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混到中產,也沒有教育自由

北京 61℃ 0
摘要:有個媽媽曾經問我,為什麼總是寫中產家庭的教育問題,是瞧不起人嗎?你說的這些,都是屬於財富自由階層擁有的教育自由。在北京這個地方,年入百萬的家庭還够不著教育的“從容”。雖然看起來收入差距不算小,相當於北京頂級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但大家的生活狀態並沒有太大差別。他們大多在北京擁有一套住房,家底兒比較豐厚、對房產下手早的人有機會住四環,這當然是很好的選擇,但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遠見,也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

文| miki粥

圖|小捨得

有個媽媽曾經問我,為什麼總是寫中產家庭的教育問題,是瞧不起人嗎?

我說,這還真不是。這主要是所謂中產家庭高不成低不就,在社會的夾縫裏求生存比較尷尬,他們提供了教育焦慮的主要成分,是最需要教育解決方案,緩解焦慮的一群人。

這個媽媽說,我怎麼有點不信呢?中產家庭怎麼說也得年收入百萬吧,不是老闆就是高管,最不濟也是個高知。

這群人都有房有車,事業有成,吃喝不愁。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從容,讀公立讀私立自由選擇,花幾萬塊報班眼都不眨一下,沒事就搞全球遊,去崇禮滑雪就跟我們去街上騎個共亯單車一樣平常…他們能有什麼可焦慮的?

我說,這你可能就有點誤會了。

你說的這些,都是屬於財富自由階層擁有的教育自由。在北京這個地方,年入百萬的家庭還够不著教育的“從容”。

01

在北京,年收入一百萬的家庭的生活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准?

這我有過很多觀察。

之前在大廠工作,周圍一群年收入過百的同事。月薪其實並沒網上算的那麼誇張,主要靠年薪碾壓眾生,強悍的部門一發十幾、甚至幾十個月的獎金,再加上股票和各種福利,達到這個水准不算難。

不過,稅前稅後百萬收入還是有所不同的,稅後百萬才是真百萬,如果是稅前,拿到手裡的也就70萬左右。雖然看起來收入差距不算小,相當於北京頂級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但大家的生活狀態並沒有太大差別。

這個群體大多是已經工作過一段時間,事業上有積累的職場精英,家庭月收入5萬以上。

他們大多在北京擁有一套住房,家底兒比較豐厚、對房產下手早的人有機會住四環,這當然是很好的選擇,但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遠見,也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第一次買房時收入還很一般,又想住舒服些,所以都紮到五環外。

我有不少朋友住回龍觀或天通苑,有錢人住上地。他們買房,入手的時候大多在500萬左右,按首付150萬粗略計算,每個月還貸,有的兩萬打不住。

這一年20多萬的貸款對年收入百萬的家庭來說,是能比較輕鬆拿出來的,但這種輕鬆感最多維持到生娃,一旦孩子要開始讀書了,就得琢磨上什麼學校,就得考慮換學區房…

一談到學區房,這個收入就尷尬了。

現有的房子不在教育覈心區,再漲價也跟不上學區房的漲得快,就只能靠面積換位置。對學區的要求越高,面積就越小。

不中個大獎,西城宏廟3000萬的學區房肯定是買不起的,但又實在忍不了全家老老少少五六口塞進一個60平蹩仄的舊房子裏。

畢竟,年入百萬也算職場精英了,天天職場打拼到底為了啥?每天帶著一身疲憊回家,還要對著一個鍋碗瓢盆疊羅漢的破屋子感歎人生艱難,不得抑鬱症都難!

02

而且,很多焦慮是在買學區房之前就開始了。

在北京年收入百萬的群體,大多屬於“富一代”,家裡沒礦,是靠自己奮鬥而成功的佼佼者,非京籍小鎮做題家。

他們特別相信“教育改變命運”,所以希望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在這條路上,學區房只是一個選項,教育的焦慮從幼儿園就開始了。

很多人都被幼儿園虐童事件嚇怕了,想進公立幼儿園,發現公立園非常難進,因為資源極度稀缺,准入門檻主要看戶口和房產。非京籍的路基本被封死了,只能送孩子上私立。

私立裡面有一類是民辦轉普惠的幼儿園,價格便宜,一個月平均1200還包餐,但一個班至少40個娃,老師的作用主要是看孩子。

想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好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更不要提還希望早做英語啟蒙的。

能達到百萬收入水准的家庭,通常會把孩子送進私立園,最一般的雙語幼稚園學費大約5000左右,也有學費一年18萬的。

家長覺得自己為孩子的教育投資,捨得花錢,完全花得起。但實際上呢,大多都是高估了自己。無論什麼樣的家庭搞教育,學費都不會是最大頭。報班呢?素雞呢?考級呢?還有時不常的要帶娃來個開拓視野的旅行…

我有一個朋友,大廠精英、職位不低,妥妥的大廠精英。

家裡有倆娃,老大前年考進私立學校,為了娃上學,方便老人接送,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面積不小,租金一個月2萬起,一年24萬,逐年遞增。

他娃讀的私立學校學費不算貴,一年10萬起,上了一年網課學費也不打折,家長還得表示心甘情願,畢竟私立學校不像國際學校,家委會還能有點話語權。

然後,就是給娃報班,這個屬於教育黑洞。

他自己之前還覺得自己的收入完全能控住:書法課一節150,羽毛球、籃球一節各200塊,最貴鋼琴課一節500,每週也就上一次課。

後來發現教育消費上有點“貴”,是從學滑雪開始的。

充了3萬塊的卡完全經不起刷。20分鐘一節的課300塊,一次至少上兩節課才值得自己送娃一趟。這還不算,週末還要帶教練去滑雪場現場教學,折騰一次京郊2000塊,去崇禮也差不多這個價,還不算油費和過路費。

這還只是培養一個孩子的成本,二寶明年就上幼儿園了,不得照著老大的範本繼續養嗎?

03

在北京,如果家庭年收入百萬且無娃可以過得很滋潤:

可以沒事下個館子,買衣服化妝品能追求品牌,時不常還能入手幾個奢侈品包包;

可以週末看話劇歌劇隨心所欲,演唱會只買前排票,花幾千塊揮動螢光棒的感覺仿佛18歲;

可以隨時想走就走的旅行,到大溪地潜水或定制北歐行不必精打細算;

買房只求品質自己住著舒服,買車看心情完全不必考慮實用不實用…

就這樣敗家,你每年還能省下一部分錢做投資理財,存起來。但想要靠這些收入,就想擁有養孩子的自由?這根本不可能。

只要孩子開始讀書,過日子就要精打細算,個人需求可以娃的教育面前能無限地放低。

祖上沒礦,他們選擇30萬以內的車型最常見,之前福斯豐田沃爾沃,後來搖號難,很多人排隊新能源買特斯拉,入門級的奧迪、寶馬、賓士不少,買比亞迪秦也有。

就算家裡有倆車,坐地鐵的時候還是居多。房子基本不在公司附近,確實買不起。上下班通勤就有困難,開車堵、捷運擠。

有天晚上快9點了,一個同事給我發消息,說在後廠村裡堵了快一個小時,聽完樊登老師講路怒症,也壓制不住自己此刻的暴躁。

在穿著上,這個群體不追求奢侈更看重品質,尤其是互聯網人民,一趟優衣庫就能解决一年四季所有需求,省時高效!幾千塊上萬的大衣也有,但優衣庫還是妥妥撐起了大廠精英的半個衣櫃。

吃上確實可以享受自由,但工作太忙趕時間,日常基本解决溫飽靠速食;

說走就走的旅行能有,卻被幾千塊的預算局限在了京郊各大溫泉、親子飯店;

老母親買包的自由都沒了,只恨不得把櫃子裏攢的陳年LV老貨拿出來二手變現,換成班課費。

有娃之後,一切為了教育。

年入百萬的經濟水准,一旦想要好對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就開始捉襟見肘。最後也只能在自己經濟範圍允許的情况下,被迫做各種選擇。

最常見的問題是擇校選公立、私立,還是國際校?中間學費差距就有20萬。

選公立免費,但要優質就要砸錢投入學區房,12年公立不另闢蹊徑,按部就班搞競賽走高考(或入清華少年營)每年至少十萬,期間還要靠父母够努力把戶口拿到手;

選國際學校前期主要是每年的學費,但後期各項競賽活動、夏校、天才營考試至少讓培養成本翻倍。如果只有一個孩子還好,成本大約30-50萬,節衣縮食也勉强撐住,二寶家庭只能望洋興嘆…

素雞也是同樣的道理。

學個小提琴,一個課時三百到上千塊的老師都有,家長怎麼選?肯定想要高水准的老師,價格就直線飆升;

選完老師看學時,是想一週一次課隨便培養下愛好興趣,還是一周上滿五天走專業方向?選前者不甘心,選後者財力不足。

百萬收入的家庭,在北京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夾在中間各種權衡和選擇。

有選擇,就容易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就難免產生焦慮。

身邊40多歲的中產家庭還好,學歷高、買房早、家庭根基深厚,孩子十來歲發展路徑基本清晰,一年兩次出境遊,到處看看未來可以去哪個國家讀書;

但紮根北京的年輕家庭,房貸壓力大,生活疲於奔命。尤其是互聯網家庭,標配都是雙職工996,孩子都是老人帶,靠報班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時不常就會想要逃離北上廣…

都是高收入家庭,日子過得很不一樣。前者看起來像個標準中產,但同樣收入的後者,看起來頂多是個高級社畜。

04

早前在水木論壇上,流行著一個北京土著的中產標準。要總資產2000萬(包括房產),家庭年收入80(包括主動被動),此外還有三個基本條件:

能買得起自己住的房子。能够讓孩子享受正常環境下的教育資源。收入能滿足自己和家庭的日常開銷。

北京土著幾代人積累,手握學區房有優勢,如果非京籍,這個標準至少要上浮百分之三十。這百分之三十就是填平教育起點的起步價,上不封頂。

因為沒有戶籍不能高考,孩子就算智商爆錶,也進不了通往清北的早早培等天才兒童項目的選拔池。這逼得非京父母在孩子教育起點的地方,就必須要想清楚教育的終點。

身邊很多百萬收入水准的家庭,從小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比如海外、正澤、德威、樂成,比讀公立多出三十萬的教育成本,只為孩子謀一個可見的未來。

但悲催的真相是,北京公立資源明顯强於私立。以申請美國前20名校來說,公立國際部似乎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幾十萬的學費花掉,並不能換回更好的教育回報。這怎麼能讓人不焦慮?

於是,他們為孩子的教育做籌畫,路子也越走越野。

多年前流行赴美生子,前兩年又開始去天津買房為讀書,而就在前兩個月,我偶遇了一個計畫海南買房的媽媽團,興高采烈地找我打探著那邊的新學校建設;

還有更彪悍的同事,之前悄無聲息舉家搬到泰國,後來才知道就是為了把倆娃送進了當地國際學校,享受性價比更高的教育…

這一切都是因為在北京,年入百萬的家庭也無法實現教育的自由。

就算很多家長明白,孩子的未來是建立在經濟和家庭素養的基礎上,依然沒有時間去陪伴他們成長。

不菲的收入就好像吊在頭頂上的香蕉,欲取無法,欲罷不能;教育的選擇好像有很多,但選擇中左顧右盼,患得患失…

道路會越走越難,但也只能繼續努力,奮勇向前。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