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29日至12月3日,央廣網記者前往地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中國石油青海油田,用文字和鏡頭記錄高原石油人不畏嚴寒,在荒無人煙的柴達木盆地腹地堅守瓦斯生產運輸一線,為千家萬戶輸送溫暖背後的感人故事,本網從今天起刊發系列報導“寒風吹徹”。
央廣網格爾木12月7日消息(記者樊永濤)仰頭,繁星滿天。
正值冬季保供期間,記者來到澀北氣田。
澀北,因地處柴達木盆地北緣澀聶湖之北而得名。圖為航拍中國石油青海油田采氣一場。(央廣網記者樊永濤攝)
4:00,9號集氣總站,零下17度,鄧偉跺了兩下脚,開始檢查設備運行情况。“冬季我們加大了夜間站內設備設施巡檢頻次。”
澀北氣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腹地,距離省會西寧900餘公里。
“每4個小時就要對40餘臺設備進行詳細檢查。”鄧偉回到值班室,電腦上所有資料顯示正常。像這樣的集氣總站,澀北氣田有15座,1300餘口天然氣井通過這裡,輸向千家萬戶。
34歲鄧偉是青海油田采氣一廠9號集氣總站的站長,從荊楚大地來到“風吹石頭跑”的澀北,鄧偉從剛開始的想迫切逃離,到習慣,再到成長為一名采氣高級技師,“除了環境,什麼都好。”
夜巡中的鄧偉(央廣網發楊晴攝)
前不久,鄧偉所提出的《解决脫水分離器排污閥刺損問題》獲得全國創新方法大賽三等獎,此方法在青海油田一經實施,就為國家節約資金2470萬元。
8:00,吃過早飯後修井工王新柱帶著5名工友,前往一口幾十公里外正在維修的天然氣井。開工前,作為安全組副組長的王新柱對現場井控機械設備、施工設施等進行了長達1個多小時的詳細檢查。
“安全合格,開工!”這是維修這口井的第6天,開工前的3級安全驗收,每天都會照例進行。
青海油田井下作業公司工作2大隊,負責著澀北氣田所有天然氣井的維修運行工作,髒、累、苦、險,他們被稱為澀北氣田的“流動醫生”。
正如其名般,澀北是一個讓人“澀”的發慌的地方,常年乾旱缺氧,四周200餘平方公里是無人區,開闊的鹽漬灘使得這裡寸草不生。
石油工人在巡檢天然氣井(央廣網記者樊永濤攝)
8:30,澀北氣田技術研究中心開始了例行晨會,這是整個氣田的“參謀部”,冬季保供以來,這間辦公室的燈從未熄滅過。
“數據中台南產量有波動,今天去現場核實下。”
“澀寧蘭筦道、澀格管線氣壓正常,大家繼續保持穩定生產。”
……
“一直處於高壓狀態。”黃麒鈞是采氣一廠總工程師,每天的晨會“參謀部”佈置當天生產任務,單井產量上不去、不出氣該上什麼措施這些問題都要在晨會上解决。
黃麒鈞一年只回4次家,而且都是趁著去青海油田敦煌基地開會的間隙。
澀北氣田是澀寧蘭筦道氣源地和西氣東輸管道主要戰畧接替氣源地,擔負著甘肅、青海、寧夏、西藏4省區供氣任務,是青海油田冬季瓦斯保供的“主力軍”。
10:00,5號增壓站,壓縮機班班代殷俊順仔正仔細核查每一臺壓縮機及管線有無滲漏,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任務,壓縮機的正常運行,才能保障氣田安全平穩運行。
石油工人在集氣站監測數據是否正常(央廣網記者樊永濤攝)
殷俊順和他的班組共負責8臺壓縮機以及分離器的安全運行工作,是一項危險係數高且重複單一的工作。“妻子在格爾木,兒子跟父母在敦煌,而我自己在澀北,一家人團聚的時間一年也就那麼幾天。”殷俊順已經在青海油田工作了18年,閒不住的他,每天都保持一個高壓狀態在工作,因為他知道,一個分心、懈怠、習慣性工作,就會給國家造成不可預估的損失。
11:00,剛剛給上級報完生產計畫,薛峰才稍稍輕鬆下來。這裡是澀北氣田生產指揮中心,負責與各生產單位上傳下達工作,是氣田“指揮部”。
作為一級調度班代,薛峰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幾十臺電腦,將隱患提前發現,對存在的問題細心討論,將資訊及時上報。
“這裡是瓦斯輸向澀寧蘭筦道的最後一站,我們要當好氣田的眼睛。”薛峰說。
在冬季,巡井是一項又累又苦的工作,這點到了午飯時間尤為明顯。
13:00,一輛皮卡車從澀北公寓食堂出發,去野外給李永勝和他的班組送飯。
李永勝是巡井班班代,53歲的他平均一天要巡60多口井,看看壓力錶、記錄相關資料,多年巡井工作他能根據氣流聲音判斷氣井是否正常生產。
瓦斯從這裡輸向千家萬戶(央廣網記者樊永濤攝)
冬天巡護任務比較繁重,李永勝和他的班組會在戶外就餐,巡檢完整個澀北一號氣田的氣井,需要花費14天左右時間。
“這裡的吹得風很冷,很幹。”裏三層外三層,尤其是在夜間工作時,面對澀北極寒的天氣,李永勝感覺多少衣服都不够用。
澀北,這個曾經在中國版圖上連名字都找不到的無垠堿灘,卻是全國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環境最惡劣的氣田之一。
16:00,13號站站長榮生强正在例行巡檢。冬季,每一次隱患排查,榮生强比往常都要嚴格。
“這活我來,你們小年輕手上沒有勁”。榮生强在青海油田幹了一輩子,雖然工作中不苟言笑,但每項工作他都率先垂範。即使過幾天就要退休,卻經常能看到他在井場忙碌的身影。
17:00,田宗江完成了明日氣田安全工作安排並進行了公示。他任職生產運行中心安全環保技術崗,危險工作現場、施工工作現場、設備運轉操作現場……各種“現場”都能見到他的身影,不分週末和節假日。
田宗江跟記者聊的更多的是“生產、數據、瓦斯、筦道”,只在隻言片語間說起:“孩子4歲,一年見不了幾面。”原來,為了照顧小孩,他和同樣在澀北工作的妻子錯開輪休,每次交接班時,才能和妻子匆匆見面。
18:00,澀北氣田漸入暮色。荒凉的工作環境往往會有很多“愛較真”的人,許有紅就是如此。作為一名采氣高級技師,在工作的時候完全變了一個人,為了解决難題,發明創造,他可以一頭紮在氣田,每晚上都熬到深夜。
51歲的許有紅參與解决了氣田注水設備在采出水回注過程中由於沖蝕磨損影響生產的難題,同時積極開展修舊利廢工作,利舊閥門2只、修復壓變儀錶接頭等工作,達到了氣田在生產中降本增效的目的。
澀北氣田的夜廣袤靜謐,寒風吹徹。(央廣網記者樊永濤攝)
20:00,技術研究中心每天的總結會開得火熱;幾百米外的生產指揮中心調度工們目不轉睛地盯著一項項數據並及時上報;各集氣總站,采氣工們緊繃神經,照例巡護……窗外是一望無際的澀北戈壁灘,井架挺立、集氣站伫立、瓦斯管線橫跨西東南北。
這是澀北氣田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沒有轟轟烈烈,幹著一個對他們而言不算很辛苦的活,類似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其中酸甜,唯有他們自己能體會。
澀北氣田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西北200餘公里處。(央廣網記者樊永濤攝)
截至目前,澀北氣田日產量突破1400萬方,創造了年平均50億方穩產11年的驕人業績。數據背後——不知道有多少個白天夜晚,有多少像他們一樣的人,頂著嚴寒,為了冬季保供,堅守一線。
23:00,澀北氣田廣袤靜謐,寒風吹徹。
夜很美,很“凍人”,也很動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