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博
今天(11月27日),這條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在此之前的9月23日,由中國西電集團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部分子公司組成的中國電力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家新成立的央企沒有按照慣例把總部設在北京,而是放在了上海。
3天之後的9月26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總部正式從北京搬遷到湖北武漢。
而今年4月下旬,新組建的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把總部落戶在雄安新區。5月8日,由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的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落戶雄安新區。
再算上即將完成總部搬遷的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以及將在下個月搬遷到上海的中國船舶,過去7個月裏,中國央企總部的版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這些變化有一個共同點:儘量不在北京設立新總部,或者乾脆把總部搬離北京。
為什麼會這樣做?
原因很簡單:北京人氣太旺、財氣太旺,出現了空氣品質下降、交通擁堵等“都市病”。所以,早在六七年前,中央就决定要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將一批央企總部從北京搬走。
這樣做不僅可以解决北京過於擁擠的問題,還可以促進其他城市的發展。
由於央企總部搬遷牽涉面廣、影響大,所以籌備期相對較長。直到今年,才出現了突破性進展。
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央企?它們的總部未來將搬遷到哪些都市?誰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狹義的央企,是指國資委旗下的96家企業;廣義的央企,還包括國務院、財政部或者中央匯金公司為出資人的一批企業。
下圖來自國資委官網,是96家國資委旗下央企的全名單。
央企分為正部級、副部級和正廳級。有4家企業為正部級,不過都不在上述96家名單裏。
上述96家央企裏,前51家為副部級央企。這些企業的董事長、黨委(黨組)書記、總經理的人選由中央研究决定,其任職年齡可以到63歲,跟副部級相同。
後面的45家央企,為正廳級央企,其董事長、黨委(黨組)書記、總經理的人選由國資委决定,任職年齡可以到60歲。另外,前51家央企的副職,以及後45家央企的副職,也由國資委任命。
國資委之外,還有三四十家央企存在。
其中27家,是金融類的央企。他們分別是:
1.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2.中國中信集團公司
3.國家開發銀行
4.中國進出口銀行
5.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6.中國工商銀行
7.中國農業銀行
8.中國銀行
9.中國建設銀行
10.交通銀行
11.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
12.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
13.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
14.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公司
15.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16.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
17.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
18.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
19.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
20.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21.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2.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
23.中誠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24.中國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25.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26.中國科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27.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
上述27家央企,要麼是財政部出資,要麼是中央匯金公司出資,個別則國務院為唯一出資人。其中前3家為正部級企業,4-15為副部級企業;後面的12家是正廳級企業。
非國資委系、非金融類的國企還有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紫荊文化集團等。其中中國鐵路總公司為正部級企業。
總部不在北京的央企,屈指可數。
上海僅次於北京,擁有8家央企總部。
它們分別是:交通銀行、太平人壽、寶武鋼鐵、商飛集團、東方航空、中遠海運、中國船舶、中國電力裝備。其中中遠海運、中國電力裝備是北京提出紓解非首都功能之後,陸續遷到上海的。中國船舶則準備下個月搬遷到上海。
香港擁有5家央企總部,數量位居都市第三。它們是:招商局、華潤、港中旅、中國太平保險、紫荊文化集團。其中紫荊文化集團,是新成立的副部級文化央企。值得關注的是,招商局、華潤、紫荊文化集團,都是香港深圳雙總部的運作模式。
在北上港之後,是擁有3央企總部的有雄安新區、深圳和武漢。
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於今年4月籌組成立,並將總部設在了雄安新區,成為入駐新區的第一家央企總部。隨後,中國中化集團、中國化工集團重組為“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也將總部設在雄安。此外,有報導說中國華能集團也將遷入雄安。
雄安新區的設立,主要就是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所以未來迎來更多央企總部。估計雄安的央企總部可能會超過上海,僅次於北京。
深圳此前擁有華僑城、中廣核等兩家央企,都是正廳級央企。隨著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的遷入,深圳將擁有第一家副部級央企。深圳擁有的央企總部,也將上升為3家。
深圳還是另外3家央企的雙總部所在地,它們分別是——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和紫荊文化集團。招商局在深圳擁有蛇口工業區,華潤集團在深圳南山區擁有多組地標建築。對於這3家央企來說,深圳總部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香港總部。
武漢剛剛迎來了中國三峽集團總部,這讓武漢所有的央企總部新增到了3家,另外2家分別是東風汽車、中國信科。
廣州現時擁有2家央企總部——南方電網和南方航空。
擁有1家央企總部的都市,一共有7個:
澳門:南光集團
哈爾濱:哈爾濱電力集團
齊齊哈爾:中國一重
長春:中國一汽
鞍山:鞍鋼集團
大連:中國華錄
成都:東方電力
西安此前曾擁有1家央企總部——西電集團。不過西電集團跟國家電網旗下的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力等重組成立了中國電力裝備集團,總部放在了上海。
現時擁有央企總部的一共有13個都市和雄安新區。
京津冀擁有的央企總部最多,基本上都在北京。其次是大灣區,擁有11個央企總部,分佈在香港(5個)、深圳(3個)、廣州(2個)、澳門(1個)。長三角擁有8個央企總部,全部在上海。
東北地區擁有5個央企總部,跟計劃經濟年代東北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地位有關。西部只有1家央企總部,在成都。
央企總部的遷入,對當地經濟發展是重要利好,可能帶來產業鏈方面的重組。比如中遠海運、中國船舶、中國電力裝備遷入上海,可以强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以及船舶製造、電力高端製造中心的地位。估計會有一批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也會隨著搬遷。
再比如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擁有26家二級企業、15家上市公司、18餘萬員工,2020年實現全年營業收入2479.2億元,在2021年財富500强排名中名列全球第334比特。
深圳是中國IT業重鎮,跟中國電子的產業關聯度非常高。兩者的結合,不僅有利於中國電子的發展,也有利於深圳鞏固其電子資訊產業上的優勢。
此外,多數央企是世界500强企業。央企總部的搬遷,還會帶來各地500强企業數量的變化。
展望未來,國企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上升。近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重磅文章(見下圖),關於國有企業有了重要的新提法。
文章說: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支持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强做優做大,增强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要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也就是說,未來國有資本、國有企業將“做强、做優、做大”,還要增强其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所以,國企中的佼佼者——央企總部分佈在哪些都市,是很重要的。這是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都市迎來央企總部。比如天津、重慶作為直轄市,就很有希望。
但整體而言,央企總部設在哪裡,還是要優先考慮效率、考慮產業關聯度,而不是“扶貧”和“平均主義”,或者為了搬遷而搬遷。北京、雄安新區、上海、香港、深圳等中心都市的吸引力,顯然更大一些。
到目前為止,央企搬遷中最受益的4個地方分別是:雄安、上海、深圳、武漢。
隨著北京自貿區、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北京有喚醒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的傾向。畢竟,不能繼續做大做强的都市,是缺少未來的,也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未來央企總部搬離北京的數量,或許沒有之前大家估計的那麼多。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