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東北,到底是哪兒

辽宁 87℃ 0
摘要:給你一個地球儀,你會找不到它的東北部究竟在哪兒。但給你一張地圖,你會輕鬆找到這個地域的東北部。東北,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兩個簡單的方位放到了一起,生成了另一個方位。但在中國,東北有太多層意,包含歷史、地域、人口、語言等等,相對比而言,它更是一種“魔幻”的存在。常人口中的東北,往往就是指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不應該這樣被理解。

給你一個地球儀,你會找不到它的東北部究竟在哪兒。但給你一張地圖,你會輕鬆找到這個地域的東北部。東北,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兩個簡單的方位放到了一起,生成了另一個方位。

但在中國,東北有太多層意,包含歷史、地域、人口、語言等等,相對比而言,它更是一種“魔幻”的存在。

常人口中的東北,往往就是指黑龍江、吉林、遼寧。這樣的觀點並沒有錯,只是未免有些狹隘。

東北,不應該這樣被理解。

1、東北不止黑吉遼

無論從哪個角度似乎都能找到對東北的調侃。有說東北地域的:東北三省黑吉遼,其實是黑龍江以及遼寧。有說東北話的:一聽就是東北口音的是遼寧人,堅持說自己是東北人卻說不出東北味的是黑龍江人,剩下的都是吉林人。

雖是調侃,但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人對東北的認知,僅僅只是東北三省以及他們所能接觸到的東北人。但往往人們都止步於此,或許前進一步,就能參透東北的“玄學”。

現今的東北,除了熟知的黑吉遼三省以外,其實還包括內蒙古的東五盟: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

此外,還有河北省的承德市、秦皇島市的山海關區。嚴格意義上,這兩個區域是東北與華北的過渡地帶。

從距離上講,秦皇島與承德位於北京以北,距離河北省會石家莊更遠,距離遼寧葫蘆島更近。從歷史上講,在1955年7月之前,熱河作為行省被劃入東北,承德、赤峰等地屬於熱河省,但後來被撤銷。

囙此,也有網友調侃:對於東北人來說,出了山海關就都是南方。

從地勢上來說,東北像一個口袋,囊括了整個東北地域的物華天寶。北部有小興安嶺,西部有大興安嶺,東部有長白山系,中間則是遼闊的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是中國最大的平原。

就是在這片平原上,有著近1.3億人口,他們有著相似的生活習性、性格特點、文化情懷等等,也有著共同的稱呼:東北人。當然,這1.3億東北人是留在東北的人口,還有那些因為不同緣故而留在外省的東北人。

2、為什麼東北三省看起來像一個省

東北人與外省人嘮嗑,第一句總會被問及:你是哪兒的?聽你口音,東北的啊?你從哪兒來的?被這麼問的東北人一般都會回答:我東北的。然後才會問你是東北哪兒的。

這樣的現象很普遍,但不得不說,這種情況正說明了人們對東北的認知:東北三省=東北。在外人眼裡,東北人的概念大過黑龍江人、吉林人、遼寧人,還有內蒙東五盟的人們。

至少你沒有聽過“我是西南人,我是東南人,我是華北人”的稱呼。這樣的現象延伸出來,就像網友調侃的那樣:東北三省看起來就像一個省。

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絕大多數是因為歷史上的那次“移民潮”:闖關東。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灾,百姓拖家帶口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是歷史最高。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闖關東的人數一度佔據東北總人口的七成,雖然後來有部分人返鄉,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對東北地區的人口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闖關東既有陸路,也有水路。從山東出海,漂到大連,再從旅順、金州海岸上岸,然後北上尋找肥沃的土地,大連一度成為闖關東水路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此後,東北各個地域的人口組成、後裔血脈、歷史文化、語言飲食等等,都有了極大改變。

隨後,東北歷經張作霖時期、偽滿洲國時期、國民政府時期,那時東北的行省劃分經歷了很多次,最多的時候還有東北十九省。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漸確定下來,形成現在的東北格局。

東北自闖關東開啟後的百年時間裏,經歷了數次的省份、區域變遷,但無論怎樣變化,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世代人民,不變的永遠都是令他們為之驕傲的名字:東北。

3、東北的IP化

聊起東北的IP,首先是第一印象的東北,比如,第一次聽到東北話,第一次吃到東北菜,第一次看到東北人……這些都能體現出東北的IP——東北文化。

但這些都是作為東北IP化的一個面而出現的。東北,真正形成IP化的時代,要從“共和國長子”說起。

提起“共和國長子”,東北三省都有話說:哈爾濱是中國第一座解放的大城市,為解放東北乃至全國做出了重要貢獻;瀋陽以1953年作為起跑線,中國工業在此邁出了國家計畫的第一步,為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許多個第一;長春一汽一直被稱為汽車業的“共和國長子”,中國的第一輛汽車在此誕生……

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東北最初的IP即是東北的工業。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基地,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

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往後年代的東北,也不斷向全國輸出著工業成果。但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東北工業式微,悄然興起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言論。

但誰又想到,東北的農業IP在此時間逐步勢大。

東北的農業IP要從一首歌說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首《松花江上》是張寒暉在1935年所作。

由此可見,那時的東北農業還是以大豆高粱為主,水稻還不是C比特。東北真正大面積種植水稻還是在民國時期,而真正有了現今的東北大米,則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東北本土的農業技術人員開始進行育種,一次次優中選優。

但讓東北農業有了如今的IP化,除了人和,還有天時地利。

天時:東北水稻區日照充分,全年日照總時長為2400—2900小時,光能資源十分充分。東北高寒地區,水稻生長慢,一年只出一季,東北水稻才有更多的時間積累風味物質和營養;

地利:東北的黑土地極其肥沃,每一釐米厚的黑土層,就需要兩百到四百年的演化,人們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的珍貴。

東北大米自然而然就這樣“出道”了,站穩了C比特。但不同東北工業,東北農業的發展,自起始以來,就首屈一指。從工業IP到農業IP,東北的東風更加強勁。

但讓全國人民都感受到東北的氛圍,則是從東北娛樂IP入手的。從幾年前的“大金鏈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到“來了,老弟”再到“重工業燒烤,輕工業直播”,再往前多年的本山大叔,還有一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可謂是“娛樂要靠東北人”。

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東北的娛樂IP無疑要比單獨省份的影響力大的多。但娛樂畢竟是娛樂,它會放大一些東西,從而忽略一些東西。東北娛樂的IP化還要承擔起更多的東北價值觀。

此外,在娛樂的同時,有種東北的東西正潜移默化的影響著全國人民,即東北話。東北話雖然分為若干小片語言,但無論是哪一片,走到外省各地,都能聽得出東北口音。

奔赴外地的東北學子,無論寢室有多少人,不出一周,都會出現不同“口味”的東北話,還能學到很多東北語言。東北話的感染力更像是一種“魔力”,不知不覺就會被它“帶走”。

正因如此,有東北人的地方就會更歡樂。因為他們身上承擔著不同時代的印記,凝聚著東北每一處的蓬勃向上的磅礴氣勢。

如是說,東北若是祖國的明珠,那麼東北人便是手捧明珠的呵護者,東北文化則是呵護者的力量源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