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廣州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觀

贵州 105℃ 0
摘要:1963年,廣州推出了“羊城八景”,分別是白雲松濤、羅崗香雪、越秀遠眺、珠海丹心、紅陵旭日、雙橋烟雨、鹅潭夜月、東湖春曉。在老廣州人的心目中,海珠橋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幾代人戀愛結婚、朋友聚會等紀念性拍照的背景。許多老廣州人的相册裏,幾乎都有一張以海珠橋為背景的照片。在很多年輕人看來,海珠橋不過是一座老舊的跨江大橋。外媒更是將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觀”。

1963年,廣州推出了“羊城八景”,分別是白雲松濤、羅崗香雪、越秀遠眺、珠海丹心、紅陵旭日、雙橋烟雨、鹅潭夜月、東湖春曉。

這裡的“珠海丹心”,指的就是海珠橋。

在老廣州人的心目中,海珠橋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幾代人戀愛結婚、朋友聚會等紀念性拍照的背景。許多老廣州人的相册裏,幾乎都有一張以海珠橋為背景的照片。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海珠橋不過是一座老舊的跨江大橋。而對老廣州人來說,海珠橋承載著他們幾十年的工作、生活記憶。

從地圖上看,廣州城被一條浩浩蕩蕩的珠江一分為二,分為河北和河南兩部分。今天的越秀區、荔灣區等珠江以北的地方被稱為河北,今天的海珠區等珠江以南的地方被稱為河南。

雖然珠江孕育了兩岸群眾,催生了廣州城的誕生,但它又將兩岸群眾隔絕開來。在很長的時間裏,廣州人要過珠江,需要在天字碼頭、西堤碼頭、大沙頭碼頭等地乘船過江。由於珠江入海口的江面很寬闊,形如大海,人們便將過江稱為“過海”。

1839年3月10日,晚清名臣林則徐奉命到廣州查禁阿片時,就是從天字碼頭登岸的。

1929年12月的一天,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橫跨珠江的珠江大鐵橋開始動工興建。

作為廣州的第一座橫跨珠江的大橋,珠江大鐵橋的興建引起了無數廣州人的關注。經過3年多的建設,到1933年2月15日,萬眾矚目的珠江大鐵橋終於建成通車。

通車當天,海珠橋北岸的海珠廣場上舉行通車儀式,前來觀禮的廣州市民人山人海,將廣場擠得水泄不通。下午1點,浩浩蕩蕩的人流尾隨著被撤走的“鐵馬”,第一次通過鐵橋,到達南岸和北岸。直到下午3點,廣州市民逐漸散去後,第一輛汽車才能够開上大橋通行。

珠江大鐵橋建成後,由於靠近珠江中一塊巨型的白堊紀礁石——海珠石,被改名為海珠橋,沿用至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樑,仿照英國倫敦的塔橋建造,中間的吊梁在大船經過時可以開啟,方便橋下的船隻通行。它全長180米,寬18.3米,為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梁。最初,海珠橋兩側沒有設立專門的人行道,所有的車輛和行人都走在同一條路上,場面擁擠而熱鬧。

用“命運多舛”來形容海珠橋,再合適不過了。海珠橋建好後,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裏,就遭遇了兩次轟炸。

第一次是在1938年。當年10月,日軍第18師團為了儘快攻下廣州城,派飛機對廣州進行狂轟濫炸。在一次轟炸中,海珠橋被炸得傷痕累累,橋體開合器也被震壞了。從此海珠橋中間的吊梁就不能隨意開合了,導致大船無法通過,只能停泊在黃埔碼頭。更過分的是,日軍侵佔廣州後,還盜走了橋上的整套設備。

第二次是在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時55分,國軍在倉皇撤退時,用炸藥把海珠橋炸毀。隨著一聲猛烈的爆炸,海珠橋被炸成兩截,連東南橋墩與西北橋墩都被炸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這次爆炸中,有400多名市民死傷,100多艘民船沉毀,數百間房屋震損,受灾居民3000多人。

1950年3月25日,在衡陽鐵路管理局技術員卓觀培等人的帶領下,海珠橋得到修復重建。當年11月,海珠橋修復並通車。

修復後的海珠橋,比之前的老橋更加雄偉。它的全長有486米,正橋有182米,橋寬33米。在橋的兩側設有行人路和自行車道,實現了人車分流,减小了安全隱患。只不過,新的海珠橋沒有開合功能。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尤其是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廣州經濟日益繁榮活躍。海珠橋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變得日益繁忙。那時候,廣州市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自行車擁有量有200多萬輛。每到上午、下午的上下班高峰時間,騎著自行車的廣州市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如潮水一般湧向海珠橋。橋面上人頭攢動,人如潮湧,蔚為壯觀。

有人根據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拍了一張照片《上班時間的交通》,轟動一時。外媒更是將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觀”。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橋進行了加固、維修。2012年2月28日至2013年8月31日,海珠橋再次開始耗時18個月、花費近3億元的大修。2019年8月3日至9月5日,海珠橋全段禁止車輛通行,進行全封閉施工。

今天,已經有88年歷史的海珠橋依然屹立在珠江之上,見證著廣州新的發展變遷。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