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延津官渡戰役

河南 50℃ 0
摘要:三國第一大戰役——官渡之戰發生地在河南,這是河南歷史文化的一塊瑰寶。三國第二大戰役赤壁之戰早已被其發生地拍成電影賺了幾個億,而我們河南對我們自己的寶貝至今視而不見,無動於衷,根本問題是缺乏對她的研究,以至於不瞭解她的重大意義所致。以前我們總說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場戰爭,但我們沒有深入探討她的深層次意義,為什麼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三國第一大戰役——官渡之戰發生地在河南,這是河南歷史文化的一塊瑰寶。三國第二大戰役赤壁之戰早已被其發生地拍成電影賺了幾個億,而我們河南對我們自己的寶貝至今視而不見,無動於衷,根本問題是缺乏對她的研究,以至於不瞭解她的重大意義所致。

以前我們總說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場戰爭,但我們沒有深入探討她的深層次意義,為什麼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今天我們就試圖探討這個問題。

一,官渡之戰是“民主”戰勝“獨裁”的戰爭。

論個人自然條件,曹操“矮胖短小,身高不及7尺(約150公分),圓臉、短須”;袁紹“有姿貌威容”,“長得高大英俊,雄壯威武”;

論家庭出身,曹操是“宦官後代(父親是宦官的養子),有權力卻不被尊重,加上其貌不揚,早年便顯出有點自卑又缺乏安全感”,袁紹則是“四世三公,勢傾天下”,四代人出了四位在朝中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三公”職務的人物,權傾天下;

論軍事力量,說法不一,《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說曹操有3萬多人,袁紹則有30萬的兵力;易中天《品三國》講曹操不足2萬人,袁紹10萬人;一般資料說曹操2萬,袁紹10萬。不管怎麼說,都是曹弱袁强。那麼為什麼曹操勝利了呢?我的看法是,曹操尊重人才,遇事和謀士們商量,善於

傾聽屬下的意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民主”;而袁紹剛愎自用,自高自大,獨斷專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獨裁”。

所以我說,官渡之戰是“民主”戰勝“獨裁”的戰爭。

我們先來看看袁紹都拒絕了哪些人的高見?

一拒田豐。建安五年(200),曹操東征劉備,袁紹的主要謀士田豐力勸袁紹偷襲許都,援助劉備,袁紹以兒子有病為由拒絕,氣得田豐用手杖敲擊地面,痛心喊道:“天賜良機,卻以小兒生病而白白放弃,實在可惜”;

二拒田豐。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隻身逃往青州,由袁譚引見投靠了袁紹。劉備向袁紹提供了曹軍的情况及部署,袁紹要親率大軍南下征戰曹操,田豐第二次站出來勸道:“前此曹操攻打劉備時,許都空虛,我們卻不及時進軍;如今徐州已破,曹軍士氣正旺,絕

不是攻打的時機。况且曹操善於用兵,兵眾雖少,不可輕敵。以本部的規劃,宜持長久戰策略——”,“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袁紹不聽,田豐再三進諫,袁紹非常生氣,當場免了田豐的職務並下獄。兵敗之後明知田豐正確卻又將其處死。

一拒沮授。袁紹任命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監軍、奮威將軍沮授勸諫袁紹說:“天下未定,大封子孫必然導致災禍。”

袁紹不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地加封了次子和外甥;

二拒沮授。袁紹派顏良攻白馬,沮授諫道:“顏良性情急躁,雖作戰勇敢卻不能獨領部隊”,“紹不聽”;

三拒沮授。顏良、文醜被殺後,袁軍上下非常恐慌,曹軍撤往官渡,構築陣地,準備與袁軍決戰。沮授又勸袁紹說:“我們的軍隊數量雖多,但士氣和勇敢都不如曹軍。而曹軍軍糧短缺,後勤物資遠沒有我們充足,囙此曹軍希望速戰速決,可我軍應該打持久戰,拖垮曹軍。只要我們和曹軍相持下去,過不了幾個月,曹軍必然失敗。”“紹不從”。

沮授屢次勸諫,袁紹屢次不聽,還認為沮授沒有信心,乾脆把沮授統領的軍隊分給了郭圖和淳於瓊。沮授很傷心,只好提出辭呈。

四拒沮授。袁紹派淳於瓊帶一萬兵馬護送糧草,這時的沮授雖然沒了軍權,但仍跟隨著部隊,於是沮授又站出來諫道:“可以再派蔣奇帶領一支軍隊配合,防備曹軍偷襲”,“紹複不從”,袁紹還是不採納。

拒絕張郃。淳於瓊押運糧草駐紮烏巢,曹操親自領兵夜襲烏巢,大將張郃勸袁紹說:“曹操兵將精悍,到了烏巢一定會擊敗淳於瓊等人。淳於瓊一旦失敗,將軍也就大勢已去了。

所以您應該儘快派重兵援救淳於瓊”,郭圖主張“攻其本營”,張郃再勸:“曹操營防堅固,很有可能攻不下,如果淳於瓊被擒,我們只有成為俘虜了”,結果袁紹仍然沒有聽從張郃的正

確建議,只派少數人馬援救淳於瓊,而派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大本營沒有攻下,曹操火燒烏巢,袁軍大敗,郭圖自覺慚愧,更加起勁地誣陷張郃,張郃擔心受迫害而降曹。

逼走許攸。另一個主要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輕騎部隊偷襲曹操的後方許都,袁紹不假思索,高傲地說:“不必!我一定可以在這裡擒住曹操!”恰巧這時有人報告許攸的家族中有人犯法,袁紹翻臉大罵許攸對家族管教不嚴,許攸感到袁紹驕傲輕敵又看不起自己,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並向曹操報告袁軍軍糧囤積在烏巢的重大軍事機密,導致曹操火燒烏巢,袁軍大勢去矣!

我們再看看曹操是怎麼抬舉人、尊重人,採納人的高見的?侍中荀彧向曹操推薦荀攸,曹操召見並與之詳談後誇讚荀攸:“荀公達(荀攸字)非平常人也,有他共同來商議天下大事,我再也不用擔什麼心了。”於是讓荀攸出任尚書,並拜為軍師;

荀彧推薦郭嘉,曹操與郭嘉共論天下大勢後,非常高興地說:“他日幫助我成大功、立大業的,就是這個人了!”

曹操對賈詡誇讚程昱:“程昱將軍的膽量及見識,可以和古代的勇士孟賁、夏育相比。”

曹操稱讚徐晃:“將軍的功勳,超過了孫武、穰苴”,“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許攸夜奔曹營,曹操聞訊,高興地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光著脚跑去迎接,並拍手稱快說:“子元(許攸字)遠道而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白馬解圍,曹操採納的是荀攸的高見。《三國志》載:“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公從之。”

派徐晃、史渙截擊袁軍糧車,也是採納荀攸的主意。《三國志》載:“袁紹運穀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許攸投奔,勸曹操突襲烏巢,左右持懷疑態度,只有荀攸、賈詡兩人勸曹操採納,曹操於是才打響了“火燒烏巢”這一官渡之戰的决定性戰役。《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許攸“來奔,因說公擊瓊等。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

八月,曹袁雙方在官渡前線堆土山,挖道地,互有傷亡,不分勝負。但曹軍糧食短缺,人心惶惶。關鍵時刻,曹操沒有自作主張,而是給後方大本營的留守主帥荀彧寫了一封信,商量全軍是否撤回許都,實際也就是說不打了。由此可見官渡之戰取勝的難度!結果荀彧回信,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劣,特別是再次肯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政方針得民心順民意,在成敗關鍵時刻堅持下去,定能獲勝,從而堅定了曹操的自信。

白馬解圍,前面講了是曹操採納荀攸的計策,還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曹操重用了兩個降將——張遼和關羽。張遼原是呂布的部下,呂布死後降曹。關鍵是關羽剛降,而且提出三個條件,能不能用?該不該用?敢不敢用?《三國志.關羽傳》載:“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但如何“厚”?“厚”到什麼程度?《三國志》沒有寫,《三國演義》卻寫得活靈活現,什麼“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等等,總之是說曹操愛惜關羽是個人才,千方百計收復關羽為其所用,而關羽也確實不愧為“人才”,他既講義氣,更講原則,你曹公待我好,但我不能忘記大哥劉備,不能忘記“匡扶漢室”大業這個“初心”,所以我要為你立功報答你的恩,然後我還要去找我大哥,繼續為“匡扶漢室”而奮鬥!關於這一點,本文有專題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最後還有一事必須要講的,就是袁紹失敗逃走,曹軍打掃戰場時,發現袁軍丟下的許多機密檔案中,有許多曹軍官員將士和袁紹及將士的私人來往信件以求後路,大家都猜測曹操看了這些信件之後必然大發雷霆,接著會來一場血腥的殺戮,沒想到報告曹操之後,曹操竟然不翻不看,下令全部焚燒,眾人不解,曹操說:“當時敵強我弱,連我尚無成功的把握,做出此舉不足為怪。”於是全軍上下無不誇讚曹丞相開明寬容的。

終上所述,袁紹高傲自大,驕傲自滿,剛愎自用,

目中無人,有人才也不會用,還會喪失人才;而曹操卻是禮賢下士,見賢思齊,謙虛謹慎,群策群力,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沒有人可以有人,最終取得勝利。官渡之戰揭示的這一人生哲理,永遠不會過時。

二,官渡之戰的三次戰役發生在延津,並且都是曹操的傑作,更重要的是對人生都有指導意義

官渡之戰,雖然以現在中牟縣的官渡命名,但她的前哨戰——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她的决定性戰役——火燒烏巢,以其精彩的情節被後人津津樂道,這三次戰役的發生地卻是在延津。一部《三國志》,七次出現“延津”,四次提到“酸棗”,另外還有“烏巢”“故市”這兩個延津境內的地名。一個縣的地名在《三國志》裏出現這麼多,這麼頻繁,充分說明“延津”是三國古戰場。直到現在,延津縣有5個村莊的村名與官渡之戰直接有關,他們是——

僧固鄉軍寨村:相傳官渡之戰時,袁軍紮寨於此,後有人在此定居,繁衍成村,故名;

僧固鄉東、西史固村:“史固”就是“故市”,“烏巢”就是村東400畝大沙坑,村人號稱“烏巢澤”,為“火燒烏巢”遺址;

石婆固鎮老儀門村:清康熙延津縣志載“魏武帝屯兵處,初名儀門堡”;

馬莊鄉野廠村:傳說曹操兵臨黃河灘,辟一野場築寨屯兵,之後,這裡便成為一座村寨。後書寫簡便為“野廠”。

這三次戰役,如果前面要加主語的話,就是曹操。《曹操白馬解圍》《曹操延津誘敵》《曹操火燒烏巢》。因為這三次戰役都是曹操直接指揮的,是曹操的傑作。

我們知道曹操以前在歷史上一直是被作為反面人物對待的,直到民國初年,魯迅第一個站出來為曹操翻案,他說:“曹操是一比特非常有才幹的人,至少說成英雄,絕非不當。”1954年夏,毛澤東主席吟誦曹操《觀滄海》後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裏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毛主席還說:“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而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所作所為,恰恰都是“英雄”的行為,而毫無“奸雄”的痕迹,並且更多的體現在“用人”上。

《白馬解圍》的“白馬”,按照現在的版圖,白馬屬滑縣,但在三國時代或者包括其他時代,白馬歸延津管轄,何以為證?《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縣志》為證。這部書的《武將》篇中有“曹操”“袁紹”兩個條目,《遺迹》篇中有“白馬故墟”,將這件事講得清清楚楚。《遺迹》篇中的“白馬故墟”文字介紹說:“漢獻帝興平五年,袁紹遣兵攻白馬,曹操從荀攸之計,駐兵酸棗以分紹兵之勢,卻引軍

兼行至白馬,關羽刺紹將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而還,遂解白馬之圍”。根據這個記載,完全可以說關羽斬顏良在延津,這說明歷史上白馬曾歸延津管轄,只是後來劃給了滑縣。不然,延津縣誌怎會記載滑縣境內發生的事情呢?

這一戰的意義是什麼呢?曹操在這一戰中起了什麼作用呢?

第一,說明曹操民主,善於傾聽下屬的意見,採納謀士荀攸的計謀,聲東擊西計。前文已經提到,不再多講。

第二,說明曹操寬宏大量容人,不拘一格用人。

徐州一戰,曹操軍把劉備軍打得七零八落,劉備投靠了袁紹,張飛逃往芒碭山,關羽和劉備的兩個老婆被曹軍俘虜了。曹操如果模仿濫殺俘虜的歷史先例,硬把關羽給殺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後果?不堪設想。斬顏良誅文醜沒有了,過五關斬六將沒有了,單刀赴會沒有了,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沒有了,波瀾壯闊蔚為壯觀的三國故事沒有了,億萬百姓頂禮膜拜的關老爺沒有了,七十二比特全神成了七十一比特了,等等等等。現在這個曹操,他不但不殺關羽,而且大膽啟用降將關羽,看到關羽是個人才,一心要招降關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演了一個大度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人,破格用人,用天下可用之人的千古佳話!而關羽呢,為了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萬馬軍中突襲顏良,打破了河北名將不可戰勝的神話。關於這一點,稍後還要單獨講。

這一戰給人的啟示: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這個時候的關羽,身份地位名譽都很低,降將,俘虜,是一個“落魄”之人!而顏良呢?那是河北名將,三軍統帥,袁紹手裡的第一張王牌,有萬夫不當之勇,他的主人袁紹,擁有冀州、幽州、並州、青州四州,被稱為“全中國的首席雄主”,雙方很不般配,誰也沒有想到曹營中的一個降將、俘虜,尚無什麼名氣的人,能把大名鼎鼎的顏良殺死!

接著就是《曹操延津誘敵》。

這是毫無爭議的延津故事,緊接上一戰,白馬解圍後,曹操把白馬城中的百姓全部遷出,隨著曹軍沿黃河向官渡撤退。袁紹聞報,又急又氣,派與顏良齊名的另一比特河北名將文醜和剛剛被曹操打敗而投奔過來的劉備,率領大軍渡河南進,追殲曹軍,恨不得一口就把曹軍吞掉。

當袁軍趕到延津南的時候,曹操命令軍隊在延津南面土山坡下紮好營。瞭望哨發現袁軍,立刻向曹操報告說:“袁紹追兵大約有五六百騎。”過了一會兒,又報告說:“袁軍騎兵逐漸增多,步兵多得數也數不清!”曹操說:“不要再報告了!”就命令騎兵解下馬鞍放開馬,把輜重車輛都雜亂地停在路上。曹操的部下都認為敵軍眾多,恐難抵擋,主張退守營壘。只有謀士荀攸領會曹操的用意,對他們說:“這樣正是引誘敵人上鉤,怎能後退呢?”不一會兒,袁紹的騎兵將領文醜和劉備一同率領五六千人馬先後趕到。曹操的將領們感到情况緊急,催請曹操下令上馬迎戰,曹操還是非常沉著地對他們說:“還不到時候!”又過了一會兒,袁軍後續部隊大部分趕到,看到曹軍的

軍用物資堆得滿地都是,就爭先恐後地去搶奪,亂成一團。這時曹操振臂一揮,高喊一聲“可以了!沖啊!”指揮全軍一齊上馬衝殺,大敗袁紹軍,斬殺了袁紹的又一大將文醜,俘虜了文醜的全部人馬,然後退回官渡。

此次戰役叫“延津戰”,又稱“延津誘敵。”上一次戰役叫“白馬戰”又稱“白馬解圍”,這兩次戰役合稱“白馬、延津之戰”。被稱為官渡之戰的“前哨戰”。

這一戰的意義很明顯。這是曹操一生很光彩的一個情節,也是曹操正面形象的主要例證。

第一,曹操帶著百姓撤退,說明曹操愛護百姓。劉備帶著百姓撤退,說了一句“以人為本”,文宣得到處都是,而曹操帶著百姓撤退的事,早在劉備之前,卻很少被人提起過。

第二,白馬戰是曹操聽從了荀攸的計策,而這次延津戰全是曹操一人操作的,在軍事、謀略書中,被作為戰例講述,所以說這件事是曹操作為“軍事家”的一個主要例證。

第三,表現了曹操善於抓住人性的弱點而設謀。延津戰給人的啟示,是人性的弱點,軍紀的重要。袁紹的軍隊一見地上有東西有財物,就迫不及待地哄搶。軍紀哪裡去了!見東西就要,見東西就撿(拾),見東西就搶,這是人的共性,是人性的弱點。聰明的曹操抓住這種弱點,命令他的部隊把大批軍用物資丟在延津路上以“引誘”敵人,堪稱一奇!

第四,表現了曹操胸有成竹、臨危不懼、指揮若定、沉著冷靜的大將風度。這從《三國志曹操傳》中曹操說的“勿複白”“未也”“可矣”,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不要再報告了”“還不到時候”“可以了”等,足可看出。

然而長期以來,曹操的這一傑作卻被埋沒了!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11頻道)2009年前後曾經放過一段國劇花臉臉譜,其中有個戲命叫《戰延津》,花臉臉譜人物是文醜,講的就是三國上的“延津戰”。有意思的是國劇《戰延津》,不是表現延津戰的實際指揮者曹操,而是表現的是關羽誅文醜。而這個“關羽誅文醜”恰恰是個藝術虛構,《三國志關羽傳》只記載有關羽斬顏良,文醜是在萬馬軍中被殺的,究竟死於何人之手,至今還是個謎。

延津戰給人的警示,一是不能貪財,二是紀律重要。假如袁軍紀律嚴明,對曹軍丟在路上的軍用物資不屑一顧,還會敗得如此慘嗎?

發生在延津的第三個戰役是《曹操火燒烏巢》。

烏巢,《中國通史全編》《古代著名戰役》等史書都注

解說,在今河南延津境內。近幾年有人考證,具體地點就在現在的延津縣僧固鄉東史固村東,村人號稱“烏巢澤”。這個研究成果發表在2008年7月1日《新鄉日報》上。

前邊說了,曹操民主,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而袁紹正好相反,主觀武斷,獨斷專行,聽不進別人一點意見。袁紹的謀士許攸,就是感到袁紹驕傲輕敵又看不起自己,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一聽說許攸前來投靠,高興的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光著脚跑去迎接,(前邊已經提到)。

接著就是曹操和許攸那段關於軍糧的有名的對話,許攸看到曹操如此尊重人才,就把袁紹在烏巢囤積軍糧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曹操,並獻計叫曹操率領輕騎前往偷襲,把袁紹的糧草全部燒掉。

曹操當天夜裡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打著袁軍旂號,每人手裡拿著一把乾柴,口裡銜著一根筷子般的小木棍,把所有的馬嘴都束起來以防出聲,從小路奔向烏巢,把袁軍的糧屯團團圍住,然後放起火來,黑夜中,只見濃煙四起,火光沖天。袁軍從夢中驚醒,慌作一團,主將淳於瓊本來就是個嗜酒如命的人,昨晚又喝的酩酊大醉,營帳外人喊馬嘶,熊熊大火把糧食燒的劈啪炸響,他還在那裡鼾聲如雷,結果被曹操手下大將樂進,一刀斬首。袁軍的一萬多車軍糧被燒的一乾二淨。

火燒烏巢是官渡之戰中的一次决定性戰役,從此袁紹軍大勢已去,曹操軍由劣勢變為強勢,勝利在望!

為什麼說曹操由劣勢變為強勢呢?“白馬、延津之戰”儘管放出兩聲驚雷,曹操啟用一個降將,連續斬殺號稱“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河北名將顏良文醜(為了敘述簡便不繞口,我們暫時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掰掉了袁軍兩顆“門牙”,但由於袁軍勢大人多,兵多將廣,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局面,只有這次“火燒烏巢”,才算大局已定、曹操必勝了!

《火燒烏巢》的故事表明:

第一,說明關鍵時刻,如何用人、識人,如何準確判斷至關重要。袁紹不識時務,有人才也會喪失人才。許攸給袁紹獻計,袁紹不但不聽,還因許攸老家一個親屬犯了法而臭駡了許攸一頓,結果,罵走了一個人才。許攸一氣之下夜奔曹操,向曹操告密,並獻計“火燒烏巢”。別看袁紹長相威嚴,儀錶堂堂,卻是那麼不識時務,不知哪頭輕哪頭重,你正在用人之際,許攸作為謀士,好心好意來為你出謀劃策,你不聽也就算了,他家族中有人犯了法,你這時候株連許攸幹什麼?我們再看曹操。卻是不拘禮節,尊重人才,沒人才,人才也會自己跑來。不過這不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而是“袁營跑來個許子元”。

曹操對於許攸“火燒烏巢”的建議一點不懷疑嗎?非也。前面已經說過,左右懷疑,只有荀攸、賈詡勸曹操採納許攸之計。由此看來,曹操絕非盲然,而是徵求過大家的意見。

許攸半夜三更前來投靠,曹操為什麼不優柔寡斷地懷疑許攸是“間諜”,是假投降,從而再去採取什麼措施考驗許攸一番呢?或者是高高在上,戒備森嚴,板著面孔接待許攸呢?這就存在著一個能不能“準確判斷”的問題,不同的領導不同的水准就表現在這裡。。

曹操赤脚迎許攸,人才史上傳佳話

第二,表現曹操親臨一線,身先士卒。曹操親自領兵去了,關鍵時刻挑大樑,勇於擔當。

第三,不該把正常的思維視為“奸詐”。許攸問還有多少軍糧,一連問了三次,曹操第一次回答“有一年的軍糧”,第二次說“半年”,第三次說“只剩一個月”,回答了三次也沒說出實話。最後還是許攸說“軍中無糧矣”,嚇出曹操一頭冷汗說“哎呀,子元不必兜圈子了,你就快拿主意吧”,說著趴在地上連連磕頭。對此,有人評估這是曹操“奸詐”的表現,我們說這不是“奸詐”,而是“正常”。一個外來人,何况又是敵對營壘來的人,詢問如此重大的軍事機密,怎麼可能一問就交出實底呢?說一個人壞,就說他頭頂長瘡脚板流膿一壞到底,說曹操壞,就把他的正常思維硬說成“奸詐”!不可笑麼?

第四,說明“嗜酒誤事”。是針對烏巢的護糧官淳於瓊說的,“嗜”是什麼意思?愛好成癖(pi),酒,該喝時喝,不該喝時不能喝,可淳於瓊愛好喝酒成了一種癖病了,什麼時候都喝,一喝就喝個酩酊大醉。所以,淳於瓊是個“飲酒誤事”的典型。

三,官渡之戰的三次戰役既然發生在延津,為何不稱“延津之戰”?

官渡之戰中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情節曲折、意味深長的戰爭故事,主要就是這三次戰役,都被搬上了國劇舞臺。根據“白馬之戰”改編的國劇劇名叫《白馬坡》,又名《斬顏良》;根據“延津之戰”改編的國劇劇名《戰延津》,又名《誅文醜》;根據“火燒烏巢”改編的國劇《戰官渡》,又名《烏巢劫糧》。

那麼有人會問,官渡之戰的三次戰役既然發生在延津,為何不稱“延津之戰”?

如果我們把官渡之戰的整個過程列個時間表,那就是—

2月,袁紹大軍集結黎陽,圍攻白馬;

4月,曹操從官渡北上救白馬,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曹操延津誘敵,斬文醜;

5——6月,袁、曹兩軍暫時相持;

7月,袁紹大軍集結到官渡北面的陽武,準備繼續發動進攻;

8月,袁軍進軍官渡,堆土山,挖道地,曹軍如法炮製,抵抗袁軍進攻;

9月,雙方大軍相持官渡;

10月,曹軍夜襲烏巢,水潰袁軍,張郃、高覽降曹,袁紹逃跑。

顯然,官渡是曹操屯兵的地方,是大本營,是袁紹進攻的目標。整個官渡之戰中,除了4月的白馬、延津之戰和10月一夜之間的“火燒烏巢”之外,大部分時間還是雙方在官渡的相持。在延津的三次戰役雖然很出名,很叫響,很有轟動性,對袁軍的打擊很大,但畢竟都是短時間的,所以不能稱為“延津之戰”,而只能稱“官渡之戰”

那麼,發生在延津的戰役“白馬解圍”“延津誘敵”“火燒烏巢”是如此地膾炙人口,曹操白馬解圍,曹操延津誘敵,曹操火燒烏巢,關羽斬顏良誅文醜等是如此地被人們嘖嘖稱讚,口口相傳,而發生在官渡的戰事又都是什麼呢?筆者仔細查了史料,也分別命題如下:。

(1)相持官渡

白馬一戰,袁紹的第一張王牌顏良被斬;延津一戰,袁紹的第二張王牌文醜被殺,極大地打擊了袁紹的銳氣。囙此5、6兩個月,袁紹好像暫時鬥敗的公雞,把數萬大軍駐紮在延津以南和官渡的曹軍整整相持兩個月。直到7月,袁紹不但沒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反而仍舊仗著他在軍隊數量、裝備和物資儲備上的優勢,盲目冒進,把大軍集結到官渡北面的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準備繼續發動進攻。沮授再次向他分析戰爭形勢說:“我方軍隊雖然人數多,卻比不上曹軍勇敢善戰;曹軍的弱點是軍糧少,物資儲備沒有我方充足。”據此,他建議用持久戰來消耗曹軍力量,以便最後戰勝曹操。

袁紹一意孤行,仍舊不聽沮授的意見。他命令主力部隊到官渡前線安營下寨,軍營東西長達幾十裏。曹軍也針鋒相對,擺好陣勢,同袁軍對峙。

(2)相持中的衝突

9月,曹操向袁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沒有獲勝。他就改變方針,深溝高壘,固守陣地,以等待有利時機。袁紹見曹軍堅守不出,命令阿兵哥在曹營外面堆起土山,砌起高高的壁樓,在那裡用箭射擊曹軍。《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縣志》記載:“津渡處,在縣南一裏,袁紹築壁以拒曹操處。”

袁軍射的箭密得象下雨一般,曹軍阿兵哥來往行動都得用盾牌遮住事體。曹操命工匠連夜趕造了一種發石車,發射石塊,把袁軍的壁樓擊破。發石車發射石塊的時候,聲響如雷。袁軍這一手沒有成功,又暗鑿道地,直通曹營,打算由道地裏打過去。曹操針對這種道地戰術,

命人在營牆內挖掘長溝,進行防禦。雙方就這樣在官渡相持了三個多月。

(3)張、高降曹

正當曹操火燒烏巢,攻打淳於瓊的關鍵時刻,袁紹不派重兵火速救援,卻命令大將張郃、高覽率兵加緊攻打曹操的官渡大營。袁紹對兒子袁譚說:“只要我們攻下曹操的大營,即使他打敗了淳於瓊,也沒有退路了。”而事實是,淳於瓊支持不住,烏巢一旦有失,大事也就完了。張郃看到了這一點,一再請示袁紹先派兵去救淳於瓊,但袁紹在郭圖的迎合下,仍舊堅持以主力進攻曹操的官渡大營,只派少數騎兵去救烏巢。由於曹操在官渡的營壘很是堅固,戰士們在曹洪的指揮下拼命死守,袁軍久攻不下,袁軍的主力部隊反而被吸引了。這就給曹操拿下烏巢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曹操拿下烏巢,淳於瓊戰敗被殺的消息傳到官渡前線時,張郃看到大勢已去,又怕袁紹聽信郭圖給予陷害,失去鬥志,同高覽一起把攻城器械全部燒掉,向駐守官渡的曹洪投降。曹洪懷疑,不敢接受,荀攸對曹洪說:“張郃的計策沒有被袁紹採納,一怒之下前來投奔我們,您懷疑什麼?”曹洪才接受了他們的投降。

(4)水潰袁軍

當曹操帶兵夜襲烏巢的同時,曹操還部署留守官渡大營的曹洪、荀攸帶領阿兵哥,用挖溝飲水的方法,漫灌袁軍道地。這樣,袁軍前線道地被灌,後方糧倉被燒,張郃、高覽兩員大將投降曹操,袁軍上下

慌作一團,一下子全部潰散,袁紹和兒子袁譚僅帶領800名親兵,狼狽逃回黃河以北。歷時九個月的官渡大戰,以僅有3、4萬兵力的曹操戰勝擁有10萬大軍的袁紹而告結束。

四,都有哪些三國名人、名將參加了官渡之戰?其活動並且主要在延津?

魏國著名的“五子良將”在延津的戰鬥活動

三國的蜀國,有“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其中位居頭一名的關羽,在延津斬顏良誅文醜;魏國則有“五子良將”,官渡之戰中,在延津全都有戰鬥記錄,他們是:於禁、徐晃、張遼、樂進、張郃。

(1)曹操派駐延津的唯一大將——於禁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開始征討袁紹時,袁紹勢力强大,於禁自願作為先鋒。曹操鼓勵他,給他兩千兵馬由他率領,駐守在延津抗拒袁紹,曹操則率軍返回官渡。袁紹進攻延津,由於於禁防守堅固,袁紹沒能攻破。後來於禁又和樂進等人率步兵騎兵5000人攻打袁紹的另兩支軍隊,從延津西南出發,沿著黃河到達汲縣(今衛輝)、獲嘉兩縣,焚燒袁軍據點30多處,殺死獲嘉當地叛亂者幾千人,招降了袁紹的將領何茂、王摩等20多人。曹操又令於禁率軍進駐原武(今原陽),在杜氏津攻破了袁紹的又一處營寨。於禁囙此被提升為裨將軍,然後也回師官渡。袁營、曹營相距不遠,於禁命阿兵哥堆土山與袁軍對抗。袁軍射箭到曹營,阿兵哥多死傷、恐懼,於禁負責守衛土山,

奮力拼搏,氣勢旺盛。袁紹失敗後,於禁被提升為偏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派於禁率軍援助曹仁討伐關羽,雖然被關羽“水淹七軍”而降,但從曹操從“兵多將廣”的曹營中點出於禁討伐關羽來看,說明當時於禁是能够與關羽抗衡的為數不多的大將之一。

(2)有“周亞夫之風”的徐晃

曹操曾稱讚徐晃說:“我用兵三十多年,以及所聽說的古代善於用兵的人,還沒有誰像將軍這樣長驅直入沖進敵人包圍圈的。將軍的功勳,超過了孫武、穰苴。”曹操後來巡視軍營,見徐晃的部隊軍容風紀异常整齊,感歎說:“徐將軍可以說有周亞夫的風度。”

孫武、穰苴、周亞夫都是古代著名軍事家,曹操把

徐晃與他們作比可見徐晃在當時的威望。據《三國志徐晃傳》

記載:徐晃“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醜,拜偏將軍。與曹洪擊隱强賊祝臂,破之,又與史渙擊袁紹運車於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陳壽用極簡略的文字,寫出徐晃跟隨曹操打敗劉備,又隨曹操打敗了顏良,攻下了白馬城,隨後進軍延津,大敗文醜,被提拔為偏將軍。又與曹洪攻打隱強縣的賊寇祝臂,和史渙在故市截擊袁紹的運糧車隊,因立下的戰功多,被封為都亭侯。

(3)與關羽一起解白馬之圍的張遼

1997年出版的《中國曆史上的著名將領》一書,曹操手下那麼多大將,被選入書的只有兩個人,一是上文所述的徐晃,另一名則是張遼。書中介紹說:“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大戰於官渡,張遼與關羽率軍解白馬之圍。”《三國志曹操傳》記載“使張遼、關羽前登(命張遼、關羽率先攻敵);《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作為先鋒進攻顏良)”。可見,“白馬之圍”在張遼一生中也是光彩的一頁。然而,由於關羽親手斬了顏良,人們總是津津樂道談關羽而忽略了張遼的功勞。事實上,當時關羽作為曹操新來的降將,曹操對他尚有個考驗過程,命其為“先鋒官”時,也只是個“副先鋒”,名字排在張遼之後。囙此,研究官渡之戰,不可忽略張遼。

(4)斬殺袁紹大將淳於瓊的樂進

樂進是曹操手下的又一虎將。他在官渡大戰中出場雖然不多,但卻是一鳴驚人。《三國志樂進傳》記載:樂進“渡河攻獲嘉,還,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斬紹將淳於瓊。”寥寥20餘字,把樂進渡過黃河攻打獲嘉,回師參加官渡大戰,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奮力拼殺,萬馬軍中斬殺袁紹大將淳於瓊的高大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

(5)導致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張郃

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派“才氣過人”的馬謖守街亭,結果街亭失守,一向“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與馬謖在街亭交戰的魏國大將是誰?譜寫這一千古絕唱的魏國大將是誰?是張郃。他在官渡之戰中,就初露鋒芒,初顯才華了!

那時,他在袁紹手下為將,當袁紹派淳於瓊駐守烏巢,曹操率兵急攻淳於瓊時,張郃勸袁紹“宜急引兵救之。”袁紹不聽張郃的正確意見,只派少數人馬援救淳於瓊,而派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大本營沒有攻下,曹操大敗淳於瓊,袁軍大敗,張郃擔心受迫害,看到大勢已去,毅然選擇弃暗投明的道路,與高覽一起投奔了曹操(前文已有兩處陳述,此處略)。

對於那些腐朽、沒落的落後勢力,對於那些是非不分、黑白不辯、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君,是愚忠、守節,還是大膽背叛、弃暗投明,張郃的選擇是明智之舉。

三國三巨頭之一的劉備在延津

三國三巨頭,曹操,劉備,孫權。除了孫權,曹操和劉備的足迹都踏上了延津這塊神秘的土地。曹操我們已經說過了,那是相當的輝煌。劉備呢?劉備在延津,得從建安五年(200)說起。曹操率大軍東征劉備,劉備戰敗,曹操把劉備的兵馬全部收編,俘獲了劉備的妻子兒女及關羽,張飛逃亡到芒碭山,劉備逃奔青州袁譚,袁譚將情況彙報給父親袁紹,袁紹出鄴城200裏迎接劉備。——一個敗兵之將,光杆司令,卻還受到如此待遇,值得慶倖!可接下來的事情就一次比一次地不咋地了!也越來越和延津有關了!袁紹進軍黎陽,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曹操派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劉備在袁紹手下第一次面臨生死關頭。(以下袁紹兩次欲斬劉備,《三國志》都沒記注:

載,不符合情理,囙此以下按《三國演義》之說)袁紹對劉備瞪眼說“汝弟斬吾愛將,汝必通謀,留爾何用!”喝令把劉備斬了。這時候,劉備劉玄德的聰明才智、大智大勇可就表現出來了。他明知道

是他的二弟關羽做的事,可竟然不慌不忙地分辨說:“明公只聽一面之詞——,天下形貌相同者不少,豈赤面長髯之人,

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察之?”——就是這樣簡單的兩句話,竟然矇騙住了袁紹,化險為夷!

接著在“延津之戰”中,《三國志》明確記載:“紹渡河,壁延津南,使劉備、文醜挑戰。太祖擊破之,斬醜”。袁紹竟然又重用劉備,派劉備和文醜,請注意,劉備的名字排在文醜之前,除了照顧劉備的聲望,更是為了伺機招降關羽之故。袁紹並沒有因為劉備的辯解,真的認為斬顏良的不是關羽。

在追趕曹軍的延津路上,劉備素知曹操善用奇兵,一直苦勸文醜慎重行動。但文醜一方面痛恨顏良被斬,一方面看不起劉備這個敗軍之將,根本不把劉備的勸告放在心上。為搶功,自己帶著五、六百輕騎兵猛追,將大軍交付後面緊隨而至的劉備。結果,曹操用輜重誘敵,文醜中計被斬,隨後而到的劉備見文醜已死,不敢戀戰,更怕中了曹操埋伏,便急速向袁紹大本營撤退了。對此,易中天的說法是“跑了”,“跑得比兔子還快”,說劉備在這裡充當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對於劉備的這種負面認識,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

其實這種認識是很淺薄的。有句民間諺語說得好“能大能小是條龍,光大不小是條蟲”,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投靠袁紹,原來的一方人主屈居下位,降格到一介武夫文醜的級別,帶

領阿兵哥上前線拼殺,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危險,那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和氣魄啊!難怪後來三分天下有其一呢!

劉備回到袁紹營中後,面臨第二次生死關頭。袁紹大怒,罵道:“大耳賊!焉敢如此!”令推出斬之。劉備鎮定自若:“某有何罪?”紹曰:“你故使汝弟又壞我一員大將,如何無罪?”劉備不卑不亢地說:“曹操素忌備,今知備在明公處,恐備助公,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願明公思之。”幾句話又把袁紹說轉了,竟要劉備給關羽寫信招降關羽,劉備再次化險為夷。

總之,三國時期的第一大戰役官渡之戰,名為官渡之戰,但其膾炙人口的精彩戰役,被人嘖嘖稱讚的戰鬥故事,卻大都發生在延津!魏國的“五子良將”,“桃園三結義”的老大和二弟,三國三巨頭其中的兩巨頭(曹劉),都在延津留有戰鬥足迹!這不能不說是古老的延津的一個傳奇!將來有朝一日歷史文化得到重視,欲選官渡之戰紀念地的話,延津當是主要考慮對象。

五,是誰成就了關羽?關羽斬顏良誅文醜為何成千古美談?背後蘊藏著怎樣的人生大智慧?

官渡之戰的所有故事,最耐人尋味、最有教育意義的,是官渡之戰的第一個階段中,曹操與關羽之間的情分,

這段情分導致出一個“關羽斬顏良誅文醜”的故事。

在延津,關羽斬顏良誅文醜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故事。對於關羽斬顏良的具體位置還有幾種傳說。

其一,關羽斬顏良在僧固鄉梁僧固村西頭。這裡過去曾有“顏良墓”,《延津縣志別集》有記載。

其二,關羽斬顏良在塔鋪。塔鋪有個白馬塔,據此說這就是“白馬解圍”的白馬。《悠悠故道情》一書有記載。

其三,延津縣城往南管三裏地,再往南是原陽縣,原陽縣有個“斬顏良崗村”,現在叫“碼頭村”。顧名思義,關羽斬顏良就在那裡。《原陽縣志》《原陽地名志》《原陽文史資料》均有記載。

清朝縣誌有明文記載,百姓中間有種種傳說並已形成文字,關羽斬顏良在延津應該說是成立的。

至於關羽誅文醜,前面已經說過,是藝術虛構,是羅貫中的妙筆生花。然而,由於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關羽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關羽斬顏良誅文醜早已成為一個固定片語而不可分割,沒有人再去傻呼呼地考究關羽既然沒有誅文醜,羅貫中為什麼這樣寫等等。甚至在這個問題上,人們是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寧可信關

羽斬顏良誅文醜,不願再去聽信什麼“關羽只是斬了顏良沒有斬文醜”的話。值得研究的是,

關羽作為一名武將,戰場上廝殺、搏鬥、殺人是常事,為什麼單單一個“斬顏良誅文醜”卻被人們代代相傳,百談不厭呢?

這是因為——

“斬顏良誅文醜”蘊含著人生大智慧。

這要從曹操東征劉備、擒獲關羽說起。《三國志曹操傳》載:“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複進攻之,羽降。”(劉備投靠了袁紹,曹軍擒獲了劉備的妻兒。劉備的大將關羽駐守下邳,曹公乘勝進攻,關羽投降了曹公。)

《三國志劉備傳》載:“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曹公率軍東征先主,先主戰敗,曹公把先主的兵馬全部收編,俘獲了先主的妻子兒女,並生擒了關羽,然後撤軍。)

《三國志關羽傳》載:“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曹公率軍東征徐州,先主戰敗後投奔了袁紹。曹公擒獲關羽後返回,任命關羽為偏將軍,給予了他优渥的待遇。)

以上三處記載,前兩處只說關羽投降了曹操,曹操擒獲了關羽。只有關羽傳中才說曹操擒獲關羽後“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問題就出來了,曹操捉住了劉備的二號人物不但不殺,還隨即封官,給予优渥待遇,這是為什麼?稍微動點腦子的讀者讀至此處都會看出問題,陳壽的《三國志》在這一點上寫得太精簡了,“禮之甚厚”四個字蘊含著多少精彩的內容啊?天才的小說家羅貫中精明地發現了這一點,濃墨重彩地加進許多精彩情節,由於符合故事情節的發展方向,特別是符合平民百姓樸素的愛憎心理需求,人們不但不認為是“虛構”反而感到十分真實,從而在讀者心目中樹起了關羽“忠義”的高大形象,以至於敬其為“神”!所以,本文由於行文之需要,以下所引事件均按《三國演義》所述。

前面已經說過,曹操捕獲關羽之後,不但不殺,而且奉為上賓,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這是為什麼呢?有句話說得好“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同樣道理,可敬之人必有可貴之處。我們看,徐州一戰,劉歇業被打散,劉備投靠了袁紹,張飛逃往芒碭山,關羽因為要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有拖累,最後被困土山,曹操派張遼規勸關羽投降,關羽無奈之下提出三個條件:

1,降漢不降曹

2,善待兩位嫂嫂

3,一旦得知劉備消息,必去

大家想過這三個條件有多麼重要嗎?降漢不降曹,最厲害!漢是國,漢是主,說明關羽胸懷祖國,想的是國家利益,第二條第三條都是說他的“主人”,兩位嫂嫂,劉備。劉備不在,嫂嫂就是主,他要保護好她們,不能有半點閃失!充分說明關羽有大局意識,一身正氣,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它和今天我們提倡的增强“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除了時代不同,其實質不是一樣嗎?

曹操聽了關羽提出的三個條件,對關羽肅然起敬,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人主”,要的就是這樣忠心耿耿忠於主子的臣子,所以他認為,降漢不降曹,我曹操是漢丞相,可以;第二條也好辦,第三條猶豫了一下,在張遼的勸說下也答應了。從此,關羽投降了曹操,成了曹操手下大將。

接下來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不僅感動了曹操,更隨著小說《三國演義》的傳播與普及,感動了天下人,以至於把關羽敬奉為萬民崇敬的神。

曹操不是傻子,他不能光聽關羽冠冕堂皇的三個條件,為了考驗關羽,他故意安排關羽與兩位嫂嫂同住一間房子,結果,關羽點著蠟燭於門外,通宵達旦讀《春秋》;曹操送給關羽一處住宅,關羽一分為二,內宅讓嫂嫂住,自己住外宅;每三日,關羽在內宅門口,躬身施禮,向兩位嫂嫂請安,直到兩位嫂嫂說“叔叔自便”方敢回去幹別的事;曹操不時地送些金銀器皿、綾羅綢緞、美女佳人,關羽統統送給兩位嫂嫂處理;曹操送給關羽戰袍,關羽將新袍穿到裡面,外面仍穿舊袍,說“舊袍是兄長所賜,穿著它如同見到兄長。不能以新袍忘舊恩”;曹操送給關羽戰馬,關羽連忙拜謝,曹操問“我送你金錢美女你不謝,送你戰馬一謝再謝,為什麼看不起人而看重牲畜呢?”關羽答“此馬日行千里,一旦知道兄長下落,則一日可見兄長也”,時時處處想的是兄長!

曹操讓張遼打探關羽的心思,問“如果劉備已死,你該如何?”

《三國志》裏這樣寫關羽的回答“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將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他說“我深知曹公對我情深意厚,但我更深受劉將軍的大恩,曾經發誓要和他同生共死,我絕不會背叛他。我最終不會留在這裡,但我一定要立下大功報答完曹公的恩情後才離去。”)

請注意,《三國志》裏,關羽稱劉備為“劉將軍”,不是“大哥”,整個《三國志》裏,根本沒有“桃園結義”這一說,劉備關羽之間是君臣關係。《三國演義》把他們寫成弟兄關係,實際上降低了他的重大意義。關羽忠誠的對象是國家,不是“哥們”。

張遼把關羽的話報告曹操後,曹操被關羽的大忠大義所深深感動,《三國志》僅用了四個字“曹公義之”,等關羽斬殺顏良之後,曹操知道關羽一定要離開了,對他的賞賜更加豐厚。關羽把曹操賞賜的錢物全部封存起來,留下書信翩然而去,趕往袁紹的軍營投奔劉備。曹操手下大將要去追趕,曹操說了一句深明大義而又顯示出大海般胸懷的話:“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大家都是為各自的主人服務的,不必追了!

以上種種事件,說明關羽有堅定的信仰,始終能够堅持原則,站穩立場,心中始終惦記著劉備,一旦有機會必尋劉備

共創大業,不失諾言,誠實守信,正所謂“八千裏風暴吹

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對於曹操的知遇之恩又常懷感恩之心,知恩必報,早有殺敵立功的心理准備。對於顏良文醜河北名將的大名不為所懼,正所謂無私無畏,在實際行動中又講究策略,採用奇襲手段乘顏良不備而取勝。關羽這一系列優秀品德正是後人學習的榜樣,需要繼承發揚光大。

我們再來看曹操。

曹操慧眼識英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看到了關羽是個人才、英雄,見賢思齊,不但不殺,還待為上賓。千方百計收降關羽,進而大膽啟用,終於得到好的回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曹操成就了關羽。如果曹操硬把關羽殺了,或者即使不殺,也不啟用,關羽後來的所有輝煌都沒有了。所以說,曹操成就了關羽。但話又說回來,關羽的一“忠”二“廉”,感天動地,不但不會輕而易舉被殺,必會遇到貴人相助而成就偉業!。

曹操關羽之間存在著的這種“忠義”“清廉”“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知恩必報”“殺敵報恩”的傳統思想和智慧,是無敵的力量。袁紹、顏良、文醜不懂這些中國人民世代相傳的優秀思想智慧,憑著一介武夫的“力大無比”“聲名顯赫”“傲視群雄”“目空一切”,顏良文醜在“名將”的光環下高高在上,不謙虛謹慎,麻痹大意,一代名將被閃電般地割去首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正是這些人生智慧蘊含其中,才使“關羽斬顏良誅文醜”的故事被視為美談,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楊慎那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吟誦起來朗朗上口,但是,你仔細想過他宣揚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觀了嗎?他說那些三國英雄南征北戰,東拼西殺都是徒勞的毫無意義的,什麼是是非非、成功失敗根本不存在,都是無所謂,都封锁不了大自然的輪回,最後統統成為閒談的笑料。這不是在宣揚消極、頹廢的人生觀嗎?我們要批判這種落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習曹操的寬容大度,借鑒關羽的忠肝義膽,增强“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堅定“四個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