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四五”期間將打造千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

江苏 67℃ 0
摘要:歷時三年建設的南京城牆博物館近日外觀初顯,預計今年年底開放,我省又將新添一處重量級公共文化空間。公共文化空間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近年來,我省湧現出一大批公共文化空間,其中既有博物館、美術館等傳統空間,也有時尚實體書店、民營美術館等新型場所。

歷時三年建設的南京城牆博物館近日外觀初顯,預計今年年底開放,我省又將新添一處重量級公共文化空間。

公共文化空間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近年來,我省湧現出一大批公共文化空間,其中既有博物館、美術館等傳統空間,也有時尚實體書店、民營美術館等新型場所。這些“空間”運營情况如何?“發展空間”有多大?它們在文化建設中怎樣更好發揮“陣地”功能?

五年打造千個“最美”

“太美了,期待開館!”上週末,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張博特意跑到尚未竣工的南京城牆博物館前“打卡”。玻璃幕牆上倒映出金黃的梧桐、碧藍的天空和古樸滄桑的城牆,吸引不少市民遊客駐足拍照。他感歎:“這裡有南京最美的初冬。”

在蘇州,蘇博西館已成“網紅打卡點”。9月底試運營以來,遊客絡繹不絕,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展品,讓人在不經意間“遇見”姑蘇繁華。在中博熱搜榜公佈的10-11月全國十大熱搜展覽中,蘇博西館“純粹江南·蘇州歷史陳列”和“羅馬·都市與帝國”兩大展覽上榜。

除了博物館,近年來,全省各地還湧現出越來越多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週末午後,南京市秦淮區文采書屋,木制長條桌旁,一杯咖啡、一本書,90後小耿正在閱讀人文書籍。她說,不僅自己喜歡來這裡看書,偶爾也約閨蜜來,這裡是她們聚會的“秘密空間”。文采書屋是秦淮區首個“轉角·遇見”公共文化空間,開門迎客以來,短短兩年時間,100處“轉角·遇見”鑲嵌於街頭巷尾,成為展示都市魅力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都市公共文化空間主要分兩類,一類是純粹政府投入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間,如各種政府出資建立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文化藝術中心和社區公園;還有一類是市場主體提供的公共文化空間,如書店書局、文化沙龍、私人美術館和博物館等。”南京大學都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介紹,公共文化空間要有一定的“文化比重”,一種評估依據是空間內的“文化厚度”,如南京的民國公館本身屬於文化遺產,建築自身就有文化的厚重感,在建築內佈置設計、面向公眾開放的咖啡館、畫室等是公共文化空間;另一評估維度是“量”,當一處公共空間內的文化表達元素,占比超過空間陳設或面積的50%時,也可認為是一處公共文化空間。

“過去人們對公共文化空間主要關注有沒有,如今更關注美不美、出入和使用是否方便。”省文化館館長戴珩認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順應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於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具有重要意義。在他看來,公共文化空間應體現文化內涵和美學品位,使之成為提升審美能力、激發美好情感、放飛美好想像的美好生活空間。

今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在蘇州召開公共文化領域重點改革工作總結部署會議,明確提出,未來文化建設的四項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著力構築公共文化新型空間”。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我省將扶持打造“顏值”和“氣質”兼具的“千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未來省市縣三級文旅部門還將通過資金補助、隊伍培訓、展示推廣等措施,每年集中驗收一批打造成熟的最美空間。

數量不少但“流量”不多

近年來我省各地公共文化空間數量雖持續新增,但“硬幣的另一面”卻是,部分空間冷冷清清,“流量”不多。

24小時圖書館是新近興起的一類公共文化空間。11月26日,記者分別在早、中、晚不同時段,探訪南京市主城區某街道的24小時社區書院,發現幾乎沒有閱覽人員。物業中心工作人員稱,“幾乎很少看到有人使用。”記者以辦理借閱卡為由向社區瞭解書院使用情况,工作人員回復:“現時以社區兒童為主,以後多搞些活動也許來的人就多了。”

“南京早在2011年就開展了鎮、街道‘示範文化站’和村(社區)‘示範文化活動室’建設工作,以點帶面,加强基層文化建設。省內不少都市也提出,每個街道都要建設文化站、社區要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但這些空間離破除千篇一律的形態、形成各具特色的風貌,還有差距。”戴珩介紹,一些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間,政府投入資金建起之後,利用率並不高,出現有書沒人讀、有戲沒人看、有場館沒人去的尷尬狀況。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市場主體運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開業時熱熱鬧鬧,運營一段時間後,就消失在人們視線中。南京諸子藝術館理事長李軍介紹,當下南京有20多傢俱備一定規模和檔次的民辦美術館,然而生存現狀不容樂觀,很多都是勉強維持。

“公共文化空間經常會面臨一個問題——創始人的人文情懷和企業家精神之間的撕裂,因而要求兼具人文追求和經營管理能力。”南京藝術學院副校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李向民說,很多公共文化空間“轉瞬即逝”,就是因為無法實現持續盈利,或是不能持續提供優質公共文化產品。

做强公共文化空間,關鍵字是“品牌”。西安大唐不夜城年遊客量超億人次,“不倒翁小姐姐”“石頭人”“敦煌飛天”等現象級文化IP,實現50億次以上視頻播放量;重慶鐘書閣在設計中將“山城”元素融入其中,不僅獲評“重慶最受歡迎書店”,還吸引全國各地遊客打卡……相比之下,我省歷史文化名城眾多,但缺少既叫得響又能“叫座”的公共文化空間品牌,即缺少“頂流”。

“南京是六朝古都,歷史文化遺存眾多,但文化空間的載體多半偏小,相對分散,有些後建的公共文化空間還遠離都市腹地,可及性、便捷性均相對偏弱。”胡小武分析,一方面缺少大體量、創意創新類、主題型的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城市文化的視窗、IP的集散地;另一方面,小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運營又普遍“中規中矩”,很多散落在都市裏的文化元素未被啟動,能“出圈”的數量偏少。此外,空間打造重規劃設計、輕活動運營,功能較為單一,對於一個千萬級人口的特大城市而言,其承載力很難與都市需求相匹配。

“公共文化空間一定要有流量,讓人們都想來,來了就想發朋友圈。”戴珩認為,不論是傳統公共文化空間,還是私人打造的新型空間,首要任務就是集聚人氣,有了人氣和使用率,才有存在意義和發展可能。他建議,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和運營,一定要傾聽受眾聲音,符合年輕群體的審美和習慣,如果不能抓住90後、00後,遲早會“死掉”。

“好看”還需“耐看”

明代的裝修風格、竹林掩映中的蘇州樹山介石書院,由8個玻璃房改造的南京“二十四小時美術館”,外表“復古”、黛瓦紅窗的“文津書房”……走進2021年度江蘇“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個個高顏值、有文化。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打造“最美”,在“顏值”和“氣質”上都有要求。比如空間設計上要能充分體現藝術性、主題特色和地域特色,氛圍營造上要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濃厚文化內涵等。

“公共文化空間在美學上,要符合羣衆日益提高的審美眼光。”戴珩介紹,2018年起,上海每年都舉行“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大賽,發掘“美”“好”“新”的典範,至今已徵集到逾千個範例,影響範圍從上海逐漸擴展到長三角乃至全國。這些範例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佈置,都給市民遊客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公共文化空間成為都市的“顏值擔當”。

當公共文化空間建築拔地而起,永續的運營管理必須跟上,才能讓“好看”變得更加“耐看”。

“公共文化空間要緊緊抓住‘文化’內核,通過持續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來吸引、留住目標受眾。”南京博物院辦公室主任鄭晶介紹,近年來南京博物院人氣持續走高,不僅源於藏品和博物館自身的歷史,更因針對不同年齡段用戶,開設定制清溪課堂、南博研學、非遺表演、禮樂課程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和課程。“博物館有自己的價值和使命,展覽就是最大的教育產品,公共文化空間要通過提供‘場所’,做文化價值的‘輸出’。”

胡小武認為,推動公共文化空間的高品質發展,還需投入更多創意行銷的理念,創造一些驚喜、網紅級的亮點,營造年輕人喜愛的格調和趣味。“通過不斷更新的文化創意,賦予空間內涵、塑造空間性格,起到觸及人心的效果,從而順其自然地激發參訪者的消費行為,讓大家覺得來了之後能有驚喜、有不一樣的體驗感,進而形成文化空間的口碑,這是我們從重慶、成都能成‘抖音之城’,鄭州、合肥晋昇‘網紅之都’背後看到的。公共文化空間在內容與設計上要學會行銷,即‘包裝’,價值才能真正釋放。”

“設計是一錘子買賣,運營卻講究細水長流。”戴珩舉例說,深圳一座政府背景的文化館,運營一個“小彈唱”市場化項目。文化館以項目為依託,引進珠三角地區的民樂團隊做文化活動,受到市民遊客一致好評。“政府性質的文化機构可以採用‘空間換資源’的管道,引進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和內容呈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