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熱門的察哈爾、熱河、綏遠和西康省,為什麼消失了

内蒙古 88℃ 0
摘要:察哈爾、熱河、綏遠、西康這四個地名代表著民國的四個省,在當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既然是民國頂流,為什麼現在不見了呢?察哈爾,在蒙語中意為“屏障”。察哈爾省下轄16縣、2設治局,省會設在萬全縣。1952年11月15日,中央决定撤銷察哈爾省,轄域分別併入河北、山西兩省,源自14世紀中葉的察哈爾完美落幕。民國時期,外有列强虎視眈眈,內有軍閥連年征戰,察哈爾、熱河、綏遠和西康的成立,是不得已的應急策略。

察哈爾、熱河、綏遠、西康這四個地名代表著民國的四個省,在當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既然是民國頂流,為什麼現在不見了呢?

上圖_察哈爾都統衙門

察哈爾省

察哈爾,在蒙語中意為“屏障”。元末,順帝放弃大都,避居喀喇和林。傳至達延汗,將內蒙分封諸子。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林丹汗敗於後金,客死青海,其子孔果爾額哲被俘投降。康熙十四年(1675年),額哲之侄布林尼反清身死,餘部收編為察哈爾八旗,活動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帶,察哈爾初具雛形。

《辭海》中注釋“察哈爾”稱:“舊省名。在中國北部。1914年設察哈爾特別區,1928年改設省。”趙戴文任第一任省主席,省會設在宣化。據1946年出版的《中國分省精圖》顯示,察哈爾總面積27.89萬km²,人口203餘萬。察哈爾省下轄16縣、2設治局,省會設在萬全縣(今河北省張家口)。

上圖_察哈爾省

察哈爾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主戰場之一。1949年建國之初,察哈爾轄張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專區,共32縣。

建國伊始,全國共轄29省(含臺灣)、13個直轄市、8個行署區以及內蒙、西藏和昌都等地區,省級行政區多達53個,而且在省級組織以上,中央還設定了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6個大區,這種戰時的行政體系不利於戰後的集中領導和經濟發展。1952年11月15日,中央决定撤銷察哈爾省,轄域分別併入河北、山西兩省,源自14世紀中葉的察哈爾完美落幕。

上圖_熱河行宮圖避暑山莊

熱河省

熱河省集中在遼河流域,是關外東北四省之一。“熱河”之名,始於承德避暑山莊的溫泉。在冬季,溫泉水流入當地武烈河,蒸氣騰騰,故名“熱河”。20世紀初,外蒙勾結沙俄不斷騷擾熱河地區。1913年2月,熱河都統熊希齡從鞏固邊防、打擊外蒙的角度,向民國政府提議:“居近日而言治理熱河之政策,非先從改建行省入手不可。”1914年2月,民國政府設立了熱河特別區域。

20世紀20年代,日本染指外蒙,謀求所謂“滿蒙區域特殊利益”,熱河面臨著外蒙和偽滿的雙重壓力。1928年,民國政府正式建立熱河省,“以保證該地區為內外人等安居繁昌之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熱河始終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建國後,熱河下轄承德、赤峰2市,淩源、平原等16縣以及喀喇沁右旗、敖漢旗等4旗。

上圖_熱河省,簡稱熱,省會承德市

事實上,熱河的撤銷事出有因。首先,新中國建立後,原有建省初衷時過境遷。其次,由於國共雙方在熱河反復爭奪,造成農業和經濟基礎設施巨大破壞,當地財政入不敷出,“去年收公糧三億三千八百萬斤,支出四億八千萬金……熱河財政上的幾個問題:一、收入少,支出大赤字大;二、除公糧、稅收外大公家無家務。”

此外,熱河建省以來,行政轄域多有變動,一直沒有固定。建國後中央主張“恢復內蒙古歷史上的本來面貌”,出於實現民族區域自治的需要,撤銷熱河勢在必行。1955年7月30日,熱河省從中國版圖上消失了。

上圖_綏遠省行政地形圖(民國時期)

綏遠省

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清朝為加强漠南蒙古(今內蒙古)的控制,設立子綏遠將軍,在歸化城東北新築駐所綏遠城,屬歸綏道,歸山西省,“綏遠”囙此得名。北洋政府成立後,袁世凱延續了清朝分治蒙古策略,在1913年11月成立了綏遠特別區,劃入歸綏道12縣和烏昭2盟,由綏遠都督統轄。

1928年6月,國民黨戰地政務委員會主席蔣作賓提出綏遠、熱河、察哈爾等地區建省的提議。9月17日,國民政府公佈了改省命令。據1929年統計,綏遠總面積30.4 km²,人口212.4萬,省會位於歸綏縣(今內蒙古呼和浩特)。

上圖_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

伴隨三省的成立,“內蒙古之名詞已不當存在”,而閻錫山在綏西的大肆屯墾,無形中侵害了蒙古族的利益,當地出現了“今日之內蒙古就歷史言之實為漢族之地”的怨言。與怨言相對應的是嚴峻的現實,“蒙古自建省設縣移民開墾以來,盟旗權利,蒙民生計,均為剝削殆盡,蒙人深苦無法生存。”蒙古族不但遭受原有盟旗王公的壓榨,還要受到省政府稅賦的盤剝,生活質量始終盤桓在最低水准。

1945年10月23日,國家提出實行蒙古族“區域自治”。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標誌著我國民族區域自治邁出了第一步。1954年1月,綏遠省第一届三次代表大會作出綏遠和內蒙古合併的决定。3月6日,成立僅26年的綏遠省壽終正寢。

上圖_西康省

西康省

西康地區,原名“喀木”,清末時縮讀為“康”。該地區位於四川、雲南、西藏和青海等四省交界處,是內地進入藏區的必經之路,同時,英國殖民勢力、當地土司和寺院三股勢力相互交織,使西康地區形勢更加複雜。

1903年7月,清朝意識到“固川保藏”的重要性,計畫實施改土歸流。1906年6月,清朝同意四川總督錫良的奏請,任命趙爾豐為川邊防務大臣,管轄今甘孜至昌都地區,設定了33個縣。西康的成立既抑制了喇嘛的特權,又起到了固川的目的,改土歸流初見其效。

民國初立,英國人借調停之名,插手康藏糾紛,使川軍僅控制西康33個縣中的17個。1925年2月,國民政府設立西康特別行政區,劉成勳任西康屯墾使。1932年10月,劉文輝在與劉湘的混戰中落敗,退守西康。

上圖_劉文輝(1895年1月10日—1976年6月24日),字自乾,法號玉猷

劉文輝不甘心失敗,謀劃西康建省作為立身之本,而蔣介石打算用西康牽制劉湘的發展,雙方一拍即合。1935年1月1日,西康省成立,劉文輝任省主席。全省轄境46縣2設治局,人口214萬。新中國成立,外部壓力大為改善,內部環境積極向好。1955年9月,西康省撤銷,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金沙江以西地區劃歸西藏。

事實上,四省的存廢取決於國家實力的强弱。民國時期,外有列强虎視眈眈,內有軍閥連年征戰,察哈爾、熱河、綏遠和西康的成立,是不得已的應急策略。新中國的成立,國家的整體實力邁上了新臺階,原有衝突和威脅不復存在,四省的撤銷順應了新時代的發展和要求。

作者:計白當黑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劉曉雲《透過檔案解讀地圖上消失的省份——察哈爾》

【2】管理《1914-1955熱河省級行政區劃的興衰》

【3】趙大川《介紹四個不複存在的老省區——察哈爾省、綏遠省、西康省和平原省》

【4】劉國武《西康建省論》

【5】黃天華《論民國時期西康建省》

【6】慶格勒圖《綏遠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合並及其曆史內幕》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