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用400萬元預算來租車的組織,為何連基本的專業裝備都無法提供?
文|竹裏
最近兩天,“哀牢山”這三個字一直佔據熱搜位置,引發網友關注。
在失聯整整8天后,4名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工作人員全部找到,但都不幸遇難。四個年輕的生命,把心臟跳動的最後時刻留給了雨霧迷離、野獸出沒的哀牢山,那個左手寫字的張金榜再也沒機會提筆寫出漂亮的字迹了。
11月13日,這4名工作人員徒步進入雲南哀牢山內部,開展野外作業時失聯。他們中,最大的32歲,最小的25歲,都曾當過兵,具備野外作業經驗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在為4名遇難人員扼腕歎息的同時,筆者梳理了整個事件,提出幾點疑問:為何專業人員也會失聯?進山人員的裝備配發是否合乎標準?為什麼哀牢山的搜救難度這麼大,需要投入8000餘人次和10架次直升機?
現時,救援隊伍正在開展失聯人員遺體的轉移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調查當中。
失溫或是罪魁禍首?
據搜救隊員描述,4名遇難者被發現時,衣冠較為完整,沒有被野獸侵害的迹象,初步判斷遇難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溫。
失聯人員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氣,晝夜溫差較大,白天能達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則降到七八度,山區樹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連日降雨,林中有霧,能見度極低。而0-10℃是失溫的高發溫度區間。
初期會覺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動,中期會出現意識不清,後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臟驟停。一般在低溫下,正常成年人超過兩個小時就有可能出現失溫症狀。
如此低溫的環境下,再來看,工作人員攜帶了哪些裝備。據現場救援人員透露,4名失聯人員攜帶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體包括:2包蛋黃派、4罐八寶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雞翅、4瓶飲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張金榜(黃色衝鋒衣+保暖內衣),楊敏、張瑜(迷彩服+保暖內衣),劉宇(羽絨服+配發的衝鋒衣)。而這些基本的禦寒裝備,禦寒的是够用了,但放在險惡的哀牢山,似乎無法撐過一個夜晚。更離譜的是,救援人員分別在宿營地和下游兩條小溪的交匯處發現了粉色雨衣碎片。
經過比對,確認這些雨衣就是由失聯人員攜帶的物資。
筆者在淘寶上蒐索了同款雨衣批發價,0.4元/件。你沒看錯,就是這件粉色雨衣,與遊樂場玩激流勇進的一次性雨衣一樣,被發給隊員們帶上山去遮風擋雨,給隊員們提供生命保障。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顧伯健告訴《新民周刊》,這種一次性雨衣野外根本沒法使用,樹枝輕輕一刮就爛掉了。
難道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經費緊張,置辦不起專業的防寒裝備?資料顯示,2020年9月2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接受轉業的武警官兵就成了這家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
2021年4月,發佈的一則車輛租賃服務中標公告顯示,因工作需要,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需租賃四驅高性能越野車用於野外任務使用,租賃車輛不少於20輛,年度預算人民幣406萬元。
一個一年用400萬元預算來租車的組織,為何連基本的專業裝備都無法提供?
為何專業人員也會失聯?
既然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為何也會迷路和失聯?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哀牢山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站副站長楊效東教授說,進入哀牢山上的密林,和你在電影《侏羅紀公園》看到一樣的。人一旦進到林子裏,明明外面的陽光很好,但密林深處光線不好,尤其雨天,特別不容易看清路,很快就會迷失方向。
恰恰,遇難人員的失聯位置屬於哀牢山地形地貌最為複雜的區域,山壁坡度較大、多懸崖峭壁,就算是巡護人員,在平時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現短時間的迷路現象。遇難人員當時處在高山密林的環境中,一旦迷路,很難再找到原來的路了。
楊效東教授說,即便長久駐紮在哀牢山,但每次上山都非常小心,要防著黑暗中的樹枝、溪流深溝的攔阻。還要小心地質塌方和滑坡,出發前都會做好方案,請山民或護林員來做嚮導。
一名護林員還提到,哀牢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隨著管理逐漸規範、完善,進入保護區需獲得准許,“遊客是不允許進入的,專業人員也需要護林員陪護”。
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們很少有人進入哀牢山。有村民提到,一二十年前,當地村民曾上山采藥,“但到的地方也都是邊緣地帶,而且都是跟著長輩走原來人留下的路”。
楊效東說,每次出去,大家都要攜帶對講機來確保安全。但也不是所有先進的救援設備都可以在哀牢山被用上。當時4名遇難人員每人攜帶了一臺RTK。
RTK是一種能在野外實时得到釐米級定位精度的測量方法。失聯的4人各有一臺RTK設備。按計畫,他們應該在11月14日打開RTK設備。只要按下設備按鈕,救援人員就能根據衛星系統傳回的數據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
但從11月14日至21日11時,失聯4人從未打開過RTK設備,囙此救援過程中救援人員無法據其定位。
不過,有從事地質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訊號,即便打開,後方人員也收不到資訊。而即便是早早地把RTK設備打開,當救援隊的無人機在這裡飛行時,也會因為某些地方訊號太弱而失去聯繫。
參與救援的張先生也給出了同樣的說法。在搜救過程中,他的手機信號時斷時續,經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後霧很大,能見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溫度太低,他們身體上可能也受不了。”張先生分析。
搜救難度為什麼大?
據瞭解,整個搜救行動,雲南以普洱市為主,玉溪市、楚雄州協同展開,截至目前,投入專業救援人員和當地幹部群眾8000餘人次、車輛150餘輛、衛星電話100餘部、無人機50餘架、直升機10架次及相關物資、科技裝備全力開展搜救。
為什麼一次救援要持續8天,先後投入8000餘人?這與哀牢山本身的地貌相關。
哀牢山位於雲南中部,是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分界線,也是全國最大的原始常綠闊葉林區,最高海拔3156米。失聯人員比特處的區域是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此前,搜救工作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難:
首先,哀牢山在鎮沅境內面積達13.5萬畝,此次人員失聯的區域,地處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覈心區域,屬原始森林無人區,山陡林密、遍佈山崖和溝壑,地形極其複雜。
其次,正值入冬天氣,晝夜溫差較大,白天能達到20度左右,到了晚上則降到七八度,山區樹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連日降雨,林中有霧,能見度極低。
最後,搜救路線距離較遠,從山脚前往蒐索區域需要爬山約4個小時,隨著搜索範圍不斷擴大,山中無路,行進困難,不具備夜間蒐索的條件,隊員往返宿地耗時較長。
11月22日,遇難者張金榜曾經的戰友李先生講述,他和張金榜是2015年武警黃金部隊新兵連的戰友,“一起入的伍,當時在新兵連,我們一起訓練、聊天,他平時非常踏實,訓練也很認真,我記得他是左手寫字,字迹非常漂亮”。
後來,他們各自退伍轉業,分別被分到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下屬單位,“他是昆明組織,我是成都組織。”李先生表示,他們的工作項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進行森林蓄積量調查。
事發後,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切換成黑白色,並發佈公告,對因公殉職的4名野外地質調查人員,致以最沉痛哀悼。
資料來源:瀟湘晨報、封面新聞、中國新聞週刊、掌上春城
新民週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週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