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錢鐘書提出過一個論點:“中國有三個半人。兩廣算一個,湖南算一個,江浙算一個,山東算半個。”這個有趣的結論,主要是以近現代以來,各地出現的對推進中國歷史行程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數量為依據而得出。
鮮為人知的是,二戰時期,日本軍隊也在一番詳細調研後,對中國各省份及當地人的品性做出了評估,並撰寫了一系列的《中國各省兵地志概說》。在他們眼中,廣東人團結狡猾,上海人精明理性,可謂是眾生百態,各有千秋。
日本軍眼中的廣東與上海
早在戰爭全面打響之前,深謀遠慮的日本人就向中國派出了大量偽裝人員,用十餘年的時間進行了一系列的實地勘測。在編譯出版的中國各省兵要地志中,最重要的考察結果是這三個部分:用兵觀察、統治資料和國民性。
誠然,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在貿然進攻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當地的交通、地質、水文等情况,甚至連當地人的性格與思維特點,都要略知一二。
在這本由日本專門編印,於1938年出版的《廣東省兵要地志概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方是這樣評估廣東人的:“當地的漢族人富有團結力,狡黠、頑固、敏慧,與一般中國人不同。性極殘忍,排外、排日思想旺盛。”
敵人眼中的“殘忍”、“頑固”,其實是對廣東人的褒獎。作為嶺南三忠的故地,廣東這片溫軟土壤裏哺育出的錚錚鐵骨,歷來令人欽佩。廣東臨近南海,對外開放較早,所以廣東人向來思想先進,勇於革命,以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縱觀歷史,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康有為、梁啟超推動戊戌變法,幾個廣東人在變革之秋的風口浪尖上傲然挺立,把華夏大地搞得風生水起。囙此,日本人謹慎地稱“在此處作戰,要特別注意後方的警備”,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戰時期,身為租界的上海成為了無數人的諾亞方舟。對於比特處“東方巴黎”的上海人,日本人是這樣評估的:上海人冷靜、理性、精打細算,他們在中國,就像猶太人在美國。寥寥幾句,一個世人腦海中的典型上海人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我們無法否認,日方的結論還是非常貼切的。作為一介小小島國,日本之所以膽敢侵略中國,那必定是在前期情報勘探上取得了不錯成效。這種歷經大量調研後,通過重重資料分析而對中國人的品性瞭若指掌的行為,著實令人毛骨悚然。
日本軍眼中的其他各省
在形形色色的《兵要地志》中,當屬湖南得到了日方的最高評估。有句俗語叫做“廣東人革命,浙江人出錢,湖南人流血。”的確,湖南對於中國近現代的影響,是其他省所不可比擬的。毫不誇張地說,一部中國近現代血淚史,半部都是由湖南人書寫。
“古來富有尚武風氣,好學,士多,世利淡,慷慨進取。”在日本軍方參謀本部編寫的《湖南兵要地志概說》中如此評估當地人:“質樸勤勉為本省人的特長。”
有一首詩歌這樣吟誦:“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湘軍將士,驍勇奮戰,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伊犁,以至“無湘不成軍”的說法廣為流傳,了不起的湖南人用血肉之軀,抵禦住了敵軍的重重炮火,築起了守衛中華民族的鋼鐵長城。
江南自古富饒,是我國的經濟中心,被譽為“天下糧倉”、“魚米之鄉”。在日本軍方眼中,浙江物產豐富,氣候適宜,人民生活安寧。在中國近現代史的屈辱史上,毀家紓難的江南人捨身為國,貢獻出富饒身家,為革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經濟基礎。
作為士大夫之鄉,山東又被稱為孔孟故里、禮儀之邦,在這片書聲琅琅的土地上,歷朝歷代出現的政治文化人才不勝枚舉。日本人認為,山東人溫厚老實,吃得了苦。這也與齊魯大地上傳承千年之久的儒學教條不謀而合。
因江蘇省的南北發展差異較大,日本軍方分別對蘇南蘇北進行了評估。他們認為蘇南地區的人思維敏捷理性,但性格軟弱;蘇北地區的人窮困,教育程度低,但樸實、講義氣、能吃苦,性格上更貼近山東人。且蘇北自古出武將,蘇北人更有骨氣。
對於廣西人,日方的評估似乎顯得非常一般。在他們看來,廣西人瘦小,大部安於現實,不求進取,沒有經商頭腦。白話區的廣西人民風彪悍,尤其團結,性極殘忍。而桂北人不似傳統廣西人,性格更似四川人,且深藏城府。
抗戰期間,四川並未直接受到入侵,但是身居後方的四川人,卻提供了一半的食糧與五分之一的兵力。川人出川,死戰不退,戰死不降。日本軍隊這樣評估四川人:窮困但重感情,歸屬感重,民風彪悍,十分團結。
在頒發的第一批抗戰犧牲烈士將領名單中,僅東北籍貫的就占三分之一,抗戰時期東北所做出的歷史貢獻,不亞於任何一個地區。在日本人的眼中,東北人火爆剛烈,較為張揚,重情重義,喜好誇大其詞。遼寧瀋陽附近的人精通世故,圓滑而熱情。
1938年,河南南部淪陷後,以洛陽為根據地建立起的第一戰區,憑藉半省之地與日本軍艱難對峙了六年。在如此困苦的條件下,河南人民沒有放棄,而是用其尚未淪陷的有限土地,為抗戰出人、出糧,令世人感歎其堅韌不拔的頑強鬥志。
對於河南人,日方這樣評估:豫東、豫南人較為淳樸,民風樸實。豫中、豫西人因該地為王朝故都,故自大自負,但是講義氣,有傲骨。豫北人則團結且張揚跋扈,與傳統本省人有較大差异。
歷史上的河北人,大都是“慷慨悲壯之士”。亘古流傳的的燕趙文化,也塑造了世代相傳的燕趙俠風。在日本人看來,河北北部人民溫厚講義氣,但官僚作風嚴重,官本位概念深入人心;河北南部人與豫北人相似,張揚跋扈,民風彪悍,為人團結。
日本人不僅對我國各省人民的特點做出詳細總結,甚至還編印了一部《長江下遊地方兵要地志拔萃》,試圖對長江以南的中國人們進行所謂“民族性”的總結。例如,保守而尊大,天命觀念强,猜疑心重,同鄉人團結緊密,商業道德觀念强等等。
可見,當時的日本政府必定是派遣了大批特務間諜,來中國考察多年,以便詳盡地繪製地圖與考察風土人情。正是這些豐富的前期資料,為日本陸軍大肆進攻提供了重要捷徑,給當年抗戰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