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大家都沒注意的角落,鄭州的房價,便宜得不如縣城。
前幾天,中原區淮河路,西環路水利局家屬院出了一套房子。
108.65㎡的大三房,售價只要43萬,單價3958元/㎡,需要全款。
房子掛出去沒幾天,很快就賣了出去。
我找熟人瞭解下。
這套房子是個頂層,1994年的房子,已經27年的屋齡。
房子確實老了。但是三環內3000多的價格,不是一般的便宜。
這套房子引起了我對老舊社區的興趣。
這兩天,我跑了金水區、中原區和二七區,調研了下老舊社區。
不得不感歎,老舊社區真是便宜。
它們的房價,跌回了房價大漲前的水准,甚至比大漲前,價格還低。
給大家舉個例子,看幾套房——
如這套,桐柏路洛河路,綠東村3號院,46.91㎡的一室,1980年的房子,總價20萬,單價4264元/㎡。
如這套,慶豐街60㎡的兩室,1990年的房子,隴西小學的學區房,總價28萬,單價4669元/㎡。
如這套,二七區二環內,民安路38號,57㎡兩室一廳,總價28萬,單價4890元。
……
這些房子,我們看到的資訊,都是在網上掛的價格。
真是想買,還可以找賣家談價,一般都還能往下談。
跟仲介小哥聊天,他說現在類似的這種老舊社區,買家殺價殺的極其厲害。
之前最多一兩萬的往下殺,現在一張口都是十萬、八萬。
02
上面幾套,都是比較便宜的典型。
鄭州的老舊社區,房子在1995年以前的,很多是在6000-10000元/㎡之間。
我上周打算盤點一下鄭州三環內1萬/㎡以下的社區。
盤點著、盤點著,發現工程量巨大,能把人累暈。
盤點到將近200個社區時,還沒將中原區1萬/㎡以下的社區盤點完。
之前,我們看到的,
1萬出頭的老舊社區,很多都降到了1萬以下。
在今年的7-8月,因為豪雨和疫情,老舊社區的價值遭受到了暴擊。
在鄭州今年遇到的豪雨和疫情兩場灾害中,老舊社區的房屋結構老化、線路老化、缺乏物業、居住人群都是老年人等等劣勢都被放大化地暴露了出來。
有個大姐給我們講,她家住在一個家屬院的頂層。
7.20豪雨那段,有天夜裡她在家睡覺,被雨滴砸醒了。
醒來一看嚇了一跳,床頭抵著的那面牆竟然全被浸透。
正是這兩場灾,讓人重新審視了老舊社區的價值。
由此,老舊社區就跌跌不休。
不止是價格,流動性也慢了下來。
03
我這幾天好好研究了老舊社區價格下降的原因。
真是要深挖,其實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來自於銀行貸款的收緊。
自從三條紅線政策出臺以後,在房貸上,銀行是越來越嫌貧愛富。
老舊社區處於銀行房貸鄙視鏈的最底端。所以,銀行收貸,它首當其衝。
我瞭解了下老舊社區的房貸行情。
20年以上屋齡的,銀行已經不好好地提供貸款。
當然,這還根據不同房子本身的價值來區分。
一般1994年及以前的非學區房,基本不再提供任何貸款。
1994-2000年以內屋齡的房產,根據房子本身的情况,提供5成、6成或7成的貸款。
頂層房產,20年屋齡以後,幾乎就不給貸款了。
銀行收貸,是對老舊社區房價最重要的打擊。
這意味著,老舊社區在逐漸地喪失金融内容。
第二個原因是,老舊社區的購買人群基數在縮小。
前幾年市場還正常時,老舊社區的購買人群,還有小年輕群體。
那時在網上經常會有人問,是選擇市區配套齊全的老破社區,還是選擇三環外的新房。
現在,已經沒人問這個問題。
老舊社區的購買人群,越來越具體,集中到小老闆這一類特殊的人群。
這類人群的特點很明顯。
從老家來鄭州,在市內開門店做個小生意,打拼幾年攢有一小筆錢。
習慣了老城的生活,也方便做生意每天來回趕。
會考慮在開的小店附近,全款買入個老舊社區的戶型。
開幹菜店的,開五金店的,賣個酸辣粉、肉夾饃的。
我見過、聊過、接觸過入手老舊社區的客戶,基本上都是這款。
其他的群體,哪怕手裡錢不多的小年輕,也會為了居住的舒適而犧牲通勤距離,在預算範圍內去買離主城較遠的新房。
04
鄭州老舊社區現在的價格,算不算正常?
我的看法是,不正常,但無法阻擋。
在看完鄭州老舊社區之後,我翻了翻老家新鄉老舊社區的房價。
鄭州和新鄉,一個省會城市,一個經濟不算强的地市。
兩個都市的很多老舊社區,房價相差不大。
我又翻了翻北京、上海、廣州的老舊社區的房價。
1994年的老公房,價格超過了鄭州北龍湖的豪宅。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一線都市和鄭州,老舊社區購買的人群不同。
北上廣深,一線都市購買老舊社區的人,是這個城市的白領人群。
這些人,大多畢業於一所好的大學,有個體面的工作。
收入高不說,往往潜力還大。
隨時間推移,收入蹭蹭往上漲。
這樣一批人,能够支撐一線都市老舊社區較高的房價。
鄭州和新鄉,購買老舊社區的都是從農村、地市來的底層小老闆。
小門店的生意能有多掙錢。
在鄭州和新鄉,同樣賣肉夾饃,收入拉不開太大差距。
小老闆們收入有多少,能承受多高的房價,老舊社區的房價就會有多高。
一套房子,買它的人群的購買力,决定了它的房價水准。
現在,鄭州老舊社區的價格又往下降。
能說明啥?
只能說明,門口開店小老闆的日子越來越難。
來源:鄭州樓精
評論留言