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之痛:4比特前教授當選院士,本校卻無人入選,令人落淚

吉林 78℃ 0
摘要:兩年一度的院士評選結束了,院士向來被視為我國理工科領域內最權威的專家和學者,含金量十足。也囙此,各個高校都削尖了腦袋搶佔評選的機會,試圖通過院士增選獲得新的榮譽,鞏固師資隊伍。然後,幾家歡喜幾家愁,中山大學、重慶大學等學校無人入選,“老牌大哥”吉林大學本校竟也無一人入選,四比特曾在吉大入職工作的學者卻被增選成功,令人唏噓。

兩年一度的院士評選結束了,院士向來被視為我國理工科領域內最權威的專家和學者,含金量十足。也囙此,各個高校都削尖了腦袋搶佔評選的機會,試圖通過院士增選獲得新的榮譽,鞏固師資隊伍。

今年類似於清華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學校仍然堅挺,院士人選都有三名以上;令人較為驚訝的是蘭州大學,該校在地域區位和經費較為落後的情况下,連續三次增選都保持了三比特學者當選的好成績,今年王銳、周又和、黃建平三比特學者的入選又再次證明了蘭州大學的不俗實力。

然後,幾家歡喜幾家愁,中山大學、重慶大學等學校無人入選,“老牌大哥”吉林大學本校竟也無一人入選,四比特曾在吉大入職工作的學者卻被增選成功,令人唏噓。近年吉大因為東北的衰落而被不斷唱衰,難道吉大如今真的是黔驢技窮、無路可走?網上傳言吉大的六校合併拖累了本校區,事實又真是如此嗎?

4比特前教授當選院士,本校卻無人入選,真相令人落淚

當選院士的四比特吉大前教授按道理應該對吉大有著極其深的感情:華南理工的馬於光教授、北航副校長王雲鵬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孫友宏教授都是“吉大土著”,本碩博皆在吉大學習,畢業後也都選擇了留校任教而蘇州大學的遲力峰教授的本碩也都在吉大,可以說四比特教授都是吉大一手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

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四比特教授在離開吉大後都取得了更好的發展機會:馬、遲兩位學者“南下”獲得了特聘教授的頭銜;而王、孫兩位學者“北上”直接任職校長級別的行政職位

如此巨大的人才流失也不是一年兩年發生的事情了:08年吉大王牌化學系的周其鳳教授去了北大,走時將“嫡系”的許多學者和學生也一併帶走。而在吉大華學院的創始人唐敖慶去世後,許多教授紛紛“北上”到了北大、北師大、北理工;而法理學領袖張文顯教授“南下”浙大,吉大法學院院長姚建宗則去了“名不見經傳”的海南大學

吉大六校合併,是否拖累了本校發展?

2000年,吉大合併了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吉林工業大學和白求恩醫科大學,2004年又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併入。規模如此之大的合併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當時的人們也期望著吉大崛起,成為東北地區的領軍高校。

然後在此之後吉大的學校排名等逐漸下降,農學、地學等科目被人稱之為“拖油瓶”,難道六校合併的效果真的如此之差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

首先其他五所學校的實力並不弱,無論是從合併時的高考分數、碩博點還是科研經費,合併無疑是錦上添花——吉工大和白求恩醫大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理科和工科專科,配套的醫院和實習工廠也為吉大增色不少;地學部自帶“院士”,新增了吉大的學術光環;農學部的動物醫學一度衝擊全國第一,化學、法學、汽車等行業躋身全國前三。可以說六校合併的利是絕對大於弊的。

很明顯,問題不出在學校合併上,而是專業上:生物、化學被稱為“天坑專業”,賺不上錢;醫學、法學、物流在整個全國高校內都不曾列為“熱門行業”,勸退和轉行的比比皆是

吉大的遺憾,亦是東北發展的沉重

由此可見,吉大除了人才流失之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拿出的手的專業越來越少。沒有王牌專業就沒有項目立項和經費撥款、沒有經濟支撐又很難給老師好的工資待遇和科研投入……這才有了開滴滴補貼家用的吉大老師,和拿著三倍薪水南下跳槽的吉大教授。

當然,以上兩個問題並不僅僅存在在吉大,可以說是整個東西北地區,乃至部分中部地區的高校困境。東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高校對人才的需求達到新高,吉大當務之急就是挽留住現有人才,著重培養本校優秀學生,儲存後備力量;同時發展優勢科目,奪回自己的王牌專業。2023年又將迎來新一輪的院士增選,希望吉大在那時能够東山再起!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