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從古至今,有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被一筆帶過,有多少豪言壯語隨風逝去,又有多少英雄豪傑被歲月的洪流淹沒。想當年蘇軾在黃州城吟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得不感慨一句,歲月無情,它讓從前的精彩都褪色,慢慢消失,只留下些許遺跡,供人探尋。
今天的我們只能在史書和歷史文物中去尋找去想像古人的生活與故事了。而三國時期的大將呂蒙,他憑藉智謀殺死了蜀漢名將關羽的事蹟卻很少有人記起。他不僅沒有囙此名留千史,反而還被挖苦,這到底是為何呢?
白衣渡江
西元215年,劉備取得了益州,孫權得知後便派人給劉備說,希望他能歸還南郡,或者把長沙和桂陽兩郡給他。經過一系列商討和爭奪,雙方簽訂了湘水之盟,劉備將長沙和桂陽兩郡給了孫權。
湘水之盟後,看似劉孫雙方衝突解决了,但事實上雙方的衝突更深了。孫權覺得劉備狡詐無比,與之合作恐有危機。並且他還是一心想要奪回南郡,方便與曹操對抗。而孫權手下的呂蒙也是這樣認為的。
呂蒙雖出身貧寒,但從小就有一身不俗的武藝,還有一股不懼生死的闖勁。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獲得孫權的認可與重用,湘水之盟中,東吳能順利奪回長沙、桂陽兩郡,呂布功不可沒。
在劉備獲得荊州五郡後,呂蒙就曾說過,“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在經過劉備不還荊州的事件後,呂蒙便認識到劉備一方實在不值得信任,不應該與之聯合,並上書孫權說應當奪回荊州,使東吳的勢力遍佈長江中下游,方可靈活機動地應對北方的曹魏。孫權聽後也十分贊同他的觀點。
他雖然心中這樣想,但並沒有馬上和鎮守荊州的關羽撕破臉,反而和他交好,令關羽放鬆警惕。一則奪取荊州的時機還不成熟,二則當時蜀漢和東吳明面上還是合作夥伴,不可輕舉妄動、打草驚蛇。
建安二十四年,正好碰上關羽北上樊城,攻打曹魏。呂蒙心知時機到了,他傳書給孫權,叫孫權下令,以他生病為由,掉他離開陸口。借此使關羽放鬆警惕,認為後方無憂,調走大量阿兵哥去樊城攻打曹魏。
就在此時,呂蒙在帶領阿兵哥悄悄回到陸口,神不知鬼不覺。為了使留守的阿兵哥進一步放鬆警惕,也為了儘快奪取南郡,呂蒙想出一個妙計。他令所有阿兵哥都穿上白色的衣服,乘船渡江,喬裝城要進城的商人和旅人。果然,守城的阿兵哥並沒有發現不對,直接就放他們進城了。趁此機會,呂蒙帶領部下成功攻下江陵。
攻下此地後,呂蒙下令不許阿兵哥燒殺搶掠,違者斬立决。不僅如此,他還悉心安撫城中百姓,這一舉動使吳軍獲得了民心。與此同時,在樊城攻打曹魏的關羽並沒有接到任何江陵被奪的消息。而當他在前線被曹軍擊退想要請求後方援助時,他才發現一切都晚了。
他想著吳蜀本是合作夥伴,還想請求呂蒙支援一下他。誰想到,呂蒙不僅不出兵,反而還在暗中瓦解他手底下的人的士氣,讓他們無心抵抗。而陸遜更是堵死了他逃亡益州的道路。四面楚歌,重重包圍之下,關羽之得帶著一小隊人馬突圍。但又碰上孫權的追捕,最後,關羽和兒子都死在了臨沮。
呂蒙因為奪回南郡的功勞被孫權大加讚賞。但是如此大的功績卻並未使他名留千史,反而被挖苦,這又是為何呢?
人們的刻板印象
雖說關羽不是呂蒙直接殺死的,但是關羽的死絕對離不開呂蒙的計策,若是呂蒙沒有想出白衣渡江這樣隱秘的計畫,沒有周全的考量,關羽是無論如何也走不到四面楚歌,手下無人的境地的。若非如此,馬忠也不可能輕易就擒獲關羽。但為何,一手促成關羽死亡的呂蒙卻沒有名留千史,甚至還被挖苦呢?
其實說呂蒙沒有名留千史並不準確,他只是沒有關羽、劉備等人出名罷了。而這些呢,還是因為《三國演義》給大家造成的刻板印象。這書雖叫三國演義,講的是魏蜀吳三國的故事,但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蜀漢的故事。由於作者對於蜀漢的偏愛,導致大部分讀者都下意識認為蜀漢才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都是反派。
正是這樣的刻板印象導致大家忽略了呂蒙,甚至挖苦呂蒙。
戛然而止的生命
而導致呂蒙並未因為殺死關羽而名留千史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關羽死後不久,呂蒙也因為患病去世了。本來正是立了大功,人生應該更上一個臺階的時候,呂蒙卻因為患了不治之症而離世。他的人生本應該還有更大的輝煌,但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了。
想來若是他沒有這個時候去世,他的功績還應當更大才是。畢竟從他白衣渡江的事蹟中便可看出,呂蒙這個人雖然是個武將,但是他的才智和謀略著實不可小覷。憑他等得起的耐心、即使抓住時機的果斷以及嚴謹的管理和對東吳的衷心,他絕對不是《三國演義》中不起眼的配角那麼簡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