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與李順(上)

四川 89℃ 0
摘要:大齊王朝金統五年六月,大齊皇帝黃巢在唐朝徐州統帥時溥、雁門節度使李克用以及大齊叛將尚讓的聯合進攻下,敗入泰山狼虎穀。林言是黃巢的外甥,不忍心下手,黃巢便拔劍自刎。林言只得割下他的頭顱,以及黃巢的妻兒與弟弟黃鄴、黃揆等七顆首級,全都裝進盒子裏,將要謁見時溥,途中遇到李克用部下的沙陀兵,他們殺掉林言並將其首級一併獻給了時溥,時溥又獻給了唐僖宗。

大齊王朝金統五年(唐僖宗中和四年、西元884年)六月,大齊皇帝黃巢在唐朝徐州統帥時溥、雁門節度使李克用以及大齊叛將尚讓的聯合進攻下,敗入泰山狼虎穀。瀕臨絕境的黃巢對其部將林言道:“我欲討伐奸臣以洗滌朝廷,功成之後卻不趕快退避,這是大過錯啊。你取下我的首級獻給唐朝皇帝,可以得到富貴,可別讓人家搶得這份功勞啊。”林言是黃巢的外甥,不忍心下手,黃巢便拔劍自刎。林言只得割下他的頭顱,以及黃巢的妻兒與弟弟黃鄴、黃揆等七顆首級,全都裝進盒子裏,將要謁見時溥,途中遇到李克用部下的沙陀兵,他們殺掉林言並將其首級一併獻給了時溥,時溥又獻給了唐僖宗。轟轟烈烈、綿延十年的唐末農民戰爭終於悲壯地落下了帷幕。這一幕,在經典史籍《舊唐書》、《新唐書》與《資治通鑒》中均有大同小异、詳略不等的記載。

一百多年後,歷史由唐末進入宋初,宋太宗淳化四年(西元993年),四川又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小波戰死後,李順被推為領袖,率軍攻克成都,自稱大蜀王,建號“應運”,部眾發展至數十萬人。宋太宗命宦官王繼恩為兩川招安使,率軍兩路入川鎮壓。第二年五月,宋軍攻破成都,李順被俘,與其同伴八人在陝西鳳翔被殘酷地處以剮刑。這在《宋史》、《續資治通鑒》及《宋史紀事本末》中亦有明確的記載。

然而,這些記載卻都受到了稗官野史的挑戰。

在宋人筆記如陶穀《五代亂離記》、邵博《邵氏聞見後錄》、王仁裕《洛域漫錄》、吳曾《能改齋漫錄》、王明清《揮麈錄》、周密《志雅堂雜鈔》中,都記載了當時流傳於長安、洛陽一帶的一個傳說:黃巢兵敗後並未被殺或自殺,而是削髮逃脫,到洛陽去投奔他的老部下、時任河南尹的張全義。兩人見面後都不敢明確相認,也有說是張全義於眾僧中認出了黃巢,當然,他非但沒有聲張,還專門於洛陽城南的龍門山建了座南禪寺讓黃巢安居,這樣,黃巢改法名道價,人稱翠微禪師。後來他又前往浙江明州雪竇山,那著名的雪竇禪師其實就是黃巢。總之,黃巢安然度過了晚年,活了八十多歲,直到宋初才生病逝世。那邵博甚至在《邵氏聞見後錄》中聲稱:“我多次來到南禪寺,壁間畫的那個老僧就是黃巢,他的狀貌與普通人沒什麼兩樣,唯獨與眾不同的正蛇眼是個顯著的標記。”接下來,他又聽寺中老僧說:更稀奇的是寺中藏有數幅高僧的寫真絹本,黃巢在自己的那幅上還題了一首詩:“猶憶當年草上飛,鐵衣脫盡掛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憑闌幹看落暉。”這首詩亦有多種版本,在《揮麈錄》中第一句為“三十年前山上飛”。《全唐詩》共收黃巢詩三首:幼年一首《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與中年一首《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流傳較廣,中年的這一首還被收入中小學教材;最後一首就是晚年的《自題像》了:“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幹看落暉。”在《洛城漫錄》中則說:北宋開寶年間,德高望重的八十老僧道價,在圓寂前從容書寫偈文,並伸出左足讓人看,人們大吃一驚,原來其足底刻有“黃巢”二字。

再來看看李順:

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說,宋仁宗景佑年間(西元1034——1037年),有人告發說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聞訊而往,將其捕獲。其時距起義失敗的宋太宗淳化五年(西元995年)已經三四十年,李順也已七十多歲了。“推驗明白”後,陳文璉將他押送到汴京,經過再次核實,他的確就是當年的那個李順。朝廷因為當年平蜀將士早已按功行賞,如果再重新追究,勢必連累一大批人,於是就沒有再事聲張,只將李順處斬、陳文璉官昇二級了事。陳文璉是福建泉州人,於宋仁宗康定年間(西元1040年)告老還鄉,沈括認識他,並看到他家有《李順案款》,將此案的前後本末記載得非常詳細。

那麼,李順當初是如何逃脫大難的呢?據《宋稗類鈔》中說,就在成都被宋軍團團圍困,即將被攻破之際,李順忽然召集城中數千名和尚,於府第中大做佛事以祈福。在這過程中,又讓數千名童子剃度出家,並當即在府第中削去頭髮,發給僧衣。時近黃昏,那數千名和尚與新剃度的數千名童子都從府第的東、西兩門而出。和尚們都走完了,李順也已不知去向——他也削去頭髮,混於眾僧中遁去。第二天宋軍攻破成都,捉住一個滿臉鬍子、與李順長得有點相像的,就把他當作李順殺掉了。不過,這兒說的李順真正被捕是在宋真宗天禧初年(西元1017年),距成都城破只有二十多年,地點倒是在嶺南,與沈括所說的廣州沒有衝突;還有,他沒有被押送汴京,而在被殺於嶺南獄中。蜀中還有一個傳說:李順於起義失敗後逃到荊襄一帶,進入了一座寺院,有個僧人熟視良久,對他說:“你有异相,應當做百日偏霸之主,怎麼跑到這兒來了?你快快離開吧,如果今年不死,就還有數十年的陽壽呢。”據說王小波起義後曾對大家說:“我不過是上鍋村的一個普通村民,豈能稱霸一方?這兒有個李順,是孟大王的遺孤啊,讓他來統率你們吧。”原來後蜀主孟昶廣政二十八年(北宋乾德三年,西元965年),宋軍攻破成都,後蜀國亡,孟昶被俘送汴京。不久,有人大清早看見成都城東南的摩訶池上漂著一隻錦箱,上面覆蓋著錦被,拾起一看,裡面有一個繈褓嬰兒,一張紙條上則寫著八個字:“國中義士,為我養之。”那人知道這只箱子是出於蜀宮之中,嬰兒必定是孟昶大王的遺孤了,就將他收養於家中,這就是李順。王小波戰死後,李順就毫無疑義地成了義軍領袖,並宣稱恢復原來的孟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