”
“陳子江院士自2012年加入仁濟醫院,打造全新的生殖醫學中心後,開展了一系列人才引進、理論創新和臨床研究。”生殖醫學科主任孫贇介紹,2018年10月,世界頂級生殖醫學專家史蒂文·羅伯特·林德海姆教授正式入職生殖醫學中心,成為首位全職在仁濟醫院工作的外籍醫生。
像林德海姆這樣的外籍醫生,在仁濟醫院還有6比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球婦科宮腔鏡領域頂級專家、仁濟醫院中歐LIFE宮內疾病診療中心主任朱塞佩·比加蒂依舊堅定地選擇留在上海,“選擇這裡,出於我對這座城市深深的信任和喜愛。”
仁濟醫院院長夏强說,醫院將繼續造就一流人才隊伍,啟動臨床與研究的“水源”。“作為醫療機構,我們也希望為這座城市各行各業的人才提供健康管理與保障,讓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