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新機遇謀劃事業新發展——解讀《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事業發展規劃》

北京 109℃ 0
摘要:為充分利用好“十四五”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窗口期,加速推進首都應急管理事業高水准、高品質發展,日前,《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事業發展規劃》正式發佈,與《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消防事業發展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防震减灾規劃》等7個配套分項規劃共同構築起“1+7”的發展架構,為“十四五”時期北京應急管理事業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系統、具體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十四五”期間,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複雜變化、極端天氣事件風險進一步加劇、安全生產傳統與非傳統問題交織並存,諸多風險挑戰給首都應急管理治理管道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黨和人民對應急管理事業的高度關注和有力支持、城市功能佈局的加速重組優化、新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提速陞級等有利條件,為首都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注入了强大發展動能。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前所未有。為充分利用好“十四五”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窗口期,加速推進首都應急管理事業高水准、高品質發展,日前,《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佈,與《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消防事業發展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防震减灾規劃》等7個配套分項規劃共同構築起“1+7”的發展架構,為“十四五”時期北京應急管理事業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系統、具體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以增强都市韌性為目標,積極構建應急管理風險防控體系、治理能力體系和責任制度體系,努力推進應急管理法治化、協同化、智能化、社會化行程,不斷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科學謀劃了“十四五”時期首都應急管理事業發展藍圖。

北京應急管理事業發展關係著首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係著首都經濟社會總體穩定,關係著“四個中心”功能定位的長遠建設,是一項聚民心、惠企業的民生工程,是一項打基礎、固根基的社會工程,是一項保穩定、促發展的政治工程。必須抓緊抓好《規劃》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實,顯著提升風險隱患防控治理、社會運行精細治理、應急處置系統治理能力水准,努力構建起與首都功能定位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安全環境,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築牢銅牆鐵壁。

  突出黨的堅強領導,樹牢紅線思維、底線意識,為首都持續發展提供强大安全保障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强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最重要的保證。在應急管理系統黨組改設黨委的時代大背景下,《規劃》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切實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各領域和全過程的領導,堅決扛起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政治責任。

强化黨委政府領導責任。《規劃》鮮明提出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制。要求在地方黨委領導下,各級人民政府由擔任本級黨委常委的政府領導幹部分管應急管理工作、履行綜合應急管理領導責任,其他領導要切實履行分管行業領域應急管理領導責任。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製定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把安全生產納入高品質發展評價體系。

織密應急管理責任體系。《規劃》要求强化應急管理領域各部門、各層級之間的事權劃分、分解融合、上下銜接,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要求,構建職責清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安全監管體系,以及“防抗救”結合、高度協同的應急管理職責體系。督促企業建立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將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主要負責人同時列為企業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壓實企業主體責任。

健全落實責任監督機制。《規劃》確立了六項覈心名額和四大類分項名額,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盡職履責和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不斷建立健全應急管理責任考評名額和獎懲機制。健全完善市、區兩級黨委和政府安全生產督察工作制度,探索將應急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納入督察範圍,確保重點任務落地實施。開展事故目標控制評估工作,將評價結果納入相關考核內容。

  突出北京發展定位,踐行首善標準、表率作用,為應急管理事業注入強勁發展動能

2017年9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正式發佈,“四個中心”的都市戰畧定位對首都應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規劃》緊跟時代發展要求,超前謀劃、精心部署,抓住關鍵節點,製定了一系列影響深遠、切實可行的措施辦法。

推進應急管理法治行程。《規劃》堅決貫徹落實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强化法規制度頂層設計,有序推動《北京市安全生產條例》《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等重要法規制度修訂工作。積極推進自然灾害救助、工礦商貿、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領域標準建設。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和“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四位一體”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開展“法律十進”及“以案釋法”等主題普法活動,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强化應急管理智慧支撐。《規劃》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對應急管理工作提出的緊迫要求,加快綜合優化各相關行業監測數據,構建完善“應急一張圖”。全面加强突發事件統籌協調、快速回應和輔助決策智能化能力,建設應急指揮“決策中樞”“指揮中樞”。探索推進高危行業領域智慧視頻監控和物聯監測系統,形成“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的新型能力體系。加强應急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强化現場救援裝備、執法裝備、智慧視頻監控分析裝備配備,為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科技支撐。

補齊應急管理發展短板。《規劃》緊緊立足於應急管理工作實際,著力破解制約發展的突出衝突問題,研究確立了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應急裝備能力提升、危險化學品物流樞紐基地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和管理等12個重大工程項目,內容覆蓋應急管理各領域、全過程,著重提升風險管控、灾害應對等應急能力,全力補齊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短板弱項。創新重大活動安全監管模式,加快推進服務保障工作規範化行程。

  突出風險隱患防控,加强科學預防、精准治理,為社會穩定運行創新治理方法路徑

應急管理是要通過關口前移的預防工作,達到少應急、不應急,特別是不應大急的發展目標。《規劃》始終圍繞這一目標要求,將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放在第一位,細化量化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的目標名額,突出了責任落實、源頭防控、科技防控等人防物防技防具體任務舉措和工程項目內容。

全力加强風險源頭防控治理。《規劃》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精准治理”的風險防控理念,要求全力推進全市自然灾害綜合風險普查,繪製自然灾害風險和防治區劃圖,製定針對性風險防控措施,壓實相關責任落實。完善都市安全風險評估標準體系,建立都市安全風險評估動態更新機制。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决”。充分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視頻識別等科技,優化自然灾害監測站網絡。廣泛部署都市運行感知終端,建强都市安全監測感知預警體系。

努力提升安全生產治理能力。《規劃》結合近幾年安全生產領域存在的突出衝突問題,要求建立更加嚴格規範的安全准入體系,强化企業安全生產條件和設備設施安全性能,強力推進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業有序退出。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健全完善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以推進安全發展示範都市創建為契機,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切實整治一批影響首都安全的重大事故隱患。

扎實推進風險隱患綜合防治。《規劃》秉持提升本質安全水准的目標,堅持標本兼治、統籌治理,扎實推進公共安全風險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突發事件專項指南,探索形成常態評估和動態更新工作機制,形成完備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强自然灾害風險分級分類評估,建立自然灾害綜合風險資料庫和綜合减灾能力資料庫。繼續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工程治理,加强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綜合管理和效益評估。聚焦都市安全治理重點難點,實行重大事故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及時整改銷號和整改效果評估工作機制。

  突出生命至上理念,强化全面準備、協同救援,為應對災難事故儲備充足力量資源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把安全作為頭等大事,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規劃》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貫徹始終,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首要目標,全方位、全領域做好應對各類突發災難事故的準備工作。

著力提高應急指揮處置效能。《規劃》始終堅持實戰化導向,要求持續修訂完善各級各類應急預案,積極推進巨灾情景構建與巨灾應急預案編制,强化預案間的有機銜接,推動應急預案數位化建設。制訂落實年度應急演練計畫,開展實戰化、常態化應急演練,著重加强“雙盲”演練,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管理。健全完善應急指揮調度機制,優化極端天氣應對工作機制和突發事件分級響應機制,明確各類突發事件響應處置程式,不斷增強指揮調度能力。

全面加强應急保障能力建設。《規劃》以建設“佈局合理、規模適度、專業高效”的應急保障體系為目標,結合首都發展實際,著重加强防汛、森林滅火、都市生命線等應急救援隊伍力量建設,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構建與首都灾害特點相適應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强京津冀應急物資協同保障,鼓勵企事業單位儲備基本應急自救物資、家庭儲備必要的應急和生活必需品,實行政府和社會、實物和產能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模式。探索建立應急綠色通道工作機制,全面構建都市地面應急道路網絡。

構建完善協同化治理新格局。《規劃》立足“防大灾、抗大險”的具體要求,發揮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切實做好複雜灾害情境下協同化救援工作。協調中央部門建立完善並常態化運行首都地區應急指揮協同機制,健全軍地聯合指揮調度、救援力量調用、物資儲運調配等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完善京津冀一體化應急協同聯動機制,構建分級分類突發事件現場指揮部機构組建和陞級機制,全面提升突發事件應急準備能力。

  突出社會共亯共治,提升安全素養、全民參與,為韌性城市建設築牢社會發展基礎

社會公眾安全素養是韌性城市建設中重要的基礎環節,《規劃》緊緊圍繞加强全民應急知識與技能儲備、强化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等任務內容,著力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努力構建起全社會共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動員彙聚應急社會資源。《規劃》立足於首都自身優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資源參與應急管理社會化治理,健全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完善應急動員體系。加强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完善應急管理專家資源庫,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在決策諮詢、標準製定、安全診斷、應急會商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吹哨報到、接訴即辦等群防群治體系作用,優化完善應急管理領域羣衆訴求辦理機制。

培育扶持社會應急力量。《規劃》將應急管理工作有機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域,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培育引導專業能力强、社會信譽好的行業協會、行業領軍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安全生產治理和應急管理工作。扎實抓好應急管理社會組織建設基礎工作,開展理論和技能培訓,構建完善的服務保障制度、規範和機制。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深入推進北京安責險制度,不斷提升保險服務機構對企業的服務水平。加强應急管理領域綜合保險制度研究,探索建立多管道多層次灾害保險機制。

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規劃》重點突出基層應急能力、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以網格化管理為切入點,建立以居民(村民)自治為基礎的防灾减灾救災與應急組織,提高基層先期處置能力。加快推進公共防灾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房屋設施加固、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強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加大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和管理,大力發展應對多種灾種、室內室外多種類型應急避難場所。統籌將應急管理知識納入基礎教育、企業教育、社會教育,實現科普教育全覆蓋。


中國工程院院士範維澄

突出安全發展韌性系統防治思維社會共治共亯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一系列重要訓示批示精神的生動實踐。《規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立足新時期首都都市戰畧定位,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結合北京自身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北京方案”和“首都標準”。

第一,聚焦都市安全發展韌性,全面强化應急“防火牆”。北京作為超大型都市,各組成要素高度關聯、高度耦合,極端天氣和人為事故導致城市基礎設施局部大面積癱瘓的風險在不斷加劇,提高都市容灾抗灾能力十分必要,且勢在必行。《規劃》超前研判了都市發展規律和特點,對建設安全韌性都市進行了有力探索和大膽嘗試,著重就加强巨灾、大灾致灾機理研究,構建精准監測預警能力體系,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效能,强化都市安全基礎設施容灾抗灾能力,提升基層基礎應急第一響應能力等內容進行了系統謀劃和科學部署,這是北京都市發展階段面臨的主要形勢任務,必將對應急管理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產生深遠影響。

第二,聚焦風險隱患系統防治,全面構建應急“感知網”。《規劃》充分結合北京發展實際,將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放在第一位,細化量化風險隱患防控治理的目標名額,健全完善防控制度機制,突出責任落實、源頭防控、科技防控等人防物防技防具體舉措,認真籌畫重要設施目標和重點區域綜合風險評估與風險防控能力評查、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重大安全隱患治理等工程項目。此外,還充分運用前沿資訊科技手段,提出了“智慧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精准治理和精細治理能力水准,構建起更加完善的風險隱患防控體系,為减少災難事故發生奠定了扎實基礎。

第三,聚焦社會整體共治共亯,全面打造應急“共同體”。首都應急管理工作關係著黨和國家的發展大局,關係著經濟社會的安全穩定運行,關係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好首都應急管理工作必須動員起最廣泛的社會力量,深度挖掘和培育社會蘊藏的應急資源。《規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著力健全完善社會共治共亯的應急管理發展格局,重點闡述了健全完善應急社會動員機制,積極發揮首都人才聚集優勢,提升全民應急知識與技能儲備,系統綜合優化社會應急資源,不斷壯大規範社會化應急服務力量,探索建立社會力量深度參與應急管理工作機制等任務。相信通過五年的推動,必定能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

彰顯大應急理念全灾種應對全過程管理

關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本人認為《規劃》系統謀劃了未來五年、甚至十五年首都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目標軌跡,科學構建起美好的發展藍圖和發展遠景,是一部實踐性、創新性、指導性都特別强的系統性規劃,是應急管理體系特色和優勢的具體體現。北京作為首善之區,《規劃》既凸顯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要求,又極具首都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在貫徹大應急理念方面,有突破性創新。組建應急管理部門的初衷就是要有效破解“九龍治水”的困局。北京市構建以《規劃》為統領,7個專項規劃為支撐的“1+7”應急管理規劃體系,形成一體化頂層設計。《規劃》固化並壓實市、區應急委及其辦公室職責,對四大類突發事件統一領導、集中指揮,將各方應急力量和資源“五指並一拳”,形成有效合力。同時,《規劃》不僅系統規範了突發事件應急領導指揮職責,還通過一系列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硬”“軟”結合的綜合優化策略來提高防灾、抗灾、救災效果,增强都市應對地上與地下空間各類事故灾害的抵禦能力、恢復能力和適應能力。

二是在貫徹全灾種應對方面,有系統性舉措。為適應從“單一灾種”向“全灾種”應對全面轉型的發展需要,《規劃》在注重提升防汛、森林防滅火、地震、地質災害等單灾種應對能力的同時,全面實施巨灾情景構建與風險分析工程,在情景類比、應急任務和能力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製定針對性防禦措施和應急預案體系。特別是打破自然灾害與事故災難單灾種應對的藩籬,把自然灾害與事故災難風險的普查、調查加以關聯、疊加和綜合,實現對自然灾害-科技事故及其灾害鏈綜合監測、綜合預警、綜合研判、綜合施策的一體化管理。

三是在貫徹全過程管理方面,有實質性進展。應急管理是一個包含減緩、準備、響應、恢復活動的全流程閉環。《規劃》著眼織密應急管理風險防控、治理能力、責任制度“三體系”,積極推進應急管理法治化、協同化、智能化、社會化“四化”行程,進一步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全面提升首都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特別是在加强綜合資訊支撐方面,依託各行業部門現有監測感知系統,構建完善綜合應急資訊智慧分析平臺,强化數據彙聚共亯,及時準確向基層“一線”推送相關資訊,推進監測預警感知、智能應急指揮調度、智慧救援實戰工程建設,為應急全過程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全鏈條科技賦能支撐。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