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7.8公里長的“線”,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其為“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北京中軸線,以宮城為基點,居北面南,以整體空間格局,展現中國從古至今城市規劃建設對於禮儀與秩序的尊崇。“擇中而居”,以“中”對稱的佈局與設計方法,融合了帝王“不重不威”的政治主張、儒家“居中不偏”的倫理思想、“中正和合”的文化傳統……甚至還象徵著掌控整個中國山水格局的宏觀軸線,成為國家禮儀秩序的物質縮影。
如果說中軸線的“設計”誕生於3000年前的《周禮》,那麼近800年前的元代,將這張“圖紙”營建成為大都。而時至今日,北京中軸線仍在生長,大興國際機場、鳥巢水立方等北京奧運會場館,都在這條線的南北延長線上。
最近,“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邀請福斯參與,為中軸線上的先農壇進行文物活化利用。北京中軸線開啟申遺時間表,最新消息,申遺文字已遞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並通過格式審查。
北京鐘鼓樓。視覺中國供圖
什麼是北京中軸線?
北起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天安門廣場、正陽門,至永定門,貫穿北京老城南北,全長約7.8公里。其發展演變與北京老城同步,創始於元代,形成、完善於明清至近現代,歷經750餘年,是中國現存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被認為是中國都城中軸線規劃發展成熟的典範之作。
忽必烈建了一座兩千年前設計好的城
回顧中國都市的發展史,從大約3000年前開始,西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開始分封功臣王族。他們在封地建立自己的城邑,城邑的建設要根據分封的爵位高低,有組織有紀律,所以中國的城市建設,從一開始就不是隨便進行的。
這一點與歐洲不同。歐洲的很多都市是從一個定居點發展成為商業集散地,慢慢生長,人越來越多。但是中國的都市,如果把西周初年作為第一個城市建設高潮時期,從一開始就有秩序。這在《周禮·考工記·匠人》中總結為:“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方九裏,就是九裏見方,這是國都的規模;旁三門,四面城牆每一面開三個門;九經九緯,道路橫九條豎九條;左祖右社,王宮的左面設祖廟,右面設社稷;面朝後市,前面是朝,後面是市……這種都市營建的制度,成為中國傳統思想、傳統禮儀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定。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孔子在魯國當官時,有一次對魯定公說,魯國有三個貴族營建的城不合規制,應該拆了。孔子想方設法去拆違制都市的城牆(最後也沒全拆成),說明都市的等級秩序從一開始就融入儒家思想。
然而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中國留下來的古城很多,國務院現時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138座,其中不少是古代都城,但真正嚴格按照理想制度來建的都市,很少。偏偏元代忽必烈在營建大都的時候,遵循了《周禮·考工記》對於都市形制的規矩。
站在忽必烈的時代回溯,他營建了一個兩千多年前定下來的都市。又過了800年,如今北京的胡同之間的距離,在元大都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東四、東單這些地塊的格局,還是元朝的,在西四路口下發現過元朝的下水道,中軸線北面的萬寧橋、西四路口的萬松老人塔、西城的白塔寺,都是元代的遺物。
2021年11月8日,北京,永定門城樓、天壇、先農壇、正陽門遙相呼應。視覺中國供圖
“貫通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
北京中軸線之於北京城有著什麼意義,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計劃中的無比傑作》中有著精彩的描述:“大略地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內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內城覈心,也是全城佈局重心,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但貫通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達8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跟隨梁思成的“導覽”,由南向北,從外城最南的正門——永定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後,面向內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
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著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
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中線不再向北到達牆根,而將重點平穩地分配給左右分立的兩個北面城樓——安定門和德勝門。
“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佈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梁思成感歎。梁先生說的是一條線,但又不是一條線,是這條線上的建築群、街道、都市空間,是所有的這7.8公里。
“遺產”仍在生長
北京中軸線由一系列歷史建築群、歷史地標和歷史道路(含道橋遺址)共同構成。其中,歷史建築群包括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現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現中山公園)、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及相關歷史建築群(含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及箭樓、天壇、先農壇。
可能熟悉世界遺產的朋友會問,北京中軸線包含故宮、天壇,萬寧橋所在區域是大運河的一部分,中軸線已經有三處世界遺產,為什麼還可以申遺?
2021年8月29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的大學生們開始北京中軸線古建的實地測繪工程。視覺中國供圖
申報世界遺產,是一個不斷經營積累的過程,一處世界遺產中包含兩處甚至三處遺產,或者把幾處又重新組合成一處,都是可以的。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案例,是今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歐洲7個國家聯合申報的“歐洲溫泉療養勝地”,就包含了多處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最終也申報成功。北京中軸線的價值,和以往故宮的價值、天壇的價值,都不一樣,完全可以申遺。
從城市形態來說,中軸線反映了中國人理想中的都市,在我們想像中,都市就應該是這樣。直到今天,人民大會堂,是政治活動空間,天安門廣場,是國家禮儀活動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歷史文化教育場所,中軸線與我們的現實依然息息相關。面對今日世界,要有定力,心中的秩序很清晰,就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持續的發展。
從建築美學上,中軸線形成了一個秩序恢弘的景觀系統,沿著中軸線去拍攝,可以拍到無數好照片,這是一座城市近800年的積澱。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從元代到今天,多民族、多時空交融,體現在這條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隨著北京都市發展而不斷完善、演變的。天安門廣場作為當代北京城市建設的重要成就,其規劃設計、重要紀念物位置的選擇,依舊嚴格依據中軸線對稱,真實地反映出中軸線對於北京當代都市發展的影響。
我們現在把7.8公里叫做傳統中軸,此外還有南中軸、南中軸延長線,一直延伸到奧運場館的北中軸,以及北中軸延長線,整個北京的發展都在其中。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一個文明的傳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根據呂舟“北京中軸線——遺產價值與講好中國故事”講座整理)
(呂周系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