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上海恒安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已為醫用防護服生產提供了約2000噸親水透濕抗菌TPU(熱塑性聚氨酯)。憑藉產品的技術含量,恒安公司獲得高新技術企業和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然而8年前,這家企業一度瀕臨倒閉,面對科技瓶頸,他們走上了產學研合作道路,終於在上海應用科技大學助力下走出困境。在2021年“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評選中,“基於功能納米介面增强的TPU原位聚合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榮獲一等獎。
近年來,“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樹立了一批產學研合作典型,總結了一系列產學研合作經驗,對國家實施產學研深度融合戰畧、上海建設科創中心起到了推動作用。
為科技成果轉化當“紅娘”
上海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會長朱英磊介紹,上海產學研獎每年評選一次,是本市唯一針對產學研合作設立的獎項。作為市政協下屬社團,科促會在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當牽線“紅娘”,承擔了科技成果無償轉化“仲介機構”的職能。上海產學研獎今年已是第13年評選。前12年評選中,共計139個項目獲獎,涉及企業142家、高校28所、科研院所14家。
去年,上海產學研獎迎來了改革:市科協成為主辦單位之一,全市16個區和全市重點科創園區均成為推薦單位,獎項數量由往年的10項左右大幅增加至28項。
今年,這個獎項延續去年的改革方案,邀請包括3比特院士在內的42比特專家,分成6個專業組進行評審。從96個項目預申報到30個項目進入終評,專家層層把關,從科技先進性、合作完整性和緊密度、綜合效益三個方面嚴格評審。
“產學研合作是經濟和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做得好能成為發展的捷徑,但產學研合作是個世界難題。”朱英磊說,“在產學研深度融合行程中,我們希望這個獎能起到平臺和鋪路石的作用。”
關注平臺戰略合作新趨勢
當前,產學研合作已從項目合作為主轉為平臺合作為主,從“短平快”合作方式向長期合作、戰略合作演進,深度融合特徵日益明顯。今年的上海產學研獎評選,始終關注這一新動態、新趨勢。獲得一等獎的恒安公司與應技大合作項目,就體現了這種動態和趨勢。2012—2013年,恒安公司在自主研發TPU資料時遇到了技術難題。這種資料具有拉伸强度大、耐磨耐刮擦、防老化等優越效能。“那時,進口TPU資料占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市場競爭的壓力很大。”恒安公司總經理郜鋒回憶道。要贏得市場競爭,必須在科技上取得突破。這家企業與應技大建立了合作關係,由賈潤萍教授領銜,在實驗室研發基於功能納米介面增强的TPU原位聚合科技。
此後8年間,恒安公司注資上千萬元,與應技大共建了TPU工程技術聯合研發中心。這個產學研合作平臺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促成了高校科研團隊與企業的緊密合作,打造出一個“高校實驗室—企業中試—市場驗證—市場意見回饋高校”的閉環,讓高校科研團隊能及時瞭解市場迴響,在此基礎上開展市場導向性很强的應用基礎研究。
在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的支撐下,恒安公司開發的一系列功能性TPU資料已應用於醫療器械、工業線纜、家紡等諸多領域,國內行業細分市場佔有率達到50%左右,近3年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
聚焦“3+6”產業技術創新
從產業角度看,近年來的評選格外關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這三大上海先導產業,以及電子資訊、汽車、高端裝備、先進資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等上海六大重點產業,不少獲獎專案充分顯示了這些產業的技術創新。
今年獲得特等獎的“億門級FPGA晶片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由上海復旦微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合作完成,針對集成電路產業的FPGA(現場可程式設計閘陣列)晶片,經過近3年技術攻關,基本解决了這個“卡脖子”難題,初步滿足了國內通信、信號處理、圖像處理等領域的需求。這個項目已形成數十款產品,應用於北斗導航、空間站等近20個國家大型工程和項目,國內航太航空市場佔有率達60%以上,投產兩年的直接經濟效益達1.36億元。
復旦微電子孵化於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評審專家認為,這家企業離開母體後仍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復旦在大規模積體電路設計、制造技術方面的國內領先優勢,同時結合企業在資本、生產、市場方面的優勢,終於在含金量很高的一類高端晶片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這項產學研合作值得高度肯定。
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2019年獲得特等獎的“青蒿素人工合成中試產學研合作”項目由複星醫藥、上海交通大學、蓋茨基金會聯手完成,為青蒿素這一中國科學家發明的抗瘧疾良藥提供了人工合成方案。2012年7月,上海交大張萬斌教授團隊宣佈:實現由中間體青蒿酸到青蒿素成品的人工合成,合成物收率近60%。獲悉佳訊,複星醫藥第一時間與上海交大洽談,簽訂了合作協定。2017年,蓋茨基金會從中國商務部、國家衛健委獲悉這個項目。經過嚴格評估,蓋茨基金會决定無償向複星醫藥提供康寧高通量微通道反應器設備,並資助45萬美元配套資金,希望打通青蒿素人工合成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三方融合優勢資源後,進行了多批次試產,產品品質符合世衛組織標準。
這一國際合作專案,體現了上海高校的基礎研究實力、上海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眼光和國際組織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情懷,將讓更多的國產青蒿素良藥進入國際市場,為人類抗瘧提供“中國智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