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誤將麻藥推進動脈裏,醫生烦乱:該不該告訴患者?

養生健康 77℃ 0
摘要:週一一大早,寇里同事王醫生就滿懷心事地把我拉進了值班室。到了值班室,他就著急地說:快幫我分析分析吧,會不會有事啊?在該不該告訴患者的問題上,大家覺得:幾毫升這樣的藥注射到動脈裏,理論上不會產生併發症。但是,也強調了:如果可能存在併發症,就要第一時間如實告知患者。良好地溝通,避免衝突,也有利於積極降低併發症。

週一一大早,寇里同事王醫生就滿懷心事地把我拉進了值班室。

一開始,我還以為要和我說他要結婚的私事呢。囙此,路上還開了她幾句玩笑。但是,看到她凝重的表情,我覺得沒那麼簡單。

到了值班室,他就著急地說:快幫我分析分析吧,會不會有事啊?

感覺事情似乎有點嚴重,我認真的問:怎麼了?

他說:昨晚值夜班嗎時候,實在太累了,把丙泊酚(一種靜脈全麻藥)推進了動脈。手術中,倒是沒發現异常,但是一直很擔心。

在他描述情况的時候,我能想像出當時的場景:急診大搶救,動靜脈穿刺,一大排注藥三通。後半夜,克制生理上的又困又乏是很艱難的。這種情況下,確實容易弄錯。

聽到他說“只有幾毫升”的時候,我稍稍安心了。立刻安慰他說:沒事,只有幾毫升,應該沒事。

有了主任的支持,他也很快不那麼緊張了。於是,我們開始詳細研究當時的發生經過。一方面,確保患者不會出問題。如果可能有問題,就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另一方面,針對這樣的情况,要及時總結經驗,避免以後再出現同類事件。

據他說:當時,患者的生命體征提示麻醉可能偏淺。於是,他就拿起誘導剩下的丙泊酚推了進去。剛開始,他還沒發覺异常。但是,隨著手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吃驚地發現正在注射的血管不是靜脈,而是動脈。

看到殘留在動脈內“一跳一跳地”那段粉紅色血藥混合物,他的大腦“嗡”地一下,差點脫口而出“壞了”!。

來不及思考,他立即拿注射器把殘留在留置針內的麻藥抽了出來。然而,只能抽回來一點點兒。

麻醉工作做得久了,無論是常規操作或者緊急處置,很多時候都成了行為記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麻醉過程不是靜如止水的平穩、就是山洪爆發的危急。如果反應慢,根本來不及。

此時,他迅速回憶針管裏到底有多少藥。再結合麻醉記錄單上的數據,他確認推進去了5毫升。經過補救性的回抽,可能抽回來1毫升。

他緊張地問我:會不會有事?

醫療上的事,都是嚴謹的。囙此,我不能亂說。我問道:術中手部溫度怎麼樣?顏色怎麼樣?

那根動脈是負責手部供血的,如果有問題,最大可能就是供血問題。囙此,我按照這個思路追問著。

他說:術中手的溫度還可以,沒發現异常,顏色也可以。只不過,看著那只手似乎越來越大。

我問道:手術是什麼手術?術中失血多少?

當得知術中失血僅1500毫升後,我覺得他可能是太緊張了,但不排除過多晶體進入組織間隙導致組織水腫的可能。

我安慰他:只要供血沒事,就不會出大事。這樣,你再去看看患者手部的情况。如果有异常,我們再研究怎麼處理。

很快,王醫生回報說“一切都正常”。這一次,顯然他的情緒好了很多,甚至帶有一起興奮。

是啊,很多時候,患者的事,甚至比自己的事、自己家裡的事都大。

之後,我們在寇里認真討論了該事件的起因、可能的風險以及製定了以後的防範預案。

大家一致認為,在現時無法解决手術量過多、人員過勞的情况下,製定流程非常重要。會上,大家統一在每根輸液或者測壓管上做標記。每次操作前,都務必看一下標籤。這樣一來,無論怎麼忙、怎麼累,都能將出錯的可能降到最低。

在該不該告訴患者的問題上,大家覺得:幾毫升這樣的藥注射到動脈裏,理論上不會產生併發症。其原理,就像上世紀也曾普遍採用的局部靜脈麻醉一個道理。但是,也強調了:如果可能存在併發症,就要第一時間如實告知患者。良好地溝通,避免衝突,也有利於積極降低併發症。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解密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