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後,陝西籍將領楊虎城一手拉起的第十七路軍被撤銷了番號,原所屬部隊之第七軍和第四十九旅先後脫離了十七路軍建制投靠了蔣。在老上級進退兩難之際,剛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陝西省主席的西安冷娃孫蔚如,奉命楊虎城之命保住第十七路軍血脈,將剩餘的部隊縮編為了38軍建制,大部分都是由陝西子弟組建而成,由孫蔚如兼任軍長,仍聚集了一些陝西籍將領,包括來自西安的第17師師長趙壽山、警備旅第二旅旅長孔從洲及529旅旅長許權中。
(西安冷娃孫蔚如將軍)
抗戰爆發後,孫蔚如率領38軍主力趙壽山的第17師、李振西的第177師及許權中的529旅等部開往華北抗日前線,其中許權中(後來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了)529旅在忻口戰役中正面陣地堅持了十五天,損失慘重;趙壽山率領17師在娘子關血戰日軍九個晝夜,李振西(甘肅人)親自率部沖入陣地以日軍肉搏。孫蔚如率領的第38軍首戰便打出了三秦子弟的威風,受到了第二戰區副總司令衛立煌的嘉獎。
(許權中)
1938年6月,蔣介石把孫蔚如調到了位於山西南部的中條山,可謂別有用心,中條山是黃河的一道天然防線,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對我們來說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對日軍就來說是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囙此視為了心腹之患,雙方終免不了一場惡戰。蔣介石此舉不僅藉故可免去了孫蔚如陝西省主席一職,也將楊虎城留下的唯一血脈驅出故土,借助他人手段消耗蔣眼中所謂的雜牌軍,是蔣委員長一貫採用的手段。
同時將第38軍被改編成了第31軍團,孫蔚如任軍團長,下轄趙壽山的第38軍和李興中(天津人)第96軍及教導團等部,是一支由三萬餘人陝西冷娃組成的隊伍,由朝邑東渡黃河開往晋南中條山抗日前線。令孫蔚如沒想到的是,他率領的第31軍團從此便和日軍展開了長達兩年多的拉鋸戰,雖然多次粉碎了日軍組織的進攻,但第31軍團部損失慘重,約有兩萬人三旗子弟長眠在了中條山脚下及黃河岸邊。
(孔從洲)
徐州會戰結束後,日軍西路軍兵鋒直指黃河風陵渡,直逼西安城。風陵渡位於中條山西端,東轉角連接著華北、西北及華中三地之要津,而風陵渡的門戶蒲州城地處於開闊地帶,很適合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展開作戰。趁第31軍團立足未穩時,日軍第20師團便向蒲州直補,孫蔚如率部拼死抵抗,由於裝備落後,日軍很快就佔領了風陵渡,但是日軍擔心中條山防線的國軍會切斷其後路,囙此不敢擅自東渡黃河。
1939年初,第31軍團被改編成第四集團軍,孫蔚如任集團軍司令,由於風陵渡之戰部隊消耗太大,要守住中條山必須補充部隊和提高戰鬥力,囙此,孫蔚如接受了38軍軍長趙壽山的大膽建議,邀請八路軍協助作戰並幫助整訓部隊和培養幹部。於6月初,日軍集結了三萬餘人在戰機和坦克的火力支援下對中條山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一場血戰在所難免了。經過了近半個月的血戰,第四集團軍以傷亡七千餘人的代價擊退了日軍。
(趙壽山)
從1938年至1940年5月,孫蔚如指揮的第四集團軍和日軍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拉鋸戰,經過了無數次的大小戰鬥,最終以血肉之軀擋住了日軍的西進,第四集團軍也犧牲了近兩萬餘人,而補充新兵的次數高達十幾次。中條山也被日軍稱為了華北戰場上的“盲腸”,孫蔚如所率領的三秦子弟無異於中條山的“鐵柱子”,1940年10月後,孫蔚如第四集團軍被調到了河南戰場,半年之後,中條山失守。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