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灣,一場巨變正在發生!

广东 73℃ 0
摘要:人與人的競爭是這樣,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同樣如此。從這一角度看,中國有個地區,在集體競爭層面,尤其是創新方面,佔據著優勢。難得的是,在改革開放這股東風中,借助香港的資金、科技、理念,整個廣東發生了一場蝶變。2020年廣東全省GDP為110760.94億元,同比增長2.3%,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這是中國第一灣,未來將是世界第一灣。

(一)

未來的競爭,無非有兩種。

一種是看得見的,單維度的,誰强誰弱,誰富誰貧,拉出數據比一比,很分明。還有一種是暫時看不見的,多維度綜合的,這是“集體的競爭”,誰綜合各種資源的能力强,就能在未來佔據主動。

人與人的競爭是這樣,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同樣如此。

從這一角度看,中國有個地區,在集體競爭層面,尤其是創新方面,佔據著優勢。

哪裡?

粵港澳大灣區。

應該不是京津冀,長三角也要稍遜風騷,就是粵港澳大灣區。

“大灣區”這個概念,迄今不過四年,很年輕。但這片熱土,向來是最能創造奇跡的地方。

香港的遙遙領先,自然不必多說。難得的是,在改革開放這股東風中,借助香港的資金、科技、理念,整個廣東發生了一場蝶變。

2020年廣東全省GDP為110760.94億元,同比增長2.3%,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一個省的GDP,現時已經包括俄羅斯、韓國在內的世界上90%以上的國家。

深圳和廣州,則已發展成與北京上海並列的一線都市。

但粵港澳大灣區也有挑戰,而且相當嚴峻。

第一,其內部發展並不均衡,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

第二,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

第三,從宏觀層面上看,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人口紅利逐步减退。

更別提制度的差异,香港的動盪,難免的隔閡。

這導致大灣區概念提出之時,很多人並不看好大灣區的未來。

但4年過去了,經過一系列的綜合後,大灣區已讓人刮目相看。

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施行,這是一個重大轉捩點,香港開始告別持續已久的動盪。中央出手,果然是定海神針。

粵港澳越來越緊密,第十五届全運會,三地聯手舉辦,這也是三地首次共同舉辦國家級體育賽事。

隨後,香港宣佈開發北部都會區、深圳前海擴區、珠海橫琴陞級……

變革一浪接一浪。

成立4年後,大灣區重新起步再出發。

(二)

重新出發是好事,但也意味著,就要面臨新的挑戰。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來說,現時最大的挑戰是:

持續的創新。

這有兩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拋開過去的奇迹重新出發,粵港澳大灣區是否依然保有繼續創新的熱情;

第二、想要在新的競爭層面上創新,中國製造的代表——粵港澳大灣區是否有創新的能力。

但是,只要看一眼大灣區就明白了。

如果連粵港澳大灣區都沒辦法持續創新的話,中國恐怕就沒有哪個區域能勝任這一歷史任務了。

實際上,早在2017年,馬化騰在香港一個論壇上就提到了,粵港澳大灣區有“幾副好牌”,“硬體、軟件、服務,(想要創新)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這句話怎麼理解?

首先,大灣區的硬體優勢是什麼?

當然是企業,是企業組成的以珠江口沿岸為覈心,輻射大灣區的“環灣科創帶”。

在這個科創帶上,有25家世界500强企業,這些企業身處不同行業,虛實結合、軟硬並重,均是各自行業的龍頭。

其中,香港9家,深圳8家,廣州5家,多是創新企業。

要知道,2011年,大灣區還只有7家企業上榜,10年後則已25家,是10年前的3.6倍,占全國上榜企業的比例18.5%。

與各大經濟體相比,大灣區的500强企業數量,已經超過英國、韓國等,超越德國和法國,也已是歷史必然。

更要看到,在這個科創帶上,還有29家獨角獸企業,且均為發展速度快、估值高、且代表了新生產力發展方向,受投資者追捧的創業企業。

這還沒完。

2019年,大灣區(不含香港和澳門)工業產總值,在全國的占比基本與2010年持平,約為10%。但大灣區以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代表的高科技製造業產值占全國比重,2019年達到36%,較2010年的33.7%,明顯上升。

高科技企業越多,就意味著創新越快,也意味著離未來越近。

僅就硬體層面,大灣區有底氣。

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預計將超過100家,“專精特新”企業預計將超過1000家,基本實現趕超紐約灣區,看齊三藩市灣區。

這是中國第一灣,未來將是世界第一灣。

(三)

我們前面說了,競爭的維度有兩個,一是硬碰硬的對比,二是資源整合的能力。

如果說硬體的比拼是第一維度,那麼軟件和服務,則代表了後者的强度。

而在軟件和服務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同樣是隱形冠軍。不管是都市治理水准,還是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大灣區現在是高地,未來也應該是高地。

過去幾十年,在扮演“世界工廠”角色時,港澳和珠三角就創造了以生產製造業為代表的“共亯生產”模式,優勢互補、協同生產、高效市場等區域特色,早就刻在了大灣區的基因裏。

如今,大灣區由“共亯生產”的特質也進一步陞級到“共亯創新”。

什麼叫“共亯創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推進,科技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深入協同發展,對人類文明演進和全球治理體系發展產生深刻影響。這也意味著,憑藉一己之力,再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者個人,能够以一己之力推動科學的大規模進步,解决所有問題。

想要創新,必須要集體智慧,也必須要綜合所有資源。

還好,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來說,早在概念落定之前,“共亯創新”就開始了。

以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龍頭企業作為創新資源和需求節點,為中小企業帶來了資金、科技、產品、資訊等方面反哺和服務,形成“先强帶後强”的氛圍,從而帶動了一批小巨人和隱形冠軍企業成長,反過來又壯大了“共亯創新”這一生態。

這其實也揭示了“共亯創新”的另一個特質:

成員的主動性。

就以騰訊為例,從2015年開始,騰訊就在做兩件事:逐步放開原始程式碼,同時在基礎科學領域加大投入。

客觀地說,這已經超越了一個企業的本職,更體現為一種擔當,我更願意稱之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式的家國情懷。

騰訊的目的很簡單,從大灣區開始,推動“科技共同體”的形成。

12月7日,首届灣區科創峰會在廣州舉行。作為大灣區最大規模的高端科學交流平臺——“大灣區科學論壇”主議程下的特色活動,峰會聚集了來自粵港澳三地、產學研三界的專家學者和科創企業代表。

嘉賓們表示,面對大國博弈、數字經濟浪潮和灣區競爭,粵港澳大灣區在趕考的路上,有條件、也有能力成為全球頂級科創灣區,交出新時代的答卷。

作為此次峰會聯合主辦方之一的騰訊公司表示,未來將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搭建“灣區科創峰會”這個平臺,助力更多中小科創企業交流和發展,向“專精特新”邁進,解决更多實際“科技痛點”,推動培育更多世界級“隱形冠軍”,履行灣區大企業的應有責任。

若干年後回看,很多“隱形冠軍”,或許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發現了沒有?

(四)

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名副其實的第一灣。

這裡一直是中國開放的最前沿。不管是深圳特區的成立,中國製造的奇迹,還是港澳從制度到市場的嘗試,縈繞在這片土地上的,最不缺的是勇氣和創新。

這是粵港澳的稟賦和優勢,也是大灣區的責任和擔當。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一個“共亯創新”時代來臨時,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粵港澳大灣區,再次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

深厚的基礎,遠大的目標,高效的政府,主動的企業,勤奮的人民……上下齊心,眾志成城,一切生產要素正在這片曾經創造奇跡的熱土上,凝聚成一個新的拳頭。

也別驕傲,前面肯定有挑戰,絕對不可能都是坦途,我們需要小心再小心

但更要自信,中國畢竟已不是100年前的中國,中國人的拳頭,握緊了揮出去,就是又一個奇迹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