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襄陽,某醫院打疫苗的留觀區,幾個孩子在休息椅上上躥下跳,還到處喧嘩,很長時間都沒有人過來制止。
知道一比特姓單的男士站了出來,制止了他們:“這是公共場合,給我坐下來”。
這樣的情形,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動物園裏孩子肆無忌憚地亂跑,電影院裏孩子進進出出,大聲喧嘩……
現在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提倡尊重解放孩子的天性,似乎只要有一點管制,就是對孩子的束縛,但首先,不管孩子多大,他都是社會性的存在,就應該遵守一些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而不是一味地用解放天性來當藉口。
孩子不遵守公共秩序,到底管還是不管
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社會公德”,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應該或不應該的行為準則。
隨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已經內化到日常生活各個方面,它在體現溫暖關愛,公共利益的維護,公共秩序的維持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
不過,由於應試教育原因,我們的孩子在智育方面,雖能力越來越高,但是在公德修養教育方面卻欠缺了很多課程。
我們看到有的孩子校內校外隨地吐痰,亂丟垃圾,待人缺乏禮貌,粗話連篇等,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卻對孩子個人,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囙此我們要重視對每個孩子進行養成教育,促進孩子社會公德意識的形成與提高。
孩子熊不熊,關鍵在父母
前段時間,有新聞報導,重慶有一個小男孩在行駛的公車上拉扶手杆蕩秋千,家長竟沒有勸阻,後來才被公交司機攔下來。如果車子一個緊急刹車,孩子也許都不知道飛到哪裡去,這是無視規則,拿自己孩子生命在開玩笑。
而醫院那幾個熊孩子,據拍攝者反應,總共被說教了兩次,第一次父母沒反應,第二次才有意識,而這兩次之間孩子蹦蹦跳跳卻持續了十幾分鐘。
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引導。孩子的社會公德意識也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能逐步建立起來的,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偷懶了,那麼也許孩子的任何一點惡習都可能成為一座堤壩上的蟻穴,沒及時堵塞,也許未來就會有洪水氾濫的危險。
如何引導孩子遵守公共秩序
身教勝於言傳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至少漠視行為規則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們細微的行為舉止都要留意。孩子是善於模仿的,開車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等待紅綠燈,不隨意亂丟垃圾,尊老愛幼、熱愛工作等都是你給孩子的身教。
事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
相信每個家長事先跟孩子約定好,大部分孩子還是懂事乖巧的。例如當你帶孩子去餐廳吃飯,或是去電影院看電影,提前跟孩子說他們應該會聽的:吃飯或是看電影都要儘量保持安靜,公共場所是不能大聲吵鬧的,這樣一方面會影響到別人,另一方面如果不遵守跑來跑去有可能會產生危險什麼的,
培養孩子規則感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在慢慢進入秩序的敏感期,在這個孩子模仿探索規律和規則的關鍵時期,作為家長要幫助孩子適應秩序,對於壞習慣要堅決改正,幫助他遵守、守護、良好的秩序意識。
無規則不成方圓,鼓勵孩子積極去尋求規則行為,對於孩子努力的過程給予即時表揚。鼓勵孩子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讓孩子在參與中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責任。
孩子公德意識的培養,並不僅僅是以上幾個細節的悉心培養和榜樣作用,它可以通過我們力所能及和全方位、全通路來進行滲透。
公德是什麼,修養是什麼,雖沒有明文的規定,但是育兒無小事,竟然有約定俗成的心理準則,就要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給了孩子規則,孩子的行為才能有法可依,未來才會走得更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