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路松江——高品質發展的“算灋”和“走法”

上海 77℃ 0
摘要:2017年,松江全區上下展開了一場有關“公雞”“母雞”兩種不同發展路徑的大討論。2016年5月,松江正式對外提出,啟動建設“G60科創走廊”,瞄準“自主創新”。

  大變局下,發展路在何方?

  對傳統的農業大區、產業大區——上海松江來說,早在“變局”前夜,問題已經擺在他們面前。

  “問路”數年,在“不確定性”持續彌漫的今天,松江交出的發展答卷,倒呈現了不少確定性。

  到今年11月,松江區實現了地方財政收入連續70個月正增長,房地產產值占比從最高位的50%下降到20%;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攀升至史無前例的63%。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漸次成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日漸走實。

  這背後,曾持續多年的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被打破了,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也被打破了,許多傳統的路徑和觀念都被打破了。在新發展理念驅動下,一條高品質發展之路,正在日漸清晰。

  這並不是一條輕而易舉能找到的路。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常常想起自己遇到過的幾個疑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會拖累經濟增速?大投入長時段自主創新,是否還不如“拿來主義”?新的環境下,能否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的動力和潜力?

  幾年實踐,松江不斷問路,不斷探路,有了自己的回答。

  多算“大賬”,走定轉型之路

  滬昆高速與嘉閔高架路的西部夾角處,是占地1平方公里大小的九科綠洲。有人說它是松江的“世紀公園”。

  2016年前,這裡還存在著大量違建廠房和城中村。當地人說,家裡的外地朋友來了,覺得不像上海,以為下錯了車站。

  2016年一整年,松江從九科綠洲所在的九亭鎮開始,先後拆除了全域2100萬平方米違法建築,超過以往10年的總和。連帶著的,是4100多家落後產能企業的消失,和轉型陣痛的迅速到來——光一個九亭鎮,清退931家企業後,當年地方財政收入一下子損失了數億元。

  程向民說,這是松江面對過去環境欠帳的一次徹底清算,也是面向未來更好發展的一次轉型。

  土地騰出來了,並不篤定能在短時間內引來優異人才。郊區招引大項目難,幾乎是普遍規律。過去,面對短期緊張的財政壓力,各地心照不宣的辦法是“賣幾塊地”。

  但這一次,松江沒有這麼做。

  2017年,松江全區上下展開了一場有關“公雞”“母雞”兩種不同發展路徑的大討論。公雞被比喻成地產開發,來快錢,立竿見影;母雞是實體經濟,短時間未必看得見成效,需要耐得住、等得起。

  討論頗為激烈,當從事工業智能化開發的科大智慧出現時,有了一錘定音的結果。後者當時想找一塊300畝的工業用地作為產業基地,問了一圈無果,已準備整體遷出上海。松江在此時接了下來,决定將300畝房地產規劃用地改為工業用地。

  至少10個億的土地出讓收入沒了,一個先進製造業的“潜力股”卻留住了。

  “不拘小利算大賬”,松江很快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先進製造業龍頭企業——海爾智穀、上海超矽、正泰啟迪智電港、G60腦智科創基地、騰訊長三角人工智慧先進計算中心、複宏漢霖……“十三五”期間,相繼有8個百億級項目宣佈在松江開工建設。

  2021年初,涉及生物醫藥、電子資訊、新材料等領域的50個重大產業項目在松江集中簽約,總投資額超過200億元。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三大重點產業,更被認定為發力的關鍵。

  後來人們發現,九科綠洲不只是一個“世紀公園”。它是松江這些年來變化最劇烈的地方,更是許多變化的起點——從這裡開始,一本“大賬”算出來了。

  自主創新,走准攻堅之路

  餘學軍的辦公室門口,正對著一臺CART細胞治療器械,那是癌症患者生的希望。

  自華道生物自主研發出這臺機器,中國以CAR-T為代表的個性化人體活細胞藥物產業科技再也不需要完全依賴進口,成本可壓縮到進口同類產品的二十至三十分之一。

  “不僅要讓中國百姓用得起細胞藥物,還要用得上。”作為華道生物的董事長,餘學軍的夢想實現於松江。華道生物松江基地一期工程去年落戶松江正泰啟迪智電港,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作為市郊工業覈心承載區之一,松江有長達20餘年的製造業發展史。2000年前後,勞動密集型產業撐起了松江,一家世界500强的電子企業廣達集團,每天“十萬大軍上下班”,年產出占了全區工業總產值的一半。

  但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新增,松江製造業逐漸陷入困境。2016年5月,松江正式對外提出,啟動建設“G60科創走廊”,瞄準“自主創新”。

  G60是滬昆高速的編號,從上海西南一直延伸到雲南昆明。松江的大量製造企業恰好是沿著這條高速路分佈的。但自主創新這條路從來不好走,需要極大的時間投入、資源投入,付出巨大的耐心,還未必一定見效。這也是不少人對此猶疑的理由。

  松江又算了一筆“賬”:實現從依靠傳統工業到依靠科技製造的動能轉換,當前或有代價,未來必有回報。

  “十三五”期間,松江全社會R&D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强度已達到4.59%。相應的,還有政策、服務等全方位的投入——幾年間,松江引進和培育了一大批科研院所、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為製造企業創新提供完備的科研體系保障,並圍繞39個關鍵工程領域和顛覆性科技方向,出臺了詳細的支持政策。

  當地有一家生產晶片原材料的企業,曾因前期把大量資本都投入到研發裏,險些就撐不到量產階段。松江拉了它一把。前前後後,區裡為這家企業組織了400多場協調會,許多次是區領導直接出馬,幫助突破了項目遇到的各種發展瓶頸,最終將其培養成了國內某項科技的領軍企業。

  許多科創企業在松江享受過類似服務,甚至囙此改變命運。專攻高端影像、電晶體精密製造兩個“卡脖子”項目的瑞鉬特,率先實現了醫療CT機細分領域的國產替代,營業收入三年增長了四倍;300mm、450mm集成電路晶用生長系統,ALD光伏工作母機,體細胞克隆猴,3.6萬噸世界最大六功比特重型模鍛壓機,可利黴素等一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陸續在松江誕生。

  一套創新生態也在漸趨形成——今年11月底,“G60星鏈”產業基地在松江開工,其中包括長三角首個衛星製造“燈塔工廠”。就在基地啟動儀式上,國內知名遙感科技企業航太宏圖的高管告訴媒體,選擇加入松江、加入G60星鏈基地,有一個重要原因:“這裡包括衛星產業所有的領域和頭部企業”。

  區域協同,走通共贏之路

  問世不過幾年,“G60科創走廊”卻已經換過好幾次名字。最初它叫上海松江G60科創走廊,後來是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如今,這條走廊被正式命名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這裡藏著松江的第三本“賬”——一個區域的發展,究竟是獨善其身,還是開放共贏?

  正泰電力,松江老牌電力工業企業。除了在松江建設正泰啟迪智電港,企業還在浙江嘉興佈局電力產業基地,在安徽合肥設立製造設備基地。

  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其一樣,試圖借助各都市差异化的發展優勢來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相鄰的區域,如果彼此之間的資源要素流通能更便利,區域內的市場主體生命力也會更旺盛,整個城市群的發展韌性也就更强。

  這正是“一體化”的呼聲。而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畧的背景下,松江顯然不只是上海的松江。

  G60途經多個產業重地,發展的格局决定了發展的成效。多方努力下,上海松江區、嘉興市、杭州市、金華市、蘇州市、湖州市、宣城市、蕪湖市、合肥市9座長三角都市(區)相繼加入G60科創走廊。

  各方都明白,開放共亯、區域協同,是大勢所趨。但將“一體化設想”變成“一體化實踐”,卻又充滿考驗。

  2019年,郭淑晴從幹了11年的街道幹部崗位上轉到了G60科創走廊聯席辦,擔任聯席辦綜合組一名工作人員。綜合組的覈心任務是完成跨區域合作的協調工作,這在當時算一個難題。

  G60九城之間並沒有行政隸屬關係,各地的各個委辦局對G60的瞭解程度不一,也沒有考核硬約束,很難找到彼此合作的切入點。

  聯席辦集思廣益,廣泛調研,最終決定從促進九城的產業集群發展入手。“上海有極强的資源配置能力,浙江强於商貿數字經濟,江蘇工業製造業在全國領先,安徽大科學設施佈局完善,如果能够從具體的產業入手,搭建市場主體聯動發展的平臺,可能會是興奮點。”

  2019年,這一思路下的第一個產物——以金華市為主導的新材料產業聯盟成立。金華市擁有諸多新材料領域的國內一流企業,在聯席辦牽頭下,九城內所有的新材料企業、研發機構、相關高校歸攏在一個平臺下,讓市場需求帶動行業强鏈補鏈。

  “別小看這個產業聯盟,它不光能够助力鏈上的企業自主配寘資源,實現供需對接,它也是我們促進九城更緊密銜接的一個重要觸角。”郭淑晴說。

  有很多具體的例子,比如商飛面向長三角尋求供應商時,產業聯盟內的諸多企業就第一時間獲得對接機會。在大飛機裝機設備領域,九城為中國商飛輸送潜在及合格供應商24家;在大飛機特殊工藝資料領域,九城16家企業已完成32種產品供應對接。

  今年,郭淑晴上任G60科創走廊聯席辦主任,工作之一是接待全國各地的大量參觀團,無數次回答一個普遍關心的問題——G60怎樣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跨區域合作。

  “每一次,我都會把產業聯盟的案例詳細講給他們聽。”她說,“這是實踐下來,最行之有效,也最受市場主體歡迎的做法,它切實地拉長各都市長板,讓九座都市緊緊抱在一起。”

  如今,G60科創走廊已經陸續成立了15家產業聯盟。九城之間還主動打破行政藩籬,建設了“一網通辦”專窗,發出全國首批跨省辦理執照。

  此外,九城還共同試點了1796臺(套)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亯和創新券互認互通;同步發行了“雙創債”;共同出臺了九城互認互通的18條人才政策……

  截至目前,九城GDP總量占全國比重上升到1/15,市場主體數量上升到1/16,高新技術企業數上升到1/10,科創板上市企業數超過全國1/5。曾經專門對此開展研究的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强認為,九城的互動密度,特別是互動投資頻次,已經呈現出鮮明的城市群特徵——並且,同紐約、倫敦等世界一流的都市集羣,有極强的路徑相似性。

  敢闖肯幹,走實奮進之路

  一年前,時任松江區經委主任的陳容為了招商工作,連續出差、開會、調研。企業看她“風風火火”,常開一個玩笑:你們不像政府機關,倒像是企業在搞IPO。

  在今天的松江幹部中,這是一種常態——轉型的覈心支撐,來自於“人”的轉變;推動轉型的關鍵,也在於激發“人”的潜力和狀態。

  “唯實唯幹”,是近年來松江大會小會上反復出現的詞。對不少幹部來說,來自區委的這項要求,是在一個個具體的場景裏得到詮釋的。

  長三角九城“一網通辦”項目落地前,作為發起者的松江,連許多都市相關部門負責人的聯繫方式都沒有。不少電話是通過政府官網查到的,打過去,講起想要共亯數據、聯通辦事網絡,話筒那邊常常是錯愕。

  有一階段,時任G60科創辦幹部的夏超群5天跑了8個都市,解釋、溝通、磨合。其中一個都市决定和松江“互聯互通”,是因為登門的松江幹部不假思索,答清了三個問題:“一網通辦”需求到底有多大?會不會對原有業務辦理產生影響?是否變相新增了負擔?

  “對方覺得我們既主動,又專業,願意一試。”夏超群說。

  與他一樣,許多松江幹部如今愈發意識到,要做成事,尤其是那些沒有先例的事,吃苦勁頭和專業能力缺一不可。

  “實際工作要求我們,既要第一時間掌握、更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新要求,又要熟悉產業、弄懂市場、吃透政策。知識更新反覆運算很快,得有快速學習的能力。”郭淑晴說。

  她從事的協調聯動跨區域合作,很多時候沒有先例可循,遇到困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電話裏談不清楚就坐高鐵過去當面談,一次談不好就反復談,“得有‘磨’的韌勁,更要有‘創’的勇氣。”

  在松江,高品質發展的推進平臺,同時成了鍛煉幹部、培養幹部的平臺。在火線考驗幹部,在一線培養幹部,大膽使用年輕幹部,這是當下松江的常態。新一届區委區政府的處級幹部中,“80後”達到120餘人。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