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乾旱帶是我國缺水的地區之一,植被類型以荒漠草原為主,土地沙化嚴重。這條乾旱帶面積廣闊,涉及寧夏、甘肅、內蒙古等省區,歷史上有“十年八旱”的說法,自然環境惡劣,不利於農業生產。
為發展“戈壁農業”,當地羣衆在裸露的沙地上鋪一層10~15公分厚的碎石,終於成功在荒地上種出了莊稼。時至今日,壓砂種田已成為西北經典的旱地耕作管道,廣受農戶歡迎。
研究顯示,壓砂好處頗多:每年4~5月,壓砂地的日平均地溫比裸地高出1~1.5℃,種子出苗時間早;淺層土壤的含水量提高64.6%以上,水分蒸發量减少86.8%,保水能力突出。另外,砂石層還减少了風蝕,改善了區域小氣候,形成了特殊的砂田生態系統。
2002年以來,寧夏砂田進入蓬勃發展期,成了當地農民的“致富寶地”。中衛市將砂田西瓜作為特色產業,掀起了砂田擴建的歷史性高潮。截至2019年,該市硒砂瓜面積已超過6萬h㎡,總產量180萬噸,環香山地區8成以上的旱區羣衆囙此在城裡買了房、買了車。
硒砂瓜又名“戈壁西瓜”、“沙漠裏的西瓜”,因富含硒元素且種在砂田上而得名。砂田耕作原本是一項偉大壯舉,但瓜農的常年連作卻招來了眾多質疑,眾多專家學者對其潜在危害進行了實地調研。
首先,硒砂瓜會加速新砂地老化,消耗土壤的“生命力”。據當地瓜農反映,硒砂瓜一年僅種一茬,瓜季結束後不再種植其他的農作物。實則是水分流失、營養匱乏,難以供養莊稼生長,導致土地長期裸露、荒蕪。
其次,硒砂瓜耗水量大,出苗期、果實膨大期都需要灌溉補水。每畝壓砂地可栽800~1000株瓜苗,瓜苗生長期需補灌3次。很多砂田的補灌用水都是微咸水,含鹽量2~5克/升,氯鹽是主要組分。隨著鹽分積累,壓砂地難免會鹽漬化,不利於生態修復與植被生長。
更嚴重的是砂田盲目擴張帶來的“二次破壞”,包括開荒墾殖、挖山取石(新砂地需取用大量碎石)、拋荒老化砂田等等,亟待整治規範。
2020年,寧夏中衛市硒砂瓜開始轉型,推廣“三年輪作制”,這意味著有三分之一的砂田休耕輪作。進入2021年,部分地區的做法更加嚴厲,直接禁種了硒砂瓜,例如寧夏紅寺堡區就已發出相關通告:
從2021年起,紅寺堡區範圍內硒砂瓜地全部予以退出,不再種植,全部恢復草原植被和原土地用途。如繼續强行種植,破壞植被的,將按照破壞草原行為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將依法予以追究刑事責任。
事實上,保護性耕作是管理壓砂地的最好辦法,“退耕還草”和“三年輪耕”都是必要的保護手段。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瘋狂擴張、挖石翻耕並不可取,這種行為不僅短視,而且相當盲目。
壓砂地陷入困局,黃河水或能“救急”?
“砂田問題”主要是缺水問題,而缺水是自然因素所致,和當地的氣候條件相關。
我國的壓砂田主要分佈於乾旱和半乾旱氣候的過渡帶,植被退化、生態脆弱是其典型特徵。中衛市環香山地區年降雨量只有200毫米,海原縣也只有350~400mm,但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難以滿足農業這一“耗水大戶”的需求。
西北乾旱區的農業補水有兩大重要來源:一是開發利用地下水,二是引入黃河水。
西北地方的淺層地下水多為微咸水,可用作枸杞、小麥、西瓜等農作物的補灌用水。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隨著灌溉年限的新增,壓砂灌溉區已出現農作物被氯離子毒害的現象,而且情况呈現出加重趨勢。
囙此,用地下微咸水灌溉砂地並不是長久之計,黃河水或許才是“救急”的關鍵。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長河,年均徑流量為580億m³,相當於長江年均徑流總量的6%。對陝、甘、寧等北方缺水省區而言,黃河的淡水彌足珍貴,堪稱發展農業的“瓶頸資源”。
我國歷來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說法,中衛、中寧、吳忠、銀川平原組成的寧夏川區是直接受惠區,素有“塞北江南”的美稱。寧夏的黃灌區分為兩類,一類是位於黃河沿岸的自流引黃灌區,已有2000多年歷史;另一類則是位於中部乾旱帶的揚黃灌區,屬於新興灌區。
上世紀70年代,我國興建了固海揚黃灌溉工程,將青銅峽水利樞紐截流的黃河水引流至中寧縣、同心縣、海原縣等地區,寧夏中部的乾旱帶也囙此得到了灌溉。
資料顯示,這項引水工程每年可輸送4億m³黃河水,為170萬畝乾旱土地提供了灌溉用水。在這當中,有102萬畝是基本農田,另外68萬畝則用於種植枸杞、硒砂瓜、紅棗等特色經濟作物。
黃河水為何有望成為“救急”的關鍵?一是因為水質好,鹽度低,不會導致土地鹽鹼化,生態效益更好;二是水資源相對豐富,供水量大,每年可灌溉農田800多萬畝。
根據《寧夏引黃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規劃》:在未來10年內,寧夏將對960萬畝灌溉農田進行改造,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改善灌排條件,開展水環境治理。届時,壓砂地等傳統旱區的生態治理將成重點,砂田的土壤條件有望得到改善。
黃河水固然重要,但還遠遠達不到富足的程度。現時的黃河依然處於缺水狀態,2010年曾流域性缺水40億m³。預計到2030年,黃河流域缺水總量將達到110億m³。等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完工後,我國可從長江水系每年調水170億m³,必將惠及黃河上中游的旱區農田。
總之,壓砂地處於我國的生態敏感區,保護性耕作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既要選擇合適的經濟作物(如金銀花),又要加强水肥管理,科學引水,善用有機肥,一步步改善土壤、恢復生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守住“綠水青山”,將碎石荒山變成“金山銀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